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姐今年72歲了,患有高血壓5年,平時服用兩種降壓藥,血壓控制在140 /90mmHg左右這樣,在一次和朋友聊天時,趙大姐說自己服用了3種降壓藥,血壓一直控制在120 /80mmHg這樣,石大姐就認為是不是我的血壓太高了?降壓藥吃的不夠?
于是就自己也加了一種降壓藥,血壓倒是降下去了,可是石大姐出現了頭暈的癥狀,于是趕緊到醫院,石大姐想弄清楚自己該怎么辦,自己血壓到底控制在多少合適?
血壓并不都是一個標準,
我們都說正常血壓是120 /80mmHg,但對于老年人來說,由于患有動脈硬化,血管彈性降低,血壓的標準自然和年輕人不一樣。
雖然很多實驗證實,老年人甚至80歲以上的老年人,經過合理的降壓是可以獲益的,能夠顯著的降低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所以老年人同樣需要合理的降壓,但另一方面,老年人血壓控制的太低,會導致重要臟器供血不足,從而出現頭暈,暈厥,跌倒等情況。
老年人血壓并不是越低越好,
老年人血壓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像進餐以后,體位變化,溫度變化,情緒波動等,因為老年人大多患有頸動脈硬化,頸動脈處有壓力感受器,當血壓過度波動時,人體會啟動血壓調節機制,使血壓保持正常,
但老年人受頸動脈硬化的影響,壓力感受器不敏感,對血壓的調節能力下降,所以,老年人血壓波動太大,或者降的太低,就更容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
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在什么水平比較好,
我們控制血壓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血壓達標,從而延緩靶器官的損害,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風險。
所以,血壓的目標,也要經過綜合評估以后,個體化確定血壓治療的目標值。
一般情況下,65~79歲的老年人,首先要將血壓控制在<150 /90mmHg,如果能耐受,可以降至<140 /90mmHg;
≥80歲的老年人應降至<150/ 90mmHg;
患者如果收縮壓<130mmHg,且耐受良好,也可以繼續治療,而不必回調血壓水平。
但需要注意,如果患者有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75%時,如果降壓過度,可能會增加腦缺血風險,這時降壓治療要以避免腦缺血癥狀為原則,適當的放寬血壓控制目標。
對于身體衰弱,基礎疾病多的高齡老年人,要進行認知功能以及基礎疾病程度進行評估,在降壓過程中,要注意檢測血壓,收縮壓控制目標為<150mmHg,盡量不要低于130mmHg,同時要關注有無直立性低血壓,防止因低血壓導致的暈厥、跌倒,以及骨折的風險。
像上面的石大姐,就由于過度追求完美的目標值,而導致了腦供血不足,這樣的降壓標準就是不合理的。
所以,降壓的總體原則要強調平穩,緩慢,而且要個體化,總而言之,老年人降壓目標為150/ 90mmHg以下,如果能夠耐受進一步降至140 /90mmHg,高齡衰弱老年人要特殊關注,降壓又能夠更多的獲益,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