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來源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修身一直是中國人處世哲學中需要邁出的第一步,而修身最要緊的就是要學會克制。
克制的意義在于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懂得克制,幸福自然會向你敲門。
01
克制欲望
內心里的欲望是每個人都有的東西,同時欲望也是無窮無盡的。
人每時每刻都有各種欲望從腦海里不斷涌現,倘若每個欲望都想要去滿足,人會變成欲望的奴隸,心靈也會不堪重負。所以懂得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
王陽明常告誡:“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所以即使年輕著,也須善于領悟減法人生的真諦:將那些干擾我們心思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從我們人生的“節目單”上減去、減去、再減去,令我們人生的“節目單”內容簡明清晰,將真正能做好的事情突顯出來。
所謂人生的價值,只不過是要認認真真、無怨無悔地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情而已。
人生的追求需要有,但人生的欲望卻必須學會“減”。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這是因為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不知不覺中,心為物役,成了欲望的奴隸,自然處處受其牽累反而迷失了原本的初心。
王陽明所說:“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就是讓人們學會減法,簡化人生的“節目單”,把那些冗余的“欲望”減去,回歸本心,使自己的心靈更加純凈,目標更加清晰,如此才能輕裝簡行不斷前進。
02
克制思慮
很多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為想得太多。而思慮過多,歸根結底就是雜念太多。
王陽明也說:“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都消滅了,看有甚閑思慮?”如果能拋開虛名浮利,讓本心清凈了,雜念自然也就消除了。
多余的雜念堆積在心里,如同多余的枝杈,只有減掉這些,主干才能得到足夠的養分。
時間久了總會有垃圾,只有定期清理,放下不該有的念頭,倒掉混亂糟糕的情緒,人才能活得更灑脫,更自在。
在這么一個物欲橫流、個性張揚的時代,克制更多時候才是人們缺少的美德,懂得克制,才能更好地成就自我,馳騁人生!
03
克制情緒
在生活中的很多人,因為一些小事和朋友、親人、領導同事起沖突后,不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緒,只會拍桌大罵,鬧得兩敗俱傷,不歡而散。
從此,互相之間的交集只會剩下猜忌和厭惡,曾經再深厚的情誼都會煙消而云散。
《戰國策》中有一句話,“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意思是君子與人斷絕交往時,不咎既往、不念舊惡,更不會惡語相向。
然而每個人都知道要克制情緒,可真到了爆發的臨界點時往往是做不到克制自己情緒。對此,王陽明指出了一條可供修習的辦法:
“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收斂得,憤怒嗜欲正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他說克制情緒的三個情境和三個對治之法是:放縱時懂得閉嘴,任性時學會收斂,憤怒時懂得消停。
這三種情境,正是人們情緒最容易奔潰失控,造成不良后果的臨界點。而人們之所以容易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是因為自身的不自知。
情緒具有慣性,如果自身沒有覺知,就會一直根植于大腦之中,形成一個慣性模式,發生事情的時候被慣性驅使行動。
所以,學會克制情緒需要人刻意地去練習,需要信心和勇氣。
今日話題
般若智慧,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聰明或腦子靈活,而是與生俱來的、清凈無染的、自足圓滿的、超越一切封限的智慧,是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