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1989年開始將每年農歷九月九定為“老人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一直沿襲至今。
登高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這一風俗始于東漢。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自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成為時尚。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飲菊花酒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
放風箏
九月九放紙鳶。紙鳶即是風箏。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重陽,廣東、福州等地一直保留著重陽放風箏的習俗。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是古人九月作糕的原意。
佩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或插于頭上。
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幸免于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
道家的經典「易經」中,九為極陽,而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在九月初九的這天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于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后,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習俗。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河北省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園于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
安徽省
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
廣東很多地區,比如潮州、陽江等地方在重陽會放風箏。
登高原是避兇氣,不要說節日快樂。
民間俗話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有些地方在九月九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
某些地區還有忌重陽夫妻同房,夫妻那天要分床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