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我身邊有這么多家庭覺得養女兒就是為養兒子作貢獻?贍養父母不是作為子女的一份責任與義務?為什么多半是女兒盡義務?既然如此,為什么父母當初不選擇不生女兒?
2.既然知道“重男輕女”本就是悲劇,身為女兒的我們如何重生?
老祖宗留下來的“傳宗接代”的觀念深深影響著很多家庭,而身在湖北的女兒們深受其害:家里有兄弟的,不論是姐姐還是妹妹,那就是她們多了半個兒子;而當父母需要贍養的時候,本來是兒女都有一半的義務,可承擔責任的大多數是女兒。何以至此?因為兒子們認為,父母包括姐妹賺的錢都是為他結婚買房買車而用的。
可不可笑?悲不悲哀?然而更加悲哀的是,連女兒們也認為她有這個義務,甘心委屈自己,犧牲自己的小家庭。可明明是作為子女的我們只對父母有贍養義務,對于其他任何人是沒有這種義務的。兄弟姊妹之間幫忙是情分,不幫是本分。為什么大家會覺得女兒為兄弟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呢?若兄弟珍惜這種情分便罷了,可怕的是遇到不懂知恩投報反而恩將仇報的人。何其不幸!
曾有書友說,衡量一段關系的最佳方式是:如果下輩子你有選擇原生家庭的機會,你還會選現在的家庭嗎?如果下輩子你遇到現在的戀人,你還愿意與ta繼續走下去嗎?
還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從小到大一直覺得我家是悲劇家庭,我不愿意。現在的戀人在下輩子遇到,可以繼續也可以不繼續;因為我知道現在的我可結婚可不結婚。不知道為什么,當急切的心思已被現實打碎后,當知道自己可以失去一切時,我眼中的一切都慢了下來:我不再害怕失去工作,因為我知道自己消費水平不高,我的需求也不高;我不再害怕失去親情關系,如果在他們心里我并不重要,不怕我委屈,那我又何必再執著于表面的親情關系呢?我不再害怕失去任何人,因為無論發生什么,孤獨是一直都在的。
這時候,我才真正放下內心的執念,放下對父母心理上的依賴,開始將重心放在自己的現在及將來。
而從《都挺好》里,我進一步意識到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悲哀表現在:1.父母不公平對待兒女;2.兒女的責任與義務都是一半。
其實我們知道父母想要做到一碗水端平是艱難的,然而我們爭的不是絕對平等,而是父母及兄弟能明白事理——人本就是偏心的,沒關系,盡量顧及一下女兒的感受,不要把對兒子的偏愛表現得那樣明白好嗎?什么家務活都是女兒該做的,女兒畢業后就該往兒子身上貼錢的,結婚后還要女兒貼兒子的父母大有人在。
今天在看完《都挺好》第一、二集后,我再次強調:作為女兒的對父母有贍養義務,但對其他任何人沒有盡義務的責任,包括兄弟姊妹。兄弟姊妹間的幫忙是情分,不是義務。
看劇中, 在美國定居的蘇明哲正要與老婆、孩子一起去主管家,接到家里母親去世的消息后趕緊回國,他第一反應是二弟明成與三妹明玉真是太讓人失望了,可他卻從未想過自己遠在他鄉也沒有盡責,而他們的父親只知道哭。回來后,明玉來接他并處理好墓地與明日出葬事宜,作為次子的明成除了會說話的假把式并未出力。想母親生前最溺愛的便是他,什么活兒都不讓他做,還把血汗錢給明成揮霍,父母兩人的退休金全都給明成結婚、買車,最后留給存折上只有五萬。而明玉已有十年未與母親見面,這次回來她一個人處理好母親的喪事及墓地,對明成愛搭不理,兄妹二人也是針尖對麥芒。
明玉帶父親回到老宅后,回想起自己讀高三時候的往事。當時大哥明哲考上清華后在家兩年終于考上美國的斯福坦大學,卻因每年的生活費至少十五萬而難過說不去了。為了湊這費用,母親并未告知女兒而賣了女兒明玉的房間,之前還為了明成的工作花費了不少錢。之后連成績優異的明玉想上強化班的一千元都不愿意出,卻同時在餐桌上愿意為了明成的“揮霍”而給出兩千元錢,并提出已為明玉找好免費師范。之后明玉哭著喊出要考清華的話來,據理力爭,被母親打了一巴掌后跑出家門。
回到眼前,明哲與明成兩口子吃飯時,明哲勸明成應該好好處理兄妹關系,而明成說她有錢了唄,媽養了一個白眼狼……
在啃老族的兒子眼里, 女兒的付出就是理所當然,而無理取鬧的他自己卻被母親一直哄著。重男輕女的家庭就是如此嗎,父母還要幫著兒子說好話?誰賺的錢不是血汗錢?早就是成年人了,早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當吸血蟲,吸完父母的血任意揮霍!關鍵是父母還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啃老巨嬰們不知道自己在啃老……何其失望與難受?
可事實已經擺在眼前,身為女兒的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啊!為什么有啃老族的存在?一方面是ta自己沒有承擔責任,二方面是父母縱容,家人縱容。那么就從癥結著手——改變自己是“幫兇”的處境,幫ta明白ta是在啃老!否則,你就繼續照顧巨嬰吧,讓ta吸光父母的養老金!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人間悲劇處處有。如何在這個現實勢利的社會中生存?那就是不斷提高自己,沒事多賺錢,獨立后重新創造一個和諧美滿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