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新的概念悄悄風行,年輕人開始推崇“極儉生活理念”、省錢生活方式,他們被稱為“酷摳族”。
所謂酷摳族,就是一切從節儉出發,不沖動消費,不花冤枉錢,以著裝從簡為榮,以盲目攀比為恥;以物盡其用為榮,以鋪張浪費為恥。
他們玩轉了各種省錢手段,比如,用財務軟件記賬,上班自帶便當,買節能電器,出行盡可能選擇公共交通,充分利用圖書館和舊書市場,崇尚不花錢就能享受。
豆瓣著名的“喪心病狂攢錢小組”,已經有60多萬人加入。
曾經以買買買為快樂源泉,現在看到存折上數字的增長就有滿滿的安全感;
曾經是以“千金散盡還復來”為生活信念的月光族,現在是追求“每月必有節余”的酷摳族。
“每日人物”采訪了幾位酷摳族,其中妍妍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妍妍是95后,畢業兩年,一直在互聯網公司工作,沒有房貸車貸,收入也算不錯。
之前,她每個月的消費都在一萬五以上,上下班打車兩千多,每頓都點外賣或者出去吃,買衣服、輕奢的包包、精致的手辦、盲盒,每周都會買花。
她認為,自己的消費習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工作壓力。
隨時隨地都要盯著手機看,不敢錯過任何消息,人很難靜下心來,沒有耐心走路,哪怕是幾百米的路都要打車。
這種生活里,買東西就是最快能讓自己開心的方法。
時間久了,她就掉進了一個怪圈:賺得越多,花得越多,花得越多,就想賺得更多,于是更努力地加班,壓力更大。
今年年初,她搬到上海,正趕上上海疫情封控,只能居家辦公。
居家期間,她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做飯的成本很低,不用出門,也就不用添置新衣服、不用聚餐、社交。
一個月下來,她只花了4000塊錢。
現在,她養成了新習慣,減少不必要的外食和外賣,盡量自己做;把幾十塊錢一杯的精品咖啡換成幾塊錢的膠囊咖啡;能自取就不要外賣、能走路就不打車……
消費減少了,生活節奏也慢了下來,好像時間和生活又是屬于自己的了。
另一位85后、有兩個孩子的媽媽選擇低消費,更多的是基于生活壓力。
她和丈夫都在房地產行業工作,以前行情好,兩人的收入還算穩定,生活壓力小。
最近幾年兩人的薪資都被縮水,孩子花錢的地方卻更多了,兩面夾擊,讓她不得不開源節流,想辦法存錢。
以前周末帶孩子去游樂園,一天下來至少要花兩三百,現在他們會去公園,既能鍛煉身體,也不用花錢;
以前很容易被廣告影響,總是買很多化妝品擺在家里,用不上幾次就被擱在一邊,現在只買最常用的幾種,用不完就不能買新的……
一個人對待錢的態度,就是他最真實的生活態度。
心理學有一個價值觀拍賣的測試,給每個人發同樣金額的游戲紙幣,你可以用這些紙幣去競拍你想要的東西。
比如每個周末陪家人共度的晚餐,一份成功的事業,一個規模龐大的圖書館,一張可以飛向任何地方的頭等艙機票,一幢別墅,一輛豪車……
你用你手中的紙幣買下了什么,那就是你心中最想追求的生活目標。
你是用錢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需求,還是用錢來獲得踏實的生活,就看你把錢花在什么地方上。
NHK曾報道一個女孩“咲”,她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18歲時,她對自己說:“我要買房,34歲前買下三套房子,然后退休。”
于是,她開始拼命省錢,一天的伙食費只花人民幣10塊左右、食物只要打折的、家具是撿來的、衣服是從親朋好友手里淘來的。
用了九年時間,她存下了1000萬日元,買了第一套房;
四年后,她買下了價值1800萬日元的第二套房子;
再過兩年,她又買下了價值2700萬日元的第三套房。
之后,她辭去工作,開了一家貓咪咖啡館。
有人羨慕她超出常人的自律,有人質疑她不會享受生活,二十幾歲最好的人生,卻在挖空心思地省錢,咲說:“把金錢和精力攢起來,用在自己愛的事務上,我覺得這才是對自己負責。”
可是咲在當下所擁有的別人羨慕的一切:三套房子、貓咖、自由職業、半退休狀態,是用過去無數次克制欲望來換取的。
她一次次克制了消費的沖動,才有了35歲時的自由,而攢錢的本質,正是為了將來的自由,約束現在的自己。
在欲望過剩的年代,物質紛繁卻不集中,反成了負累,當我們決心踐行不持有的生活,放下欲望,不但能讓內外空間清爽,也會擺脫被金錢推著走的被動局面。
在《不持有的生活》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超過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
不鐘愛的物品,不持有;
無法回收利用或轉送給他人的物品,不持有;
不適合自己、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相符的物品,不持有。
金子由紀子|山東人民出版社
如何才能做到“不持有”?
在改變消費行為之前,首先要改變對錢的態度。看清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弄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問自己,什么樣的東西,可以成為我的朋友呢?這件東西是必要的、還是可以被替代的?
在購買之前,分類列出購物清單,購買過程中用心享受購物的樂趣,四處閑逛,讓自己對商品有更多的認識,也會發現更好的選擇。
作者認為,高品質的生活,應該滿足三點:
一是只購入真正需要的物品,生活中沒有多余的東西。
二是保持身心健康。
三是既不讓自己太空閑,也不讓自己被時間追著跑。
能夠從容自在地生活,才是努力賺錢的目的,如果為了賺錢而賺錢,讓自己掉進欲望的深淵,不斷為了滿足欲望而消費,為了滿足消費而努力,那么努力本身就失去了意義。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曾說:幸福不是結果,而是一種能力,最持久的幸福就是面對一切時,你會有“我可以”的感覺。
就像咲,她是一個打工族,但她一直在為開個咖啡館、提前退休而努力,每當她存折里的數字增加一位數,就意味著她離自己的目標更近了一些。
沒有一種消費觀是絕對正確的,正確消費觀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否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持續地讓自己感到快樂。
賺錢是一種快樂,攢錢也是,愿你享受由它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