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去世了。
在舉國同悲的氛圍里,我仍是聞到一絲盲目與刻奇的氣息。
很多人都容易陷進情緒的淺表層無法自拔,在共鳴中尋找集體主義歸屬感——大家冷靜下來想一想,在我們匯入悲傷的洪流的時刻,我們知道的事實有多少?
比如,雜交水稻是在何時取得重大突破的?在我國的種植面積是多少?有多少人口依賴雜交水稻?如果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們的吃飯問題,可以反推沒有雜交水稻我們就吃不上飯嗎?如果心中有了答案,那又能得出袁隆平的貢獻不值一提這樣的結論嗎?如果不能,他的貢獻在哪些方面?為何能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呢?
如果要清楚地了解以上事實,可能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但是人們的情緒并不允許做如此縝密的思考。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擺脫“刻奇”,所以,我理解一類人的悲痛,同時也理解另一些朋友的“高度戒備”之心——因為我們這兒,是喜歡塑造英雄的,讓人們在激烈的情緒中忘我歌頌而忽略了更關鍵的東西。因為今天我們充裕的物質生活主要得益于市場經濟和改開的紅利,這是更為本質的一點。
袁隆平在農科領域取得很高的成就,我們對他個人保持敬意是應當的,但是如果視之為唯一讓大家吃飽飯的“救星”則言過其實,而且頗為危險。接收信息并保持警惕,接納情緒并保持警惕,是我最近幾年一直在努力做的,與大家共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袁在文各中潔身自好,采訪中也不避諱“困難時期”的真相,這一點值得一贊。
袁隆平在中國是一個標簽化的人物,自然有不少畫家以他為創作主題。看看畫家筆下的袁隆平。
海天作品《魂牽夢縈》
焦小健作品
在浙江美術館展覽的《袁隆平》
赤峰市青少年宮師生油畫《袁隆平》
曲湘建油畫《袁隆平》
曾凡忠鋼筆畫《袁隆平》
曾凡忠粉筆畫《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