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歡迎你同行!
點擊江月之聲
閱讀原創(chuàng)文章
城中擔上賣蓮房,
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剝蓮子,
露為風味月為香。
這是東坡居士寫的一首詩《蓮》。每次讀它,都忍不住擊節(jié)贊嘆!其中第二句,詩評家尚有爭議,“抵”究竟是“到”的意思呢,還是“比得上”的意思呢?若是前者,那便是品嘗到剛剛上市的蓮子,味道如此奇美,自也不必再去西湖泛舟采摘了;若是后者,則是看到剛剛上市的蓮蓬,一下子勾起了詩人泛舟的熱望,于是急匆匆來到西湖行船,徜徉于水上,又采蓮花又剝蓮子,欣欣然,興沖沖,實在是讓人流連忘返??!但不管怎么有爭議,末句“露為風味月為香”都是全詩的靈魂,充滿了鄉(xiāng)間的野趣,“露”的晶瑩甘甜,“月”的清新潤澤,把蓮子的味道形容得妙不可言,嘆為觀止!東坡居士果真是大手筆,勾個食欲,都勾得這么超凡脫俗!
前兩日,喜兄突然發(fā)來信息:去摘蓮蓬吧?
心中大喜:好呀好呀!去哪里?
——北嶺。
——哪些人去?
——幾個書家朋友。簡單來說,就是幾個有趣的人,去過個有趣的周末。
——OK!
樹軍兄開車很穩(wěn),從寬闊的柏油馬路轉入彎彎曲曲的鄉(xiāng)間小路,沒有絲毫的震蕩與顛簸。街道兩邊眼花繚亂的店鋪招牌漸漸遠了,大片大片翠綠的青紗帳迎面撲來。熾風吹拂,密密匝匝的葉子在沙沙作響,側耳細聽,如演武練兵聲,如戰(zhàn)馬嘶鳴聲,似乎帳中蘊藏著萬千兵馬。不信?看那吐穗的點點紅櫻之間,有多少光芒在閃爍!
忽然,幾朵嬌艷的花朵闖入了眼簾。
停車,開門,快行,登坡,嗬!好大的一片荷塘??!
一眼望不到邊際的荷塘,就隱約在這碧綠的青紗帳中間,若不是那些紅的花、粉的花、白的花高高地露出水面,好奇地探著頭向路邊張望,我們很容易就在不經(jīng)意間錯過它。沿著塘岸慢慢往里走,腳下是新鮮的泥土,濕漉漉,軟綿綿,但又絕不粘連你的鞋子,只是凹凹凸凸地,小步慢行,仿佛踩在了泥土的一個個小酒窩里,陶陶然,竟有些醉意了。
這里是北嶺的四合村,開鑿荷塘的農(nóng)家是我們的朋友。一見我們來,種荷的老周和鄉(xiāng)親們都熱情地打著招呼。太陽朗朗地照,到處都是明晃晃的,直閃人的眼。雖已立秋,但氣溫仍然高達34度,四處的鳴蟬也叫得正歡。喜兄采下一張大大的荷葉,戴在了農(nóng)家小女孩的頭上,小女孩又摘下一張大大的荷葉,從荷葉的中心挖個洞,把頭鉆進去,穿成了一件綠蓑衣。女孩一臉燦爛的笑,眼睛也成了彎彎月。我想,這世上若真有荷花仙子,那一定就是小女孩這般清純可愛的模樣吧?
青青的荷葉舒展著,像是一塊塊碧綠的錦繡,低洼的荷心處總存有一顆晶瑩透亮的露珠,仿佛是鑲嵌在錦繡上的寶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有的荷花已經(jīng)盛開,紅艷艷的,像新娘子嬌羞的面龐;有的還只是蓓蕾,層層疊疊包裹著,如佛家雙手合十的手掌?;ㄩ_固然美麗,花謝也不寂寞,花謝了,花心才會漸漸長成蓮蓬,蓮蓬又漸漸結出蓮子,嬌嫩的蓮子就成了可以入口的美味了???,這荷塘里的蓮蓬多旺相?。〈渚G色,金黃色,這一支,那一支,呈倒圓錐形,向上的橫截面格外平整,如同刀砍斧削過一般,還排列有均勻的蜂窩狀孔洞,每個孔洞里都藏有一枚小小的堅果。
瘦高的老周要幫我們摘蓮蓬。摘蓮蓬是要有裝備的。老周穿上連體的黑色皮衣皮褲,下到了荷塘中慢慢行走。他解釋說,荷塘里是有水蛭的,水蛭,又叫螞蟥,這種吸血蟲很是兇猛,若是一個不小心,它就會吸附在人的皮膚上,鉆進皮肉里吸人的血,感染人體,危害很大。正因為有了特制的行頭,老周在荷塘里就行動自如了。他專挑些肥碩鮮嫩的蓮蓬采摘,不一會兒就舉著一束束,走到池邊遞給我們。看著老周像武林高手一般在水中漫步,著實讓人心生羨慕呢!
吃蓮蓬,得趁鮮。馬蜂窩狀的蓮蓬拿在手中,暄軟得像團海綿。輕輕掰開,青綠色橢圓形的蓮子豆就裸露了出來。把青綠色的果皮剝開,就是白亮亮的蓮子了。放入口中,一股清香彌散開來,嚼一嚼,脆生生,鮮潤潤,像是春天里的嫩芽、夏天里的涌泉、秋天里的山嵐、冬天里的雪花,清清爽爽,回味處,有一絲冰涼,也有一絲甘甜。人們常說蓮子苦,其實是指成熟的蓮子,嫩蓮子不在此列。此時,若是把蓮子剖成兩半,就會發(fā)現(xiàn)中間的蓮芽是淺淺的白,而不是深深的綠,是津津甜,而不是澀澀苦——這恰如人的童年,無憂無慮,因為單純,因為不諳世事,反而更容易快樂和幸福一樣。
青青荷塘,荷花美艷,荷葉滴翠,蓮蓬向上,孕育著無限生機。池水一片碧綠,像是鋪就了一層平整的畫布,只待方家前來潑墨點畫了。我有個發(fā)現(xiàn),就問老周:為什么這邊的荷葉與那邊的荷葉顏色有些不同呢?老周笑了:這是不同的時期種下的,這邊種的早,那邊種的晚,這樣呢,就有了不同的花期,這邊荷花開過,蓮蓬正長,那邊的荷花才剛剛盛開。這樣不停地花開花落,一直持續(xù)到深秋呢!
日中時刻,東道主常少梅老師請我們吃農(nóng)家飯。新鮮的時令果蔬,特色的農(nóng)家招牌菜,香醇清洌的美酒,讓我們感受到了常老師一家的真誠與熱情。常少梅老師是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師承劉順、徐學萍等先生,其作品在國內(nèi)、省內(nèi)多次獲得獎項。常老師寬厚樸實,頗為健談,他在這偏遠的鄉(xiāng)野開了一家書畫院,頗有遠離世俗的淡然,沒想到有很多人慕名前來,一時間擴充教室,書畫院辦的紅紅火火。
飯后,一行人到常老師的書畫院落座,一邊喝茶,一邊談及當今書法界的盛事。一說到書法,喜兄又談到劉顏濤先生,他感慨地說:“曲溝的劉顏濤,是書法界的傳奇,他的名字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將來是要載入中國書法史冊的,無論將來誰執(zhí)筆,寫到當代的中國的大篆,劉顏濤這個名字是繞不過去的?!眲⒓t兄說:“少梅哥也是我們曲溝人啊,幾十年來在書法道路上探索,即使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累,仍然在堅守。”大家又談論起當今書畫界的一些現(xiàn)象,一些陳年舊事,不禁唏噓不已。的確,書法創(chuàng)作,其實是比較小眾化的,它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事業(yè),需要創(chuàng)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才能越走越高,越走越遠。
談笑間,喜兄把應約帶來的書,贈送給幾個鄉(xiāng)親。書家朋友打開宣紙,揮毫潑墨,為大家展示書法的魅力。同行者中,還有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中國書法協(xié)會會員劉保君老師。劉老師工漢簡,作品在國內(nèi)國際書展大賽中頻頻獲獎。一路上,高高瘦瘦的他,斜跨著背包,言語不多,非常內(nèi)斂,但一搦玉管,立刻就多了一份灑脫與奔放。蘸墨,潤筆,下筆前略一思忖,落筆后一揮而就,轉瞬間,一幅幅作品便呈現(xiàn)出來:“梅翠入詩”“氣若幽蘭”“惠風和暢”“千軍萬馬”。興致一來,喜兄講了一個他新近創(chuàng)作的故事情節(jié),劉保君老師聽得有趣,順手寫下了“瞻天尺五”四個遒勁蒼辣的大字。大家紛紛說道,今天的蓮蓬這么味美,不也得留個字么?劉老師笑了,又揮筆寫下“荷塘”兩字送給老周。
蓮蓬有清香,書家有墨香,田野有馨香,這時光呢,也就活色生香。
2020-8-11
【備注】
文中圖片,大部分為“江月之聲”特約攝影劉紅老師拍攝,深表感謝!個別圖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