我這兩年被催婚催得頭都要禿了。想哭。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滯銷書還沒寫完,還沒有進作協,還沒有拿茅盾文學獎,還沒有出國旅游,還沒有二十萬存款,還沒有學會一項技能,比如開挖掘機或者學廚師。
初九那天我姨媽又說起一個比我還胖的姑娘,說人家都嫁出去了。
我媽:“她不是離婚了嗎?”
我姨媽:“沒離,她老公跑了,不見人了。她現在一個人還房貸呢。”
我的耳邊響起了二胡的聲音,那分明是《二泉映月》,悲慘的曲調在空中飄揚,余音繞梁。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三十歲的我,被父母以死相逼,無奈嫁給了一個對我沒有感情的人,結了婚他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我一個人帶著一個半大的孩子在工地上搬磚,辛辛苦苦還房貸。還了二十年,我五十歲的時候,一個糟老頭子回來了,說他是我老公,要和我分家產。
結婚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看過很多身邊人的案例,再加上自己的親身體會,得到的結論就是,你得找個和你站在同一戰線上的人。
案例A,男方家窮,付了首付家里就沒什么錢了。彩禮拿不出女方要求的金額,但是兩個小情侶能站到一起解決問題,倆人從支付寶借了幾萬塊錢,湊夠了彩禮,有商有量,順順當當。
案例B,男方家不窮,但是非說沒有彩禮。他母親胡攪蠻纏,男生也沒有站出來表過態,反而默認他母親的行為。不作為的態度,讓女方寒了心,崩了。
案例C,男方母親胡攪蠻纏,但是男生站出來和母親反抗,也及時向女方表了態,堅持要娶她,體現出了擔當。女方說,哪怕婚后租房子,去外地找工作,也愿意跟他。
案例D,男方窮,倆人還異地。但他們吵架都是在吵留在哪個城市,從來沒想過不結婚或者分手。最后倆人吵明白了——住哪兒都一樣,只要他們在一起。于是女方出了大部分首付,男方也借了些錢付首付。兩個人各自搞定了雙方父母,喜結良緣。
綜上,窮不窮不重要,異地不異地不重要,有沒有房子也不重要,父母反對不反對也不重要。關鍵的因素,只在于兩個人愿不愿意攜手走下去,共同解決問題。
以前我覺得中國的彩禮是陋習,現在我覺得,它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它就是一塊兒試金石。如果一對年輕人,連幾萬塊錢的事情都沒法解決,還怎么走過這一輩子,怎么處理將來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問題。
幾萬塊能值什么錢呢,年輕人半年就賺回來了。但有多少情侶就敗在這幾萬塊上。他們不是輸給了錢,是輸在了心不齊上。
不好的婚姻,就是兩個人早就劃清了楚河漢界。你是你,我是我。你多花了我的錢,我多做了家務,你怎么怎么不講理,我怎么怎么不懂事。彼此都無法理解對方的辛苦,也不愿意承認對方為家庭的付出。
不用說,男女在精神上和人格上,肯定是平等的。但是在社會結構和分工上,以及嫁娶習俗上,本就是不平等的。所以男人默認要多承擔一些壓力,女人默認要多承擔一些家事。
但很多男人,非要在做家事上講傳統,在承擔壓力上講平等。很多女人,要在做家事上講平等,在承擔壓力上講傳統。
所以最容易結婚的,反而是沒什么思想,只按照父輩習慣來的年輕人。他們不會跟伴侶講平等,只會明確分工,這樣才能齊心協力解決問題。
讀過點書的男人,對另一半要求很高。他們希望另一半就像白娘子一樣,又溫柔體貼,又獨立自強。給他面子,照顧他的自尊心。從不對他提任何要求,還要滿足他的所有要求。自愿付出,不求回報。
我記得王珂是這么評價劉濤的:
需要她給你按摩的時候,她也能按摩。需要她給你燉只雞,她也能燉。需要她生孩子的時候,她一年給你生一個,一男一女,倆,給你完成任務。復出了,工作也還挺好。
結婚還是要慎重,找個和你心齊的人。而不是一個要求你全能、樣樣都得讓他滿意的人。未來還有幾十年人生要過呢,如果一開始就十分委屈,將來可怎么辦呢?
啊,好難。我還是去寫我的滯銷書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