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有一句諺語:“摔跤見力氣,叼羊見勇氣。”
叼羊比賽是新疆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少數民族喜愛的競技運動和普遍盛行的體育游戲活動。
塔吉克族的叼羊比賽一般多見于婚禮和肖公巴哈爾節等婚慶和傳統節日,騎手們縱馬奔馳在海拔3000-4500米的帕米爾高原上,用叼羊比賽慶祝結婚大典和節日。
叼羊活動有分組和不分組兩種形式,比賽規模可大可小,參加的人數從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一般選擇在空曠的田野或平坦的牧場舉辦比賽。
比賽開始前,主持人把一只割去頭的羊放在指定位置,槍響后,參賽的兩支隊伍同時奔向那只羊,通過騎手們的拼命搶奪和激烈的圍追堵截,最終率先將羊扔進對方羊架(也可能是指定的一個大筐)的隊伍獲勝。
個人比賽中,選手單打獨斗,突破幾十人的重重包圍,獲得勝利的難度非常大,因此,叼羊比賽常以團隊賽的形式舉行。
哈薩克族是真正意義上的“馬背上的民族”。
叼羊活動興起于游牧時期,早年間牧民常年在大草原上放牧,轉場的時候,為了保護畜群,經常要同惡劣的天氣、兇猛的禽獸頑強搏斗。叼羊則是最好的鍛煉,它既是力量的較量,又是智慧的競賽,既比勇敢,又賽騎術。
后來叼羊逐漸演變為一項民間競技活動,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慶祝節日的方式,交流感情的途徑。
隨著社會現代化,叼羊這項傳統活動不再像從前那樣頻繁舉行,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今天,請你跟隨“巴特爾”(哈薩克語中,譯為“勇士”)一起馳騁在草原上,感受那個熱血沸騰的場景吧!
冬日里的喀爾坎特草原,天地交融,廣闊無垠,純然一色,無邊壯美。
巴特爾又一次出現在他最熟悉的賽場上,他的目光如鷹一般銳利,睫毛上掛滿了冰霜。
主持人入場,將割去頭和蹄子并注滿水的山羊重重摔在賽場中心,宣告比賽即將開始。
巴特爾帶領著他的隊伍與對方選手一一示意,“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是哈薩克族心中永恒的信仰。
“嘭!”
一聲槍響,蓄勢待發的巴特爾如離弦之劍般沖向山羊,迅速將馬鞭咬入口中,撒開韁繩,躍身一撲,精準地抓住山羊!一提!一夾!山羊便被牢牢地夾在蹬帶下,巴特爾雙手得以解放,抓住韁繩,奔向對方的羊架。
但草原上的青年個個都是叼羊高手,豈能讓巴特爾輕易獲勝?
對方選手趁著巴特爾撲羊的瞬間早已將他包圍,被層層包圍的巴特爾出不去,包圍圈外巴特爾的隊友進不來,對方隊伍蜂擁而上,抓住羊腿大力撕扯,眼看著巴特爾就快要招架不住了。
雙方隊伍的駿馬也毫不示弱:用頭和身子較量著,呼出濕熱的哈氣,噴著鼻子,挺著脖子,蹬直后腿,仿佛是山羊的守護神。
一時間,男人的低吼聲、馬兒的嘶鳴聲、群眾的歡呼聲,重疊交錯在一起,如同冬日寂靜草原上一場精彩的交響樂。
突然,有一名對方選手不慎從馬背摔下,嚴密的包圍圈“撕開”了“一道口子”。
就是現在!十幾匹高大壯碩的公馬突進圈內,逐個撞開圍住巴特爾的包圍圈,將巴特爾如包餃子一般“裹挾”帶出了包圍圈。
為了護送巴特爾手中的山羊,隊伍里的幾匹快馬緊貼著巴特爾的馬,巴特爾一手拽著山羊,一手控制韁繩,身后的隊友不斷抽打著他的馬背,眼看著距離對手的羊架越來越近了……
糟了!對方的羊架下突然竄出五六匹黑馬朝巴特爾飛奔而去,跟在巴特爾身后的隊友瞬間慌了,但巴特爾卻鎮定自若。
說時遲那時快,在對方頭馬眼看要與巴特爾相撞時,只見巴特爾揮起那暴起青筋的手臂,把山羊擲向平行前進的隊友;同時另一只手調轉馬頭,與對手擦肩而過。
“哇!”“好絕的妙傳!”“配合得好棒!”“加油啊巴特爾!”……
驚訝的唏噓聲和發自內心的贊嘆聲此起彼伏。
巴特爾并沒有沾沾自喜,他繼續調整馬頭,奔向近在咫尺的羊架,對手們調整戰略,沖向叼著山羊的男子。
巴特爾將大拇指和食指塞進嘴里,朝隊友吹出輕快響亮的哨聲,隊友會心一笑,舉起山羊拋向巴特爾。
接住山羊,快速抽馬,瞬間來到對方羊架下,瞄準羊架中心,雙腳聚力一蹬,躍起!拋!
只見山羊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拋物線,精準落在羊架中心,這套動作短短幾秒,一氣呵成。
通過這場比賽,巴特爾毫無懸念地捍衛住了屬于他的“草原上的雄鷹”的榮譽稱號。
按照習俗,巴特爾當場烤制這只勝利品,邀請眾騎手和觀眾一同享用,酒足飯飽后,村民們一起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異常歡樂。
冰天雪地間,有一團熾熱的火焰,只因叼羊這場盛大的賽事……
叼羊比賽需要的不僅僅是騎手個人優良的身體素質,還需要有勇有謀有策略、團隊之間協作配合,才能贏得勝利。
這是哈薩克族的儀式感,是他們對生活無盡的熱愛,更是深深印刻在他們骨子里的智慧和勇氣。
讓人喜悅的是,新疆已經把叼羊運動納入第二批國家級以及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列,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叼羊運動將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