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現代人因為放不下執念而痛苦。
數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幾乎所有現代人都在被強烈的執念折磨著。佛教把執念分為我執和法執。
不要一聽到佛學哲理就望而卻步,認為只有出家當和尚才需要學佛,是一種極大的偏見。佛學并沒有多么遙不可及,這世界有太多相通的哲學。甚至連哲學,也不是多么高大上的東西,世間一切學問終是為人服務。
我執是對自我的執念,法執是對周遭的執念。概念很簡單,想要理解執念和破除執念,就需要深入了解佛家思想,結合一些生活實例。
先說無常和無我。無常的意思是,世間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不存在固有(堅固持久)、恒常的屬性。無我,把“我”納入了萬物之中,意思是不存在固有、恒常、實存的這么一個“我”。“我”只不過是大家平常為了方便指代自己的一個代詞,并不是實存的。
舉例來說,最近我花了24天時間減肥13.6斤(不經意凡爾賽),瘦的我,胖的我,我減下來的肥肉,到底哪個是我?減下來的肥肉,曾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我。如果瘦的我是我,胖的我也是我,那怎么會有兩個我?“我”這個最簡單的字,根本無法確定它是指什么。“我”是指肉體嗎?上面的例子證明不是。“我”是指血液嗎?把“我”的血液輸給張三,張三變成“我”了嗎?沒有。“我”是指細胞、分子、原子嗎?如果是,那么在顯微鏡下就有無數個“我”。所以,并不存在一個固有、恒常、實存的我。
這就是無我,人是無我的,物也是無我的。(無常、無我很像馬哲里的概念: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發展的。)
理解無常、無我是很困難的事,但有助于我們破除心中的執念。人最大的痛苦,我認為是行苦——簡單理解為想得不可得伴隨人一生的煩惱——這不就是執念嗎?我們最大的執念就是,想要一個穩定的、持久的、甚至不變的世界和我,但這根本不可能。認識到痛苦不可避免,人生即是苦樂相伴,認識到無常和無我的道理,就能懂得不存在永恒的成功和快樂。
領會無常無我,放下心中執念,痛苦會減輕一點。佛家還講,事物皆觀待因緣而生滅。
因緣,就是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條件。因緣到了,自然會開花結果。有點像老子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即使我們理解了上面這些,執念依然是很難破除的東西,從痛苦中解脫依然不易。當執念來臨時,我們常常會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完全無法換位思考。這時,我們常會產生憤怒、失望、悲傷等情緒,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會加深自己的執念。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去觀察感受情緒的變化,找到情緒產生的源頭,是一種破除執念的有效方式。這個時候,我們就像在看自己演一場戲,把精力轉移到看戲上,演戲自然就沒那么賣力了。此外,可以訓練自己正確表達情緒,舉例:我感覺有點受傷,因為你對我大聲斥責,讓我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正確表達情緒也是件難事,簡單來說就是,我有什么情緒+產生情緒的原因。可以多練一練,我們的下意識都是拋出你怎么又……之類的反問或指責。學習正確表達情緒,學習正面表達訴求(需要對方做的具體行為),能幫我們破除因執念而產生的情緒。有時情緒沒了,執念自然就沒了。我們也常會陷入另一種陷阱:下意識地放大情緒,放大執念,放大痛苦。可實際情況卻是,所有人都承受著類似的痛苦,有太多人承受遠超我們的痛苦。這樣想想,我們遭受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甚至一比較發現自己幸福太多了。最近讀《次第花開》,激發了我的一些思考。另外,《蘇東坡傳》《第二座山》《批判性思維》也給了我一些啟發,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也在此撞擊出新的火花。目前筆力所及只能先寫出這些,還有很多想法沒能在本文表達出來,以后慢慢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