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流書,做一流人!人生必讀好書指南
微信平臺讀好書類的領先訂閱號
Never give up, 永不放棄,
Never lose hope. 永不心灰意冷。
Always have faith,長存信念,
It allows you to cope. 就能應付自如。
Trying times will pass, 煎熬會過
As they always do. 總是一如既往。
Just have patience,保持耐心,
Your dreams will come true.夢想就會成真。
So put on a smile,露出微笑,
You'll live through your pain.你會走出痛苦。
Know it will pass,苦難有終,
And strength you will gain.你將重獲力量。
我們的一生中通常會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父母、祖父母、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后組成的婚姻家庭,我們把第一個家叫作原生家庭。
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的父母給自己留下了某種樣的童年陰影,以至于長大之后復制了那種不幸。甚至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說,最常見的一種調侃就是,把病人的一切錯誤和不幸都推給原生家庭,一切都是童年的錯,都是你父母的錯。
從后天的因素來看人格形成,主要指的就是原生家庭給予我們的成長環境與經歷。這些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早在我們記憶產生之前就開始了。我們有時候無法理解自己性格中的某些部分,就是與我們早起記憶的缺失有關的。如阿德勒在《這樣和世界相處》中寫道的,“每一記憶,只要涉及的經驗對個人有影響,沒有立刻被我們的否認,都會塑造我們的生活風格,也就是自我,以印象為材料匠心經營的結果。這不僅對那些深刻的記憶如此,而且對那些不太深刻,難以記得的記憶,甚至對那些沒有用言語表達,只是作為感情的色調或心態存在的記憶也是如此。”你并不能記起自己在襁褓中的環境是什么樣的,但那些關于愛與安全的感受會流入我們的精神,影響我們之后的人際關系,包括親密關系。
在我們有比較清晰的記憶之后,在我們人格沒有完整地成型之前,原生家庭依舊有很長一段時間會影響著我們,就如研究者們所說的“風險因素”:父母本身心理、感情有問題,控制欲過強,長期處于暴力環境,單親家庭,父母忙碌自私而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等。原生家庭的問題常常以“慢性因素”的形式存在,有些人會因經常在那樣的環境中而感到“習以為常”,并在成年之后的親密關系當中,復制原生家庭的悲劇,因為他們感受到的壓力相對緩和,卻很難意識到,以至于對他們造成了反復的、日積月累的長期影響。
如此說來,我們是不是對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缺乏足夠的掌控力?
事實并非如此。其實,追溯、了解到這些問題的根源,恰恰對我們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格成長有著正面的作用。我們可以從最早的記憶里,找到生活風格的錯誤方向,以及社會興趣的有無,并修正自己的生活風格,學會更好地融入社會,與人相處。
《衣櫥里的女孩》講述了一個在不幸的原生家庭長大的法國女孩弗朗絲尋找愛和自由故事。十六歲以前,弗朗絲離“幸福”這兩個字很遙遠。她沒有屬于自己的房間,每晚被繼母鎖在衣櫥里,和拖布、鞋子睡在一起。五歲時被爺爺猥褻,六歲時被奪走童貞。十二歲時承包了所有的家務,每天會被繼母以各種理由打一巴掌,踢幾腳,被打得耳膜穿孔甚至更暴力。“撫養”她的人讓她在屈辱、暴力、恐懼之中長大,她的人生就此完結了嗎?十六歲時,身心都飽受摧殘的弗朗絲被繼母趕出了家門。一無所有的她,并沒有復制過去的傷痛,甚至成了十幾個孩子的“代理母親”——其實連她自己都不太相信:有幾個在不幸中長大的孩子不是叛逆的、容易受傷的、沒有安全感的、會把愛人推遠的呢?
弗朗絲在書的序言里寫道,“一位好母親?我可不信。我甚至傾向于把自己放到這句話的對立面。我怎么可能會成為一位成功的母親呢?從前,一切的一切都預示著我注定會在這條路上失敗。……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告別灰色的過往并非難事。認為自己生活在傷痕中的人們不妨將此視作希望的信號。‘未曾收獲幸福’也絕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播撒幸福的能力。我將這本書獻給我的孩子們,所有我生育、收養的孩子們:是他們讓我日益相信——沒有什么是事先注定、不可改變的。我講述自己的故事,為的是提醒大家:在幸福的“范例”之外、在對幸福的傳統定義以及在傳統的家庭模式之外期盼幸福,這絕非天方夜譚,我們要做的不過是賦予自己愛與被愛的權利罷了。”
那我們如何修復負面的人生經歷呢?創傷本身是沒有延續性的,你對創傷的解讀再說有延續性影響的東西。起到決定作用的,是你看待那些事情的角度和回應的方式:
1. 從內向的變為外向的(“繼母虐待我并不是我的錯”)
2. 從總體的變為具體的(“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我的原生家庭我只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并不代表著我的生活全部大錯特錯”)
3. 從永久的到暫時的(“等我有能力擺脫自私的父母的管制去獨立生活,眼前的狀況就不會持續了”)
從外在來說,成功化解掉原生家庭的傷害,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自主、獨立,主動去嘗試獲取新的精力,學會融入社會和交際,培養自己的社會興趣。你可以沒有什么特殊的天賦,但對于自己已經掌握的技能,一定要學會積極有效地加以運用。
Brian Little說,“每個人都至少有三個自我,一個是基因決定的自我,一個是在環境與文化影響下的自我,還有一個是由我們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與價值定義的自我,而最后這一個,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屬于自己的自我。”
從弗朗絲的蛻變歷程看來,你完全沒必要花數目不菲的價錢去心理咨詢師那里買一句“你的一切不幸都是你父母的錯”,也完全沒必要讓原生家庭為自己的不幸背鍋。請你記得,認識到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為了從根源化解我們內心的創傷,僅此而已。然后,勇敢向前,就像不曾受傷。
選自《衣櫥里的女孩》
弗朗絲·蓋蘭/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7
本書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曾備受折磨、被繼母鎖在衣櫥里的女孩,長大之后開始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成為非凡母親的經歷。但她沒有被童年的噩夢所左右,也不曾向命運低頭,她從來沒有放棄對幸福人生的追求,沒有懷疑過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那一個人。終于,她擁有了幸福的家庭,成了完美的母親,甚至還收養了十幾個孩子(包括兩個殘疾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