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在兒女相親戀愛一線的父母
前陣子回老家,陪老媽聊天看電視時,忽然發(fā)現(xiàn)孟爺爺在主持一個《新相親大會》節(jié)目,會場上一個比一個激動的不是姑娘小伙,而是一對對父母。單身嘉賓在見對方之前,首先看到的是對方爸媽;代替兒女坐在相親第一線的父母,掌握著孩子能否接觸心儀對象的第一道決定權。
What?我對父母代子女相親的認識還停留在公園留信息的相親角模式,怎么新一代的爸媽們都這么激進了,直接替孩子沖到了第一線?這是有多愛(不)操(放)心???
我們家老太太可不管這些,只看著節(jié)目樂,還告訴我現(xiàn)在相親節(jié)目都這樣。我將信將疑搜索了一下,還真是。
從2016年金星主持的“帶著爸媽去相親”的《中國式相親》開始,到“帶著爸媽更放心”的節(jié)目《中國新相親》,再到全家上陣的《新相親大會》,wuli 爸媽早就成了相親節(jié)目里不可或缺的存在,之后還衍生出父母觀摩子女生活、戀愛拍拖的節(jié)目,如《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女兒們的戀愛》、《女兒們的男朋友》等等。這些綜藝、真人秀節(jié)目,直接把父母子女、戀愛結(jié)婚敏感話題從直播間一直拖到大庭廣眾之下,一次性湊齊“親子”和“婚戀”兩大熱點,一舉兩得不說,還把節(jié)目性質(zhì)從綜藝提升到社會觀察的高度,也難怪要火上加火。
父母幫忙相親又催婚,急的是什么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1996年出生的洪荒少女傅園慧,戀愛都沒正經(jīng)談過呢,就已經(jīng)開始被安排相親了。雖然傅園慧自己認為“我們太小了,才二十歲,大好青年!現(xiàn)在不是流行五十歲才結(jié)婚的嗎?”,傅爸爸卻很直接地表示,已經(jīng)帶女兒相過親了,希望女兒退役之后就直接結(jié)婚。嚇得傅園慧趕緊解釋,“不是很正式的那種(相親),你家里大概多少錢,我家里多少錢,不是這種,就大家一塊吃個飯。”
這個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萌萌的世界冠軍的爸爸,也沒有逃脫幫女兒安排相親的命運,一路跟著女兒從《我家那閨女》再到《女兒們的戀愛》,步履不停,操心不止。
22歲的孩子他爹都著急了,39歲兒子的媽媽自然不能不急。
在所有代際觀察、婚戀相親的節(jié)目里,我最心疼的是朱雨辰姐弟倆,因為他們有個著實令人無語的媽媽。
朱雨辰曾出演《奮斗》、《我的青春誰做主》等偶像劇,看著挺陽光一男孩,沒想到卻是個十足的媽寶男。
他的母親號稱自己“一個人可以頂兩個菲傭”,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對待朱雨辰,兒子的每一段感情她都知道,但都會干擾。因為,這個媽媽堅信”男女分工不同“,女人必須是跟她一模一樣的賢妻良母。
兒子第一次做飯給她吃,她絲毫不覺得感動,而是滿懷心疼和愧疚:“多辛苦?。 彼M麅鹤油粼趺醋鲲?。
朱雨辰也曾公開表示媽媽給的愛壓力太大,這種無微不至讓他不敢反抗。而他姐姐看著媽媽的“無私奉獻”,對婚姻充滿恐懼,害怕承擔不了“賢妻良母”的重大責任,所以至今未婚。
都9102年了,世上竟還有這樣從封建時代穿越回來的媽媽。讓一個年近四十的男人深夜痛哭,倍感孤獨。如此畸形的母愛,壓力山大。
幸好,其他節(jié)目里還有秦沛那樣的開明爸爸,讓吃瓜群眾的小心臟得以安慰。
秦沛是香港著名老戲骨,女兒2歲時就放棄幾乎全部身家,帶著一雙兒女跟原配離婚。但這個單親家庭卻無比有愛,女兒姜麗文如今33歲,笑容陽光燦爛,有一個小5歲的男朋友。兩個人大大方方地在父親面前卿卿我我,沒有一點尷尬。
女大男小的組合總會讓人有些擔心,姜麗文坦言自己已經(jīng)做好進入婚姻的準備,但對方還“沒有想過”,她表示“等到40歲都沒關系”。換一般家庭,父母聽到這幾句話一定要氣/急得跳腳吧,搞不好還要沖過去揍那混小子一頓。可是沛叔卻說,“沒關系啊,這個貼父親,貼多幾年多好啊”。他還告訴女兒說,“結(jié)不結(jié)婚不重要,生不生孩子對我來說也不重要”,“千萬不要為了生孩子而結(jié)婚,找到能陪伴你,能夠支持你、疼你的人是最重要的”。
看看,這樣開明給力的爸爸,不被觀眾圈粉才怪。這是一個真正貫徹了港劇靈魂臺詞“做人最重要是開心”的父親,確確實實以孩子本身的想法為第一考慮,沒有用傳統(tǒng)觀念束縛子女,更不會越俎代庖去決定孩子的一生。
縱觀節(jié)目中、生活里的各位父母,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為孩子婚姻大事把關的出發(fā)點總是好的,但方式方法總有高下之別,其中的那個“度”,更是微妙。
中國式父母,最擅長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為了你好”,因為我走過的路、吃過的鹽都比你多,我有二三十年過來人的經(jīng)驗可以“分享”給你,所以你不能不聽。我們?yōu)槭裁匆χ鴰湍阆嘤H、催你結(jié)婚?隨便一舉就有三大理由這么多呢。
第一,到什么年紀就該做什么事情,這是自然規(guī)律;
第二,生兒育女是社會責任,也是家族傳承的需要;
第三,趁我們沒老還有力氣幫你帶娃,你說這多好?
嗯,聽起來是挺急的。就是這些話放在誰身上都行,跟你本人其實沒啥關系,除非你家是有皇位要繼承。
80、90后婚戀觀了解一下
不過,沒皇位要繼承的家庭,也不排除父母對子女的婚姻有重大期許。比如前陣子剛在凡爾賽宮結(jié)婚的鋼琴王子郎朗,24歲的混血新娘顏值爆表有才有貌,真是難得能入了郎朗父母的法眼。
但是如今年輕的單身一族們,更多人已經(jīng)不再那么care父母的想法,婚戀問題并不需要父母的過多參與。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1953名未婚青年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
70.2%受訪青年不希望父母介入自己的擇偶問題。調(diào)查顯示,52.8%的受訪青年覺得父母為孩子相親把關有必要,46.2%的受訪青年覺得沒必要。
關于“父母在子女相親過程中,在什么環(huán)節(jié)把關更合適?”,調(diào)查中46.1%的受訪青年認為是“孩子們談得來,再跟父母介紹情況”。
而對于有些父母在孩子相親前就替孩子把關的做法,46.7%受訪青年擔心這種把關變成代勞。
較之于相親節(jié)目里父母激動興奮的深度參與,本次調(diào)查結(jié)果大相徑庭——選擇“父母參與子女的相親,進行把關”、以及“雙方父母先交流,把關后子女再見面”的比例均不足兩成。
別看年輕人吃飯喜歡看大眾點評、旅行要先查攻略,真要是跟自己終身大事有關,那可一點也不含糊,甭管親爹親媽七大姑八大姨,自己的主意才是最大的。
聽說過90后的四大宣言嗎?分別是戀愛自由、月嫂自由、香椿自由,以及離婚自由。
看見沒,不要說是相親擇偶了,就連月子里孩子怎么帶、甚至遠到日后不好彩要離婚,他們都要絕對的自主權。一廂情愿的老父老母們還想往下傳承幾十年前的帶娃經(jīng)驗,怕是連門都沒有。
此外,80、90后的婚戀觀也呈兩極化,如今愿意選擇單身或不那么急于結(jié)婚的人,也大有人在。
微博上一直有個熱門話題,叫做“余生不用你指教了,我自己瞎過吧”,下面有很多評論。其中最多贊的那句話是:
“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零食不好吃,為什么人一定要談戀愛一定要結(jié)婚?”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愿意結(jié)婚了,不愿意在感情中付出時間和精力,去促成一段穩(wěn)定的關系。
這并不是中國人因父母習慣性干預過多而出現(xiàn)的獨特現(xiàn)象。
國外也有資料顯示,對于“千禧一代”(注:“千禧一代”(Millennials)是一個來自西方的概念,是指在1984—2000年出生的群體,他們也被稱為“Y一代”,與中國本土的80后、90后在代際概念上頗為相似)而言,這代人的成長時期幾乎同時和互聯(lián)網(wǎng)/計算機科學的形成與高速發(fā)展時期相吻合。
新的研究表明,當涉及到會持續(xù)終身的人際關系時,千禧一代會更加謹慎行事。“人們推遲結(jié)婚,不是因為他們更不在乎婚姻了,而是因為他們更在乎婚姻了。”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社會心理學教授本杰明·卡尼說。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社會學家安德魯·謝林博士則認為,“過去,婚姻是進入成年的第一步?,F(xiàn)在,它往往是最后一步?!?/span>
研究愛情的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表示,就像現(xiàn)代社會的童年和青春期變得更長一樣,求愛和通向承諾的道路也越來越漫長?!?/span>有了承諾前的這個漫長階段,你就有時間對自身、對自己如何處理伴侶關系有更多了解。這樣,到你結(jié)婚的時候,你就知道自己有些什么,也就知道你可以保有自己的東西,”費舍爾說。
所以,積極一點來看,80、90后/千禧一代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們不著急做時間上所謂“對的事”,而是要真正等到“對的人”。爸媽們真的不用太過擔心他們的婚戀大事,更不必越俎代庖替他們當家作主。
有一種認知叫邊界,有一種愛叫放手
有一組數(shù)據(jù)列出了中國父母熱衷于干涉子女的方方面面,包括:
談戀愛結(jié)婚,占78.2%,
找工作和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占60.2%,
選擇學校,占59.3%,
選擇專業(yè),占54.1%,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占42.5%,
培養(yǎng)下一代,占37.7%。
紀伯倫說過,“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產(chǎn),這個比較西方化的道理,國內(nèi)很多父母理解起來確實有些障礙。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親子關系是一種共生關系,家人之間沒有邊界概念。而且據(jù)統(tǒng)計中國家長對于孩子教育的支出是全球第一,為了孩子,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長放棄了個人時間和愛好。這些父母把孩子當作全部生活的中心,無法從日漸長大的孩子生活中得體退出,從小到大習慣了為孩子安排一切,到了年齡干預起子女的婚姻感情生活自然也覺得理所當然。
但是,從孩子出生開始,整個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的分離。父母對子女介入越深,子女的獨立性和幸福感就越低。養(yǎng)孩子,就是一個漸行漸遠、慢慢放手的過程。就像龍應臺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span>
什么是邊界感?
《相處的藝術》一書中關于邊界感的描述是:人與人之間,內(nèi)心的自我界限。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會有交集,但人與人間的關系,無論血緣關系或是長幼親疏,總還是有條界限。“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的時候,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其實,父母子女之間,邊界感也是相互的。我們不能一味指責父母沒有邊界感、粗暴干涉子女情感生活。那些一把年紀還在家啃老的孩子們,何嘗又不是喪失了邊界感?還有典型會玩“雙標”的,一方面喊著不要家長干預自己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又要父母主動犧牲自己的晚年閑暇時間,來幫忙自己帶娃。更可惡還有娃大了就希望父母趕緊回老家的,暑假全家出去看世界都輪不到老父母一份。
邊界感的正確建立方式,是父母和孩子都應該學著獨立,對彼此的生活慢慢放手。不依賴,不雙標。
前一陣黃磊女兒多多染發(fā)上了熱搜,連帶黃磊孫莉的教育理念也火了一把。“她不屬于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這是黃磊夫婦對孩子的尊重,他們的“平等式灌溉”,主張自由大于規(guī)則,而自尊與獨立遠勝一切。
信任與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之間彼此相愛,才能對孩子未來婚戀觀產(chǎn)生最大的積極影響。
信任而不是控制你的孩子,保持合理邊界,是為人父母的正確打開方式。讓孩子自己作主,相信他們有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戀人和愛人,不要急著跑上電視為TA搖旗吶喊各種造勢,說不定孩子自己還在心里嘀咕呢,怎么我爸媽的戲比我還多?!
親,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