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大清朝到了最后三位皇帝,也就是同治,光緒,宣統,都是沒有后代的,作為同治皇帝的生母,母以子貴,但這對母子關系卻并不好,史料記載,同治皇帝在向兩位母親問安的時候,寧愿在慈安太后那多待一會,也不愿在親生母親慈禧太后這多說一句話,這也最終造成了同治皇帝無心朝政,醉生夢死,最終不到20歲就撒手人寰。
對于親兒子的亡故,慈禧太后固然有傷心的一面,但更多的還是恨鐵不成鋼,而這時候,關于嗣位皇帝的人選就成了問題,為啥?
因為如果選一個同治皇帝的晚輩,也就是溥字輩,那慈禧太后直接升級成了太皇太后,再去垂簾聽政就不合適了,而選擇一個同治皇帝的平輩,她就可以繼續保持現有的身份,那么選誰合適呢?
有人會說,選載恬呀,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嗎?
載恬是誰呢?恭親王奕?的侄子,也就是六王爺的弟弟,七王爺醇親王的兒子。
其實這位七王爺醇親王還有個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夫,那按照雍正朝開始的成例,皇帝的發祥地又稱為“潛龍邸”,之前雍親王胤禛做了皇帝后,雍王府就改成了雍和宮,也就規定,今后再有“潛龍邸”,必須要升級為宮殿或者空閑出來改成廟宇,供養菩薩。
就這樣,因為兒子做了皇帝,七爺醇親王一家搬家了,當然伴隨著的是一大串的頭銜而來:加親王銜世襲罔替、正黃旗漢軍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火槍營事務、管理神機營事務等等,總之,在恭親王奕?和嫂子出現隔閡以后,醇親王徹底成為了慈禧太后的心腹和眼前的紅人。
到這,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七王爺會居功自傲,仗勢欺人,但真不是,七王爺低調得就像一攤池水,不僅處處表現對慈禧的謙恭,忠誠,還踏踏實實的為慈禧太后辦事,可以說:一切以慈禧為中心。就是七王爺生存的價值和唯一目標。伴隨著波譎云詭的時局動蕩,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皇帝遭到了軟禁,并最終先于慈禧太后一天亡故,慈禧太后又瞄上了七王爺家的子弟,
也就是光緒皇帝的侄子,大清最后一位攝政王,光緒的弟弟栽灃的兒子溥儀,其實一開始,慈禧并沒有首選這個孩子,而是看中了五王爺惇親王奕誴的孫子,可惜,因為惹惱了八國聯軍,外國使團并不喜歡這位王爺,當然也包括他的子嗣,最終這個想法,慈禧也就不再提了。
命運的車輪又滾到了七王爺醇親王這一支。
載灃和溥儀
不過此時的七王爺已經死去19年了,兒子載灃承襲了爵位,自己三歲的兒子溥儀被選中進宮繼承皇位,而這位醇親王的福晉正是當年戊戌變法有功的榮祿的女兒,也正是因為那次的功勞,被慈禧太后賜婚醇親王。可以說是莫大的恩寵,而榮祿也就成了中國最后一位皇帝的外公。
既然再次王府成為了“潛龍邸”,繼續搬家。
醇親王府
而載灃也因為身份特殊,及受到慈禧太后的特殊恩寵,成為了大清最后一位攝政王。
大清一共存在了276年。然而巧合的是在清朝初創階段,
晚年載灃與家人合影
曾出現了一位攝政王多爾袞,正是在他的輔佐下,順治皇帝才能順利入關并統一全國,也由此大清逐步走向繁榮。
多爾袞
而在清朝末年也是因為這位攝政王即醇親王載灃,他親眼見證了大清的滅亡。
始于攝政王,又終于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