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高耗低效始終困擾著語文老師也困擾著學生。《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了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出了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因此,如何在課堂上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課題,也對有效教學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何謂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有效果的教學。美國教育家杜威說:“一個有效的反應就是能完成一個可以看到的結果的反應。”有效教學需要以學生付出努力愿意跟隨和效法教師為前提。看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果,首先要看教師的行為是否引起了老師所期望的學生的跟進反應。比如,你向學生提出一個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學生思考沒有?有沒有學生響應你、回答你的問題。如果學生思考了,或者應答了,說明你的行為是有效果的;如果學生無動于衷,根本沒有反應,教的行為就是無效果的。
有效教學是有效益的教學。法國教育家盧梭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這主要看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身心發展有好處。比如在一些公開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小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喜歡來幾次“一二三……”,其目的是什么呢?是讓學生安靜。有效果沒有?有效果,因為學生停下了各自讀的行動,跟隨教師說了“一二三……”以后,課堂變得安靜了。但是這樣的教學行為有效益嗎?眼前是產生一定的效果,從長遠看,會有什么作用呢?
有效教學是有效率的教學。這里有一個公式,教學效率=同學們圍繞教學內容的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時間/教學花費的時間。是否有效率,要看教師與學生花費的時間的多少。這個公式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學生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工作量”。如我校語文組實施的《中學語文文言文測讀課型研究》課題案例時,有這樣一個課例,教師教學《期行》一文后,第二課時準備測讀,可學生對內容還是不知道,于是,教師馬上改變主意,又從頭到尾對內容講解了一節課。試問?這樣的教學行為有效率嗎?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不難了解,何謂文言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文言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教師在文言文課堂中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投入讓學生獲取盡可能多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效果。
教師現狀
1.對教與學目標,認識模糊。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與內容第7條關于文言文的表述:“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而在具體第四學段的目標與內容則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許多教師未能明白文言文教學的具體目標,再加之應試及評價的原因,他們認為,考試怎樣考,文言文課堂就怎樣教,這與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格格不入。
2.忽略方法,強化記誦為主。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只一味讓學生背誦課文,有的教師甚至要求學生背誦注解,而師生獨特的體驗無法融入整個文言文課堂的教學過程,教學只是被簡單化地處理成文言文的誦記,而誦記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
3.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灌輸。目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權威意識”尤其突出,依賴于教參的統一要求,教法單一,教學活動極為機械,教師死輸硬灌,學生生吞活剝,囫圇吞棗,課堂上學生成為灌裝文言文知識的機器。
4.教學單一,課堂氣氛壓抑。大多數教師仍然沿著“讀-譯-解-背”的教學模式展開,千篇一律,把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文質兼美的篇章,內容豐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產流水線。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就沒有情趣,沒有活動。
學生現狀
1.學習興趣喪失。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沒有多大的價值或沒有價值。
2.學習的時間少。據調查:學生每天花在文言文學習上的時間不足1小時,甚至沒有花時間。
3.缺少學習資源。學生僅有的學習資源是教輔資料。沒有文言文學習的網絡資源、工具書、電子設備等。
4.資料泛濫,良莠不齊。學生產生依賴思想,上課不認真聽,不注重思考,總認為資料上寫著,何苦白費勁。
影響因素
1.教師影響因素。一是教學觀念陳舊。沒有教育教學理念武裝頭腦,或者教學觀念陳舊;文言文課堂教學中不知如何操作,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教師個人形象。教師的個人形象含外在形象及內在形象。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三是一切為了應試。應試決定了學生的評價,也決定了教師的評價。從應試出發,抓著老鼠就是好貓(好貓理論)。四是教師職業倦怠。職業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導致教師職業倦怠心理嚴重。
2.學生影響因素。一是沒有強烈的學習求知欲。這主要表現在整個課堂上,學生只是一味地被動接受,教師的言語也無法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二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諸如認真作筆記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等等,對教師的教學無動于衷。三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據調查,在班上有部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較為認真,但因學習不得其法,往往事倍而功半,這部分學生往往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四是沒有其他學習資源。當前,在我們的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僅有一本教輔資料書,而沒有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語言基礎知識》《現代漢語詞典》及《新華字典》等,面對文言文學習所涉及的知識點時,有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學生無法查閱相關資料,只有干瞪著眼等待教師的動作。
3.學校方面因素。學校對校園文化沒有正確的認識與引導,較少把校園文化建設與中國古代博大豐富的傳統文化及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機高效地結合起來,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有效的語文課程資源。很多校園文化載體只是用來宣傳教育方針、學校常規管理、中學生日常行為守則……而對古代經典較多的對聯、詩句、警言、格言……這些具有認識功能、教育功能、陶冶功能及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興趣與情感的古代課程資源開發不足。
4.家庭方面因素。家庭文化是當下社會文化下的一個重要亞文化,學生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在家庭中度過。學生家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沒有成為子女學習傳統文化的模范者和領頭羊。即使個別家庭有學習時間的規劃,但花在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上的時間也非常少。
5.社會綜合因素。當前,很多鄉鎮中沒有公共文化機構,如文化站、圖書館、影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即使有但都是虛設,強大的市場經濟文化已經淹沒了傳統文化的市場。許多家長由于拜金主義的影響及自己的思想認識不足或錯誤導致新的“讀書無用論”在社會上彌漫。
有效教學策略
1.立足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策略
一是教師專業素養。作為文化傳遞與繼承的教師,更應該提倡“活到老,學到老,打造終身學習機制”,用更多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及豐富的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教師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所涉及的知識素養含專業圈內素養與專業圈外素養。專業圈內素養有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文學知識、語文教材知識、文言文教學理論、中考文言文知識及語文科研知識等。專業圈外素養含學生學情概況分析、教學管理知識及信息技術知識等等。教師只有具備豐厚的學識魅力,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是教學模式改變。教師應立足于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引領學生走進文言文的殿堂。如啟發式教學、合作式教學、自主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
三是搭建成長的平臺。搭建平臺,在班級中營造學習文言文的文化氛圍。讓學生通過這個平臺不斷成長和進步,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比如課前三分鐘閱讀文化經典作品,開展課外文言文閱讀的相關語文活動等。
2.立足學生,實施有效教學策略
一是調動學習求知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生對學習是否有求知欲,直接決定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質量。教師可以通過導入,教授方法,開展相關文言文活動及提升個人的修養及學識魅力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是培養學習的習慣。愛默生說:“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作為教師強調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如提前預習的習慣、勤于動筆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善于質疑的習慣、勤查工具書的習慣、細心觀察的習慣、仔細審題的習慣、定期復習的習慣及認真書寫的習慣等。
三是教給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無甚巧妙,只是熟讀。”教師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據鄧建烈先生主編的《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辭海》中概括了文言文相關的古人讀書法竟然有40種:孔子學思習行法、陶淵明會意讀書法、孟子“知人論世”法、歐陽修“計字日誦”法、蘇軾“八面受敵”法、朱子讀書法、焦循“尋思讀書”法……結合文言文教學,適時引導學生總結古人和今人優秀的學習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3.立足課堂管理,實施有效教學策略
一是教學時間優化。教師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對時間進行有效規劃,把握最佳時域,優化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損耗,保證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是課堂紀律保障。“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和紀律也為文言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對文言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因素以及對文言文課堂有效策略的舉例分析后,我們知道,只要我們站在教師的角度、學生的角度及課堂教學的角度實施解決策略,我想我們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應該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