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OK”表情包引發的被離職事件上了熱搜,嚇得一眾網友紛紛捂緊心臟,感謝老板不殺之恩。
在工作社交網絡化、邊界逐漸模糊的今天,各種表情包作為文字聊天的靈活補充,承載了多樣化的隱性情緒表達,表現力非凡并能彰顯個性。但若用在工作群中,還真是要慎重一點。
萬能微信統領我們工作生活的時代,在虛擬而又真實的網絡上,職場、商務等社交禮儀的約束依然存在。
一個“OK”表情包引發的被離職事件
OK表情包事件,發生在長沙某酒吧。領導在工作群通知事情,一員工回復OK表情包手勢,被批評“不懂規矩”。該員工隨后被開除,他表示“我脾氣好,忍住沒動手”,很多同事都覺得領導的做法太過分。目前,該酒吧要求全員回復“Roger”接收指令(注:Roger是無線電通訊的縮略語,出現于二戰時期,意為“收到”)。
無獨有偶。
之前有位姑娘聊天時回復“嗯”被老板批評,也上過熱搜。在聊天中,老板告訴員工:“和領導或客戶都不要回復'嗯’,這個是基本的微信禮儀。”員工將老板的批評定性為講大道理,準備辭職。但不少網友站隊支持這位老板,覺得沒毛病。
一個“嗯”字,一個“OK”表情包,居然能夠直接影響一個員工的職場去留,說起來好像有點夸張。
但是,微信雖是即時聊天工具,卻早已普遍被用在了大多數人的工作場合。各種工作群就是網上格子間、辦公室、項目組、事業部,自然要講究一些職場溝通技巧和禮儀。不管公司的企業文化如何,領導和客戶風格如何,內外有分、上下有別,這些基本常識始終通用。
一般來說,“嗯”、 “好”、“行”這樣的單字,適合群內領導使用,簡潔高效,也略顯權威。收到任務、消息通知的人,應該及時響應、禮貌回應、主動反饋、清晰表達,比如“收到”、“明白,我這就安排”、 “嗯嗯,好的”、“理解,就這么辦”等等。
職場上,當個靠譜的人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做事有交代。不過是多打幾個字而已,就能讓領導、同事迅速了解情況,及時修正雙方理解,避免大家聊了半天還不在一個頻道的狀況,又何樂而不為呢?
結婚了,我們來說說家族群里的規矩
90后的同事妹子結婚了,我忽然發現這個曾經的鬼畜表情包大拿,慢慢開始用一些五色旋轉、迷之審美的中老年表情包。問她為啥畫風突變,她笑嘻嘻地說,我被老公拉進了他們家38人的親友群。
你緊張嗎?我問。她說,會啊,七大姑八大姨都在群里,還有爺爺奶奶,好怕說錯話呢。
想起她老公平時教育她時的一貫眼神和表情,我笑得不行,忙問她老公有沒有提前給她打預防針。
有有有,他讓我不要用瘋狂的青蛙那種特別夸張的表情包,少發各種奇葩動圖,不要說老人家聽不懂的黑話,更不能說臟話。
好嘛,你看看,年輕人結婚之后都不能隨便聊天了。
親友群是什么地方?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五好家庭形象,都在這里集中體現。不信你問問,有多少人的家庭群名都叫“相親相愛一家人”?更何況,這還是好隊友家里的親友群。
這里長幼有別、尊卑有序、代溝明顯,新過門的年輕媳婦,說話自然要小心翼翼,免得小日子剛一開始就失了形象丟了分,都結婚了還不懂禮貌,多不好!至少,了解一下不同年齡段人的表情包偏好先?
同學,能不能不要老讓大家投票
每個人都有無數個同學/校友/老鄉群,一起同過窗/鄉,感情自然不一樣。在這些群里聊天、搶紅包,相對輕松不少。小時候的糗事、讀書時的段子、當年的初戀故事,都時不時可以翻出來,曬曬交情和過往,每個群里總還會有幾對歡喜冤家,沒事總可以逗逗嘴,斗斗圖,就算是真的懟起來,大家也會起起哄、拉拉架,一笑了之。
但再親近的小集體也還是由一群不同的個體組成,大集體中會有更小的群體,人與人之間總還是遠近有別。某些小范圍的話題,明明可以互加再私聊的,就別老在群里@來@去,讓其他人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一些陳年老梗,倘若當事人還是有些尷尬的,就不要一再起哄。
熟人之間,網絡之上,玩笑也需適可而止;私事小窗私聊,也是對集體空間的尊重。
至于那些拉票、加油、求點贊、求眾籌的,有時候被支持的對象都不知隔了幾條街,最好是控制一下范圍和頻率。實在要發、請記得先來個紅包加持,這也是成人世界網絡社交的基本禮貌。否則,再熟的同學、同鄉情誼,也架不住微信群里的時不時想起來用一下的過度消費。
親,沒人需要你的每日雞湯
在一些興趣愛好、學習提升、打卡監督群,大家基于特定的目標、特定的主題而聚在一起,很可能還是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居多。這樣的社群,一般會有明確的群規,比如每個人的群昵稱如何標注,不能隨便拉人、改群名稱、發廣告等,有的甚至不建議互相私加好友。
這樣關系相對松散的社群,遵守群規是基本常識,否則就是不懂規矩,會被人鄙視。
與本群主題無關的話題,不管多么勵志、多么雞湯,都不要自顧自地每日發送,還自以為自己是大家的貼心暖寶寶。都說人缺什么補什么,您自己缺雞湯就自己補,不用端到群里逼著大家一起喝。
特定社群只歡迎特定主題,其他話題請盡量繞行,目標明確,信息集中,傳播高效,不要因為你一個人的喜好,占用公共資源,浪費大家的注意力和時間。
連發這么多語音,我跟你很熟嗎?
微信聊天最怕遇到3種情況。
一是有人忽然問你“在嗎?”,其它話啥也不說,沒有任何背景信息,你都不知他想干嘛。
二是打字聊著聊著,對方忽然向你甩來一連串語音,還都是50秒鐘以上的,他也不管你是不是方便收聽,更沒想過自己是否已經跟你熟到可以隨時發語音的程度。
三更可怕,忽然有人要跟你視頻通話,或者音頻。
中國人一向強調親疏有別,可這往往只是從自己角度出發的標準。在網絡社交方面,很多人并沒有邊界意識,只為了自己方便,不管對方熟悉與否、也不先想想對方可能正處于什么環境狀態,想起來就一句“在嗎”,一條語音、甚至一個視頻邀請就甩了過去。
請問我跟你很熟嗎?隨時語音、視頻,這是我們自家人才有的待遇好嗎?
準確界定自己和對方的親疏關系,養成提前告知、事前申請的習慣,比如發語音、加好友、推名片、發朋友圈等,尊重別人,才能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
看看,這一個個場景細數下來,是不是發現家里家外、線上線下,其實真沒有哪里是可以讓你隨便放飛自我的?
這年頭,微信聊個天兒也不容易,連表情包都不能亂用。要是你有那么幾個能交流互換表情包、隨時想斗圖就斗圖、想發語音就語音的朋友,恭喜你喜提國寶待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自由。
社交禮儀無處不在,不因網絡時代、交流工具而改變。表情包也好,語氣詞也好,都是交流的個人風格和習慣,而有效交流的原則其實從未改變,任何時候、任何場合,有理、有利、有節地溝通,都是為人處事的不二法寶。
微信群里,讓我們學著做個“七有”新人,好好說話,愉快地聊天。
有效率,及時響應和回復;
有交代,主動溝通,清晰表達;
有紀律,尊重群規則;
有分寸,不占用公共空間;
有選擇,分場合適度使用表情包;
有禮貌,尊重他人,保護隱私;
有邊界,不輕易使用語音、視頻通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