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溫老師一起學習了論語中關于君子的觀點,感觸頗深,因此寫一篇文章作為紀念。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里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后才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舍棄道義。
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稱贊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自己也是這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對于品德高尚的君子來說,快樂不在于物質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靈深處的快樂。君子能夠安貧樂道,孔子說:“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認為君子的修為以“道”為準,符合“道”,可以貴亦可以富,而若違背了“道”,那是堅決不行的。君子要“見利思義”,他把不義而來的富貴比作浮云,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與人為善,所以胸懷“坦蕩蕩”。至于小人呢?總是患得患失,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認為某事對自己不利,忙于算計,受各種利欲所驅使,常陷入憂懼之中,所以總是“長戚戚”。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遇到矛盾時君子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孔子強調君子有君子之德,“仁”、“義”是君子所必須具有的品德,在仁德的追求中鍥而不舍,才能達到“仁”的境界。顏回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如果你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欲而復歸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會稱贊你是個仁人。”仁與義作為君子之德,小人是無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進向上于進德修業,小人日日向下沉淪于私欲。
今后更是要認真和溫老師一起學習論語,感受它的傳統魅力。
申彥欣,涉縣第一中學18實驗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