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一)自我責任心培養是社會責任心培養的基礎
中學生責任心可分為國家責任心、社會責任心、學校責任心、家庭責任心和自我責任心五個部分。其中自我責任心是基礎和根本。一個對自身都不負責的學生,就無從談起對家庭、社會、國家負責。當然,我們所講的自我責任心是指一個人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抱以積極主動、認真負責的態度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的反應。它不包括那種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極端自我負責的“自私心理”。“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其實只有先“善其身”才能“濟天下”。
(二)自我責任心培養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
跨世紀人才需要博學多才,有快捷獲取信息的能力,有終生學習的觀念,有自我發展精神,有與人協作能力等,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生自我責任心的培養。如果一個人連“自我”都失去了,一切就都失去了基礎和根本。“自我設計”“自我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未來的世界是充滿競爭的時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對人的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要求高,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感能時時處處“內驅”著學生自我學習、自我保健、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和自我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自我責任心顯得非常重要。
(三)自我責任心培養有助于素質教育全面開展
素質教育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的教育。其間勢必涉及到自我承受能力、自我適應能力、認識自我生理心理變化的能力、在群體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而這一切能力更離不開自我學習、自我保健、自我調控、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以及自我立德、自我立知的意識行為。一句話,自我責任心的培養是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內容。“責任感培養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和素質教育目標一致的”。
(四)自我責任心培養也是各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有學科的教學都會遇到非常個體化的學習問題,諸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意志、學習情感、學習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心理活動,以及觀察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動。所有這些都必須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各種意識滲透,進行完善和調控,而這調整和滲透的落腳點無疑是學生的內部素質──自我責任心。
(五)在自我責任心培養中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所有教育教學手段都必須通過學生的內部因素才能起作用,而學生的自我責任心是內部因素起動的關鍵和核心力量。一個人如果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欲望,才會發掘出內在的自我潛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學生自我責任心的同時,實驗教師的自我責任心也不斷強化,以強烈的責任心,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樹立榜樣,以嚴謹細致、文明的教態,高尚、忠實、敬業的師德,以有意、有機、有序、有效的教學來教育學生,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二、自我責任心培養的基本模式
(一)培養學生自我責任心的三個階段
1.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是培養學生自我責任心的初步階段,它包含認識自我的智能、情感、個性、行為的現狀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教師可根據元認知理論引導學生把自己當做客體來認知,以“我為什么這樣?我可以怎樣?”等問題來深入、清楚地認識自我的優點和不足,特別是認識自我不負責任的行為和習慣。
2.發展自我
發展自我以認識自我為基礎,它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會運用元認知來發展自己的智能、情感、個性、行為并達到協調的過程。即學生了解和掌握智能、情感、個性和行為各個領域中元認知的具體內容,并開始運用該領域的元認知去計劃、決策、調節自己的智能、情感、個性和行為的發展。在這一階段學生可根據認識自我的程度,以“我怎樣改正缺點”和“我怎樣才能對自己負責”等問題來開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實踐活動。
3.自我發展
自我發展是學生逐步學會運用認知能力強化自我意識,逐步自覺地協同發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嘗試實現自我的過程。這一過程學生將已養成的自我責任心遷移到各種活動中并內化為自身品質。它是培養學生自我責任心的最高階段,它表現為學生能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知情意行,并有較強的自我學習、自我保健、自我調控能力,具有強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強”意識。
(二)培養學生自我責任感的動力系統
在培養學生自我責任感實驗中存在兩大主要矛盾,即教師期待學生自我責任感水平與學生現有自我責任感水平之間的矛盾,實驗目標與學生現狀之間的矛盾。在前一對矛盾中,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一對矛盾指學生理想中的自我責任心與現實中的自我責任心之間的矛盾。這兩對矛盾決定了學生自我責任感的培養的動力源。教師的引導是外動力,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是內動力。
(三)培養學生自我責任感的實驗模式
1.責任心語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對自身所表現的缺點和不良習慣有所警覺,并強烈地意識到危機感和緊迫感。此時,教師可適時讓學生針對自身的問題,自己跟自己的心靈對話,讓心中的“我”去說服現實的我,并以簡潔的語言,寫成“責任心語”,時時警戒自己,也提醒別人。
2.責任目標
基于學生對自我責任的清醒認識和對改正缺點與不良習慣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教師可鼓勵學生制定責任目標。由于主體意識的積極參與,學生們制定學科學習和體育鍛煉目標的熱情高漲,他們每學期的期中、期終考試前都給自己制定目標,樂意以目標規范行為,樂意給自己壓力,以壓力為動力,以壓力為樂趣,爭取更大的進步。
3.責任實踐
任何目標轉化為成果都離不開實踐,自我責任感培養更是如此。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在一言一行中培養自我責任感,更應引導學生自我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全面地認識自己,調適自我,在實際鍛煉中領悟角色規范,培養行為習慣,培養自我責任心。
4.責任評價
教師對學生在責任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自我責任感要進行評價,反饋給學生,以便學生調節自我認識和實踐活動。教師的責任評價要以鼓勵為主。
三、實驗活動的開展
(一)調查分析
1.調查對象
蘭溪市實驗中學初一(2)班56名學生。
2.調查方法
專題調查法、抽樣調查法、現狀調查法、現場調查法、跟蹤調查法、面談法和問卷調查法。
3.調查內容關于學生自我素質,學生的信心和毅力情況,學生的近、遠期目標,學生自我發展的理想等方面的調查。
4.調查結果及相關分析
從四項調查結果來看,從該實驗班自我發展的理想來看,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收入豐厚、地位顯赫、名聲好的上等人物,而作為學生努力方向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也能反映出絕大多數的學生希望自己成績優異,能進入重點中學學習。這是本課題實驗的有利因素,是潛在的內部動力系統。
同時更能清楚地看到,學生的現有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調控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及現有條件(辦事能力、遇事自信度)都呈現出嚴重不足。這也構成了學生自我愿望與自我實際的矛盾,同時也反映了實驗目標與被實驗者自身素質的矛盾。解決這兩個矛盾的途徑只有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心,借以改變自我、培養新我,以期提高自我素質,達到預期的責任目標——這也是本課題工作的中心和重點。
(二)制訂大綱
中學生自我責任心的培養不是培養人的自私心理,它的目標實施、內容正是依據國家賦予中學生的重托而設置制訂的。課題組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從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按照可行性、可接受性之尺碼,并從教師可操作性考慮而制訂了本實驗大綱。
(三)實踐方法
1.任務分配法
自我責任心的培養也要以實踐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生活、公益活動、社會服務、班團活動,鼓勵學生承擔任務,找到自我,實現自我價值,在活動中鍛煉成長,培養自我責任心。為明確學生的各自責任,培養全班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每個學生有事可做,有責可負,體會“承擔責任”的酸甜苦辣,從而激發“積極配合,團結一致”的良好情感,在平素細小的班級工作中培養自我責任心。為此,我們課題組特別采用了任務分配法。
首先是班干部包干制。班干部是班級的特殊個體,這些特殊個體的責任心增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他個體的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為了充分調動班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工作熱情,激起他們的高度自我責任感(為班級服務),進而帶領全班同學為班級榮譽而奮斗,我們完善了管理制度,制定了崗位責任制條例。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值周班長輪流制。
其次是非干部成員的責任分配。為了真正落實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配合班干部的工作,使得在班干部的監督之下,非班干部學生能很好地工作,進而培養并鞏固他們的自我責任心,我們將非班干部學生分成10組(每組5人左右),固定地安排在每個值周班長名下,對他們的班級工作(包括衛生、紀律等)進行明確分工,班級榮辱得失直接責任到人,以便于工作管理和責任追查,從而使全班學生工作不敢稍有懈怠。通過一學年的實驗,成果非常明顯,和入學初的責任狀況相比有很大提高。
2.目標訓練法
在班級管理中,運用目標管理,圍繞確立目標、實施目標及考核目標,來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目標管理最大的功能在于它的鼓勵性,能通過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滿足學生的愿望感,引發學生的迫切感。
3.榜樣感染法
少年兒童的可塑性很強,模仿是他們的天性。他們認識客觀世界主要借助具體的形象思維。對學生進行自我責任感的培養,不能光靠口號或抽象的結論,應該為他們樹立起形象、生動的榜樣,宣傳他們的積極面、閃光點,特別是他們的先進思想和行動,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鼓舞;激發他們的自我責任感,發展自己、完善自己乃至推銷自己的巨大熱情,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
4.習慣訓練法
改變學生身上的壞習慣、不良思想,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先進思想,使他們對自己負責,做一個寬容體諒之人,做一個自立、自信、自控、自愛之人,這也是學生自我責任感培養的目的之一。
初中學生年齡在12~16之間,開始進入青春期,是第二個自我形成期。這時期他們中斷了對父母的依戀,需要獨立、自信,有自我價值的感受,但情緒上又緊張不安,需要被承認和感情交流。我們抓住初中生這一關鍵時期,進行愛的教育,引導學生矯正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自我責任感。首先是師愛,以教師的博愛之心,換取學生的愛心,以愛換愛,形成師生間愛的雙向交流。其次是舉辦“愛”的系列講座,加強學生的日常行為的養成教育,讓學生明確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強化行為的動機沖突,反復訓練日常行為,養成自覺自控行為的習慣,其中以培養學習習慣為主。
5.班團活動法
發揮班集體優勢,培養學生良好性格,加強班團工作的管理,發揮班干部、團員的核心作用,教給學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解決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完成任務與執行任務的矛盾,在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個人行動服從團體行動的前提下,逐步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心、任勞任怨、情緒穩定等性格品質。
6.專題報告法
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教育活動,具有直接、靈活、有效的功能。進行專題報告,還可以直接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意識,激發學生“拼搏”、“競爭”、“自我推銷”等增長才干的強烈愿望。專題報告還能增強自信心、自尊心,能交換心靈,棄舊圖新。一句話,它可以強化自我發展、自我負責的精神(即自我責任心)。
7.游戲激趣法
組織學生參加自己喜愛的各種興趣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滿足學生表現自我的心理需求,增強學生做事能力及辦事信心,融洽師生感情。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展現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拓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由活動本身的興趣轉移到對活動的“樂趣”,最后引導到某一事物的“志趣”。
8.情境創設法
情境創設的主渠道應在各科教學之中,各科實驗老師是情境創設者。該班各科實驗老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引導學生在感知、感受、感動的全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領悟自我感知、自我責任心在自我發展中的價值作用和重要意義。同時借用多媒體教育教學手段,創設生動形象、聲情并茂的教育教學情境,通過直觀的畫面,和諧的音律刺激學生感官,使學生產生情緒體驗,感化自我責任心,感知具有一顆責任心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形成自我責任心的良性循環。
9.情緒感染法
“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和良好的教學藝術修養,學生便能樂意接受“師之道”。所以課題組成員在與學生接觸時,達成以下共識并付諸實施:
奉獻一顆愛心。用愛的力量和奧秘去激發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讓學生感受到被愛。同時,以同樣的感受去愛別人,用愛心發掘學生的隱匿心理,誘導潛在情緒,深化自我責任心。同時抓住教學中的兩條主線——“知識對流線”和“感情對流線”,在“知識對流線”上要求實驗老師主導“感情對流線”,將健康的感情體驗傳給學生,借以深化他們的自我責任心。改善師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尤其要求實驗老師在語言上真實可信,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新,情深意濃,有節奏感,以聲傳情,特別是以公正、無私、普遍、持久之情來深化學生的自我責任心。
10.心理輔導法
學生自我責任心不夠理想或學生自我責任心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心理原因,諸如學習情緒問題,改正缺點,缺少毅力和信心問題。這一些心理問題,只有采用心理輔導的方法,才能得以解決。
(四)開展活動的途徑
1.以學校為主,又以學校中的課堂為主
作為責任感培養的基礎——自我責任感的培養,它的主陣地在學校。以中學生自我責任感為切入口,在全校范圍開展有意義的活動。新入學的學生,易接受教育,自我意識開始增強,想做新人,我們便結合政教處開展“邁好中學第一步”活動。如“推銷自己”、“小學生活一頁”,班會“我在這班里扮演的角色和應盡的責任”,舉行“邁好中學生第一步”演講比賽,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和《學校規章制度條例》組織知識競賽,在實驗班評選“自我責任”標兵和“責任轉變”典型,開展行為規范集體達標活動(將個人責任融入集體責任之中),評選行為達標組和行為達標生,使學生產生對班級的歸屬感、義務感和尋求尊重的欲望,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坐標,不斷完善自己在中學階段應具有的形象。
建立軍訓制度。軍訓不但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達到挫折教育的目的,更是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好形式。軍訓制度將學生的自我責任感納入更大的集體中,在培養中學生自我責任心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握住課堂這一主渠道。
2.以家庭為輔,又以對家庭生活中的責任分工為主
由于現代家庭的特殊性,使父母們對自己的子女疼愛有加,而意志自理能力、協作精神及責任感的培養都是嚴重不足。
我們通過召開家長會、現代家長教育培訓和指導,和家長們形成共識,共同來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感。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家庭責任感的培養,來完善學生的自我責任心,完善學生的人格。活動方式主要以家庭生活中的責任分工為主,和學生簽訂家庭責任合同書,讓他們知道家庭成員各自的工作崗位和主要任務,懂得自己在家庭中應盡的義務,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和對自己的希望值,一個階段檢查一次,評選出“家庭責任之星”。
3.以社區為延伸,又以鄉(鎮)、村委會的參與活動為主
我們在培養學生自我責任感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向社區的延伸。
四、實驗的效果
(一)學生自我素質明顯提高
通過兩個學期實驗,實驗班學生在自我素質方面的提高明顯超過對比班。
(二)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服務意識
言及服務,不外乎兩種,為他人服務和為自己服務。自我服務意識是建立在自我責任感基礎之上的。所謂自我服務意識就是指為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而提供有利條件的一種意識。通過自我責任心的培養,學生自我服務意識明顯增加,特別是學習時間的科學安排、課前學習用品準備、學習方法的尋求、預習復習習慣化、借助老師為自身學習服務的意識。
(三)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學生自我責任心的培養,首先是明了人生在世有許多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次是將這種需要付諸行動,形成一種改造自我的力量。由于自我責任感的培養激發了內部動機(如求知欲、自尊心、好勝心、理想、信念、成功的體驗等),形成一種穩定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以及附屬內驅力(指為獲得教師和家長的贊許認可而產生的動機),從而在學習上體現出更強的主動性和更大的積極性。
(四)提高了學生行為中的自我責任意識
行為是受思想支配而與周圍環境發生關系的活動,人們的行為是正常行為還是“問題行為”,則完全由思想支配,人的靈魂支配,而自我責任心即是一個人的靈魂。
通過自我責任心的培養,規范了學生的行為,提高了學生行為中的自我責任意識。如認真聽課意識、獨立學習意識、守紀意識、和睦相處意識、情緒性格方面的自我調節意識、習慣上的自我改變意識等。
通過兩個學期的艱苦培養,不僅克服了“自我意識”過敏,矯正了學生中的偏離行為,而且由于個體行為意識的提高,直接促成了班級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集體責任心。
(五)提高了競爭意識,優化了凝聚力,強化了班級榮譽感
由于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責任心,那種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意識變得非常強烈,自我認識變得非常主動(主要采用學生的自我利弊分析法),自我改善變得非常堅決,自我學習變得自覺,自我保健變得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