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談起英雄不禁使我夢回那絢麗多彩的三國世界。
這部書刻畫了許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英雄,但我唯獨對曹操情有獨鐘,在原著中他被人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因其父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須。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于隨機應變。
東漢末年,戰亂不斷,群雄并起。后西涼太守董卓進入京城,卓入城不久就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但是朝廷大權在他手中,董卓他生性驕橫,暴虐無道。后十八路諸侯群起而攻之,就這樣曹操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一開始,他在京城時,曾借獻刀欲殺董卓,可惜天公不做美,在他欲拔刀刺殺時卻被董卓發現,他只能借獻刀之事搪塞過去。在他們打敗董卓之后,他們都各懷鬼胎,而曹操他卻孤身一人對其展開追殺,但由于董卓手下有呂布,最終大敗而歸。這不禁讓我看到一位為國鞠躬盡瘁、一心為國的曹操。
在三國中人們總喜歡拿曹操跟劉備對比以凸顯出曹操的殘忍。例如著名情節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當時曹操兵敗逃亡,路經他家,他設酒殺豬欲款待他,但卻招致殺身之禍。當日正在院中殺豬卻被他誤以為是有人要殺他,然后他殺性大發把呂伯奢一家全部殺掉,但事后他發現自己錯殺了好人,然后他慌忙離開,在離開途中遇到了呂伯奢,他也把他殺了,陳宮斥責他,他說出來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一句盡顯曹操的奸詐。
劉備孫權相繼稱王,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一生未稱王,一生都是漢朝的宰相,他掌權期間,他勵精圖治,為漢朝出生入死,最終,雖不是他平定了天下,但也為漢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官渡之戰中,他雄姿英發,以少勝多,盡顯長者之風;勝利后,將所有的降書付之一炬,又顯出他的大度;關于投降期間,又是以禮相待;在為關羽送行時三次派人讓將領為關羽放行;又在為關羽送葬時。專門讓木匠用珍貴的沉香木為關羽雕刻雕像。
建安元年,曹操采納部下棗只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后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采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后采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復正常租調制度,防止豪強兼并小農。建安五年(200),曹操頒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后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于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這展現出曹操杰出的治世之才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后袁紹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穩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
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曹操對袁紹有很深的認識,他敢于在袁紹將要大軍壓境之時抽身去進攻劉備,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軍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采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馬以西),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轉向兼程去救白馬。。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袁紹另一大將文丑。顏良、文丑為袁軍名將,二將分別被殺,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著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相應辦法擊破。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從客觀條件上說,曹操本處于劣勢,但由于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采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于贏得了勝利。
官渡一戰,曹操擊潰了最大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這顯現出杰出的軍事才能。
曹操雖被大多數人稱之為奸臣,但是只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個稱號才是最好的概括。
(2034字)
劉瑞,涉縣第一中學18實驗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