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14歲的初三學生張某銳因上課玩撲克被老師請家長。母親到來之后,看到站在走廊的張某銳,生氣地上去打了兩個耳光。母親跟著老師離開后,張某銳在走廊低頭靜默了兩分鐘,然后突然翻過身后的圍墻一躍而下。一樁悲劇本已讓人痛心,不料時隔一年多,有知情人透露了這件事的后續(xù),讓原本慘痛的事件又蒙上一層灰暗。孩子的媽媽在經(jīng)歷喪子之前,還曾經(jīng)歷過婚姻的背叛。丈夫出軌,財產(chǎn)被轉(zhuǎn)移,家境一落千丈,她帶著孩子扛下了所有。身心俱疲的狀態(tài)下,犯錯的孩子成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她失控了。孩子出事后,無數(shù)次的后悔和懊惱對于原本已經(jīng)崩潰的媽媽更是雪上加霜。近些年來,我們看到過許許多多的親子沖突,有小打小罵的,也有最后釀成慘劇的。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情緒壓力也不是突然萌生的,而是在生活點滴中不斷累積的。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陷入“孩子犯錯→失控→吼罵孩子→內(nèi)疚自責→情緒更差”的惡性循環(huán)中。過去,我們總以為是孩子做錯了什么事,才會讓我們發(fā)脾氣。但在孩子犯錯之前,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我們當下內(nèi)在的情緒壓力”。場景1:今天你上班任務(wù)繁多,忙得連午飯都沒來得及吃,在下班前好不容易完成了,結(jié)果因為一處錯誤被領(lǐng)導批評,只能加班修改,辦公室只剩下你一人孤零零的身影。回家路上,你拖著疲憊的身軀想著要好好泡個熱水澡、上床休息。結(jié)果一打開家門,屋子被孩子攪得凌亂不堪,你也許會忍不住發(fā)脾氣。場景2:今天你工作一切順利,甚至因為項目完成得不錯,得到領(lǐng)導的認可和獎勵。這時打開家門,看見屋子被孩子攪得凌亂不堪,你還會對孩子發(fā)脾氣嗎?當你處于一種愜意愉悅的狀態(tài)時,孩子的一些行為對于你來說,不算什么。反之,當你內(nèi)在已經(jīng)積壓了許多的負面情緒,這時就像一個裝滿的汽油桶,只差一個火星把它引爆。于是,任何細小的行為,都會輕易讓你失控。或許在她得知孩子上課打撲克之前,因為生活、婚姻的種種壓力,已經(jīng)默默承擔了許久,而這些負能量不會消失,只會不斷累積,最后,孩子成了情緒的出口。就正如那句話所說:我們總把脾氣發(fā)給最親近之人。這背后的根源在于,面對外邊的世界,我們會不自覺地戴上面具迎合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比如,面對領(lǐng)導的指責,客戶的刁難,為了工作薪酬我們不會直接回懟,而是表現(xiàn)得更謙遜、更寬容。但家人對我們來說意味著安全的、信任的,我們可以真實地袒露自己。這時孩子容納了父母的負面情緒和能量,在無法反抗的情況下,他的內(nèi)心也在不斷積壓著負面情緒。在很多令人悲傷的事件下,總會有這樣的聲音: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這么脆弱、玻璃心、承受能力差。也有很多父母陷入難以置信的悲痛當中:“我好好的孩子,怎么就突然想不開了?”一位父親的17歲兒子跳樓自殺,為了尋求孩子自殺的真相,他潛入了孩子生前所在的QQ群。他發(fā)現(xiàn)群里有上百個青少年,他們在不斷地宣泄負面情緒,放大絕望,甚至有人相約赴死。在群里待了許久,這位父親在不斷努力幫助這群孩子的過程中,才慢慢了解到:很多孩子看起來懂事,乖巧,習慣什么事都壓在心里,對父母“報喜不報憂”,但他們的內(nèi)心早已千瘡百孔。不止一個孩子對這位父親說過:“我的煩惱幾乎沒有出口。”有個18歲的男孩,他寧愿把心事分享給這位素未謀面的父親,也不愿意對自己的父母袒露心跡,因為即便袒露了,父母也覺得他在無病呻吟。有一個14歲想要自殺的孩子,他從來沒有在母親那得到過一句肯定,他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一個高二的女孩,是家里學歷最高的,全家的期望都背負在她身上,令她透不過氣來。她真的學不進去了,想要請假調(diào)整,卻被父親惡狠狠地斥責:“你就是在家等死。”李松蔚曾說:“有些家庭的父母不是和孩子講平等,而是講'碾壓’。”因為占據(jù)“父母”這個身份,他們便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這時父母是高高在上了,但孩子一輩子都活在被打擊、被貶低、被怒罵的陰影下。直到有一天,情緒堆積到無處忍耐之時,或許會有兩個結(jié)果。一個“向內(nèi)自我攻擊”,通過傷害自身,甚至用一種極端的,以毀掉自己人生為代價的方式來反抗和報復。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每個孩子和父母之間,都注定要有一場戰(zhàn)爭。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當父母錯誤地把負面情緒宣泄給孩子時,當孩子只能被動容納負能量,內(nèi)心的壓抑幾乎沒有出口時,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極大的傷害。心理作家黃啟團老師曾說過:“每一種情緒的來臨,就像一個信使,它是來給你送信的。”悲傷提醒你需要成長,恐懼讓你做事小心,焦慮讓你加倍重視未來……生活中面對情緒,多數(shù)人采用的都是“情緒化表達”。比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的吼罵就是一種“情緒化表達”。父母的本意是想讓孩子乖一點,但傳遞給孩子的感受是“父母對我很失望”“我被父母嫌棄討厭了”……為什么父母的本意和傳達的意思天差地別?就是因為我們在“情緒化表達”。這種表達方式的特點就是對方不直接袒露,而是用一種指責、貶低、打壓、否認,甚至是肢體攻擊的方式來告訴對方。這時你只是表達了自己,卻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就很容易扎到孩子的心。比如,當孩子犯錯時,你可以說:“看到你這個行為,爸爸媽媽感到很生氣。”沒有任何的攻擊和貶低,不是以情緒發(fā)泄的方式,而是坦誠地用言語表達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父母與孩子總是矛盾不斷的原因在于,我們?nèi)菀装押⒆赢敵勺约旱乃形铮と胨倪吔纾髮Ψ桨凑兆约旱钠诖鍪隆?/span>因此,當你不知如何把握和孩子相處的尺度時,不妨把孩子當成別人家的。面對別人家的孩子,我們或許就會明白親子關(guān)系的距離,也會不自覺地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越界。例如在你想打想罵孩子時,你會猶豫:這是別人家的孩子,會不會不太好;在你想讓對方考第一、考名校,讓你面子有光時,你會反思:這是別人家的孩子,他的成長不該基于我的虛榮心和期待。在和孩子相處中,你會想著:這是別人家的孩子,要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于是你會蹲下身來,以平視尊重的目光,和他對話,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視、貶低、否認。每一個父母,每一個孩子都只是普通人,沒有人是100分的。現(xiàn)實中所有的無助和焦慮是真實存在的,但孩子在一天天學習成長,父母同樣也在學習成長。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容納自己與他人,我們才能更自在舒展地生活。點個“在看”,只有當我們保護好自己、接納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納和保護孩子。
作者:時雨,嚴選最具價值的泛心理學好內(nèi)容,新認知,深感受,識心理,每天陪你一起成長,公眾號:心理嚴選(ID: satirxinli),讀者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值班編輯:梁瀟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