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中擺蕩,
其中的動力便是欲望。
最近,關于“既然所有的生命都會死亡,那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一話題又被再度推上了熱搜。
兩千多萬的瀏覽量,近8萬條回答。
答案就像提前預演好的一樣,都在一致地表達“人活著沒有意義,只是為了活著”。
似乎絕大多數人的答復都顯得十分悲觀,這個簡單的答復里包含著人生的三大困惑。
第一層面的困惑是考慮如何“活著”。
這個時代“活著”的標志不止于吃飽飯,穿暖衣服;更多是擁有一套房子、一輛車子、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以及一定富裕的積蓄。
如果缺失了其中任何一點,你只會又一次陷入到無端的焦灼當中。
就像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世間》里的周秉昆,作為家中的老小,哥哥姐姐都是考入北大的優秀學子。
而自己從小考試為了達到及格就已經是使盡全身解數。
內心的自卑讓他一直想要試圖向父親證明自己。
哪怕為此從國營醬油廠辭職,拋下鐵飯碗,投身到其他行業打拼。
開飯莊,建書店,獲編制,憑借自己的努力和人品贏得眾人認可。即便做了這么多,也不敢給遠在外地工作的父親親手寫信。
整整三年時間,和父親之間連寫一份信件的勇氣都沒有。
直到父親退休回到家中,他才在和父親的正面沖突中說出自己內心的自卑,渴求的認可。
物質富饒的時代給予了肉身充足的安全感,卻也因此得以窺見人類內在長久的匱乏——關于是否配活著的焦慮。
從一個家庭中渴望得到父母長輩認可的焦慮,延伸向社會中渴望得到更多人們尊崇的焦慮。
當周秉昆時刻都活在“覺得自己不配,不足夠好”的匱乏當中時,哪怕每頓都能吃得上豬肉,他也依然感到自己的內心備受煎熬。
當一個年輕人能夠掙錢養活自己,補貼家用;但他卻買不起車子,住不進屬于自己的房子時,他也依然感到自己的內心備受煎熬。
無法真正遵從自己內在的意志,無法認可自己活著的方式;
“你有對象了嗎”,“你在哪里工作,每月收入怎樣”,“你買房了嗎,你有車了嗎”,“你學習怎樣,在哪上的學”......
有時候就因為這些簡單至極的一句話,內心的焦灼便被輕易點燃,所有的淡然與中庸在這一刻都被淹沒。
所以,想要結束第一層面的束縛,答案首先是從對內在自我認可的創傷療愈開始。
第二層的困惑是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死亡。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舉行葬禮,人們宣告你在社會上不復存在;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從此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而這就是終極死亡。
按照熵增定律,人從出生那刻起便開始在走向死亡。
如果死亡是人最終的歸宿,那么意味著擁有的一切對于個人而言都將走入虛無。
人們無法面對的其實不是死亡,而是走向死亡這一過程本身。
叔本華曾經說“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中擺蕩,其中的動力便是欲望”。
當欲望無法被滿足時則陷入痛苦,但欲望被滿足時又開始變得無聊。
人無法像鐘擺一樣逃脫命運的法則,又恍如鐘擺一樣在周而復始的時間中逐漸流逝。
而死亡,是對于個人欲望的徹底終止。
在這一點上,如何面對死亡,其實就是如何面對欲望本身。
而在心理學層面去嘗試理解欲望本身,更多是人的一種原始驅力。
既然是原始、本性與動力,那么它所指向的就是需求、適應與創造。
它就像是一股不斷噴涌的清泉,如何理解它的產生?如何看待它的存在方式?如何引領它流動的方向?
對于欲望本身的創造性調適是人類一直以來的議題。
有如秦始皇建造的兵馬俑墓穴,為達成死后依在的帝王權威,試圖通過兵馬俑來延續生死之間的妄想。
這是害怕失去的創造性調適。
又有那些舍生取義,為求名垂千古的歷代偉人的堅持。正如《尋夢環游記》里對于死亡的定義,當世上最后一份對你的記憶消逝之時,就是你真正完全消失的時刻。
這是害怕被遺忘的創造性調適。
還有選擇知足當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滿足......
第三層面的困惑,是對于人生本無意義的虛無與人的真實存在之間的平衡。
從終將虛無的角度來看人生本無意義,而欲望之火誓要在這片虛無的土地上蔓延開來。
這兩股截然相對的力量在人心之間沖突,在矛盾中不斷創造意義。
如果所有的努力終將不復存在,無法占有,我們便創造家族,建造國家;
因為它們可以繼承我們的財富。
如果終將離開人世,那么為自己所愛的人而努力,在活著的每一刻盡可能感受愛與幸福;
因為它們可以消弭我們的孤獨。
.......
這就是人們在終極沖突之間創造的平衡。
而一旦無法在沖突之間平衡,陷入任何一個極端,都將使我們的人生因此誕生更多的遺憾。
在心理層面來看,這首先是一個固著在某種心理狀態當中的人,固著的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例如青春期的孩子在以學業論高低的社會環境里,一旦陷入無價值的自我評價,最容易產生虛無感,抑郁就由此衍生。
而成年人一味追逐外在的成就,就容易忽略對身邊人情感的照料,包括對自我內在的安撫。
社會環境帶來的直接壓力會讓人長期陷入在生存焦慮當中。
面對“既然所有的生命都會死亡,那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一議題。
如何發自內心深處對自我真實的接納和認可,不再自卑,不再討好,值得被愛?
如何引領自身的欲望之火,更富生機地生活?
如何平衡人生本無意義的虛無與人真實存在在此刻的沖突?
答案,就是今天的訓練主題:覺察。
此刻,你可以試著想象一下,當你感到極度干渴的情況下,拿起一個蘋果,你看著它光滑的表面,紅黃相雜的紋理,用手撫摸時微涼的觸感,湊到鼻尖聞一聞蘋果的清香,試著輕輕咬下一小口,體驗果肉在唇齒之間迸發的汁水和甘甜,伴隨著每一次的咀嚼,逐漸將嚼碎的果肉一點點吞咽下去,順著食道進入胃部,感受下滑時的觸感。
當你吃完整個蘋果時,你發現干渴的感覺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你能感受到身體的放松,呼吸變得平緩,心情也隨著變得愉悅。?
這個時候,你突然覺得幸福其實也很簡單。你開始理解幸福,原來就是對當下每一時刻的關注和滿足。
回過頭來,當你能夠充分地感受到上面所描述的過程時,你就學會了覺察。
覺察其實可以被人為地劃分為三個界域:外界覺察、中界覺察和內界覺察。
外界覺察其實就是在吃蘋果的過程,當你充分地打開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去接觸外界的事物時,這會讓你對外界的接觸和觀察便能夠更加地敏銳。
內界覺察就是吃完蘋果后身體的感覺和內在感受的變化過程,你能夠感受到身體的放松、呼吸的平緩、心情的愉悅,這會讓你對自身內在的感覺與感受更為關注。
中界覺察則是由于當下對外部環境的接觸和內在身體與感受的綜合體驗,產生的回憶、想法、信念等,這會讓你因此擁有更為深刻的認知。
當一個人能夠充分地在三界之間進行覺察訓練時,他便能夠帶著更為充沛的精力,敏銳的反應來應對當下的狀況。
比如,當周秉昆再次拿起筆想要給父親寫信時,當他注意到自己撕扯下一頁又一頁的信紙被揉成一團丟在桌邊時(外界覺察),
他能感受到此刻內在真實的感受是“糾結、憤怒以及委屈”時(內界覺察),
其實他知道自己內心一直渴望與父親聯系,想起了兒時那些不被看好的事情,那份渴望被父親認可卻又覺得自己還未做的足夠好的自卑,不敢再次確認的擔憂讓他遲遲無法動筆(中界覺察)。
當能夠意識到這一過程中內在細膩的變化之時,其實就剩下一個小小的推動力。
當父親回來后和周秉昆在家的第一次爭吵,父親其實就在扮演著幫助周秉昆覺察的角色。父親真摯的情感直接激活周秉昆的感受,而適時的澄清又在幫助他梳理思路。
在帶著充分覺察的狀態下,他能夠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背后其實都在表達對父親的愛,對自己的愛時,改變就發生了。
真實的體驗能夠直接帶來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想法能夠直接產生新的行動的勇氣。
一個人之所以無法和外界接觸,究其本質,是因為他無法接納自己真實的存在。
而覺察的生活,能夠率先幫助一個人意識到“真實的存在”,從而帶著流動的覺察能力,嘗試成為那個“真實的自我”。
當你帶著充分的覺察,你便能夠看到那個不斷尋求認可的自己,從而學會停止對自己的攻擊;
當你帶著充分的覺察,你便能夠看清“欲望”本身的利弊,在物欲橫流的時代明晰自己的方向;
當你帶著充分的覺察,你便能夠在虛無和真實之間尋找在內在的平衡點,讓你不再為人生的意義和活著本身而憂愁。
帶著充分覺察的生活,代表的是對當下的把握,對感受的在乎,對認知的清醒,對行動的坦然,對邊界的把握......
覺察,是生活的平衡之道;是對一切存在以坦然、真誠的狀態接觸的前提!
愿你,成為一個充分覺察的人,擁有充滿覺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