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愛您的孩子嗎?答案毋庸置疑。但您的孩子知道您愛他嗎?您的愛是他所想要的嗎?面對這個問題,很對家長、老師都遲疑了。
現在,很多孩子對什么事都沒感覺,對別人的愛也缺乏感受。為什么呢?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盧勤認為,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忽視了對孩子情感的培養。
15年前,浙江金華一位獨子的母親,從望子成龍,發展到逼子成龍,不給兒子一點自由的空間。她的兒子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無法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失手打死了自己的母親。這個成績優秀的17歲少年被判刑12年,進了少管所。9年前,因為表現良好被提前釋放。我忘不了他對我說的話:“我今天才理解天下的母親都愛孩子,我卻親手把愛我的母親打死了,我十分后悔!”當一個孩子理解了母親時,他卻永遠失去了母親!
什么是愛,什么是害?我們每一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難道不應該認真想一想嗎?而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呢?我總結了施愛八法。
愛的目光是孩子成長的營養之源。與孩子交流時,愛的目光往往勝過語言。
九十多歲高齡的日本小兒科內藤壽七郎先生,也是一名著名的教育專家。愛哭鬧的孩子只要見到內藤博士就會停止哭泣。內藤先生通過多年的經驗總結出:哪怕是才兩歲的孩子,只要他明白了道理,就能控制自己。于是,他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愛的目光,足夠嗎?”
假如你的孩子變得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愛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變得孤獨寡言,你是不是該捫心自問,對孩子愛的目光足夠嗎?
孩子們都喜歡愛笑的人。笑,是愛的語言。你沖他微笑,這表達了你內心的感情:“我愛你!我喜歡你!你使我快樂,我很高興見到你!”從小在微笑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樂觀、積極的心態。
我兒子就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他豁達的性格與我媽媽的微笑有關。記得我兒子剛出生不久,我媽把他抱起來,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嘴里還不停地跟小外孫說這說那。兒子乖極了,樂得手舞足蹈,也在咿咿呀呀地說著什么。每每見到這種場面,我都非常感動,真想把這一老一少用微笑組成的畫面永久地珍藏起來。媽媽總是對我說,孩子是懂感情的,你對他好不好,他心里會明白。
的確,兒子長大了,跟姥姥的感情特別好。姥姥病重臥床不起很痛苦,但只要我兒子去,她立刻會露出笑臉:“悅悅來了!”老人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老人的微笑,傳達給孩子的是炙熱的愛。
孩子需要愛的微笑,做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煩,也不要忘記把愛的微笑送給孩子。
愛的語言能培養出懂得愛的孩子。父母老師幾句鼓勵的話能夠挖掘出孩子的潛能,幾句打擊的話也會澆滅孩子夢想的火種。
我從小有兩個愛好,后來,一個愛好變成了特長,一個愛好變成了“特短”。
小時候,我喜歡畫畫。五歲的時候,照著我媽養的大公雞,畫了一只彩色大公雞,被幼兒園老師貼出來展覽。于是,我愛上了畫畫,天天畫。上小學第一天,老師問大家誰會畫畫。我傻乎乎地舉起了手,老師可高興了:“那好,黑板報就交給你了。”從此,我從一年級畫到六年級,又從初一畫到高三,下鄉插隊時還給農民辦墻報,最后進了中國少年報社,辦了一份真正的報紙。
可是,我的另一個愛好卻變成了“特短”。小時候,我喜歡跳舞,音樂一響起來就跟著翩翩起舞。小學畢業前夕,北京市舞蹈學校來招募小學員,學校一共選了四個女孩,我是其中之一。面試時,老師讓我們把外衣脫掉,穿上舞蹈服,手背后,腳跟并攏,腳尖朝外,站直。剛做好動作,一個舞蹈學校的老師從我身邊走過,瞟了我一眼說:“腿都不直,還跳舞呢,你瞧人家!”以后再跳舞的時候,我的耳邊總是回響起老師的那句話“腿都不直還跳舞呢”。后來,我就不大會跳舞了,再后來就不想跳了。后來有一天,我發現,舞場上比我腿不直的人不少。
渴望,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歡悅產生于強烈的需要得到滿足之時。過分充足的物質其實剝奪了孩子的快樂,什么都來得輕而易舉,他們感到無所謂,不珍惜也不興奮。人總是在得不到時最渴望,輕易得到反而不珍惜。
上中學時,我大哥特別愛擺弄木工活兒,可是家里的刨子很難使。一次,他想用一條硬木椅子腿刻一把小提琴,希望買一個刨子。媽媽知道后說,你能做成就給你買。他用舊刨子滿手磨出水泡,終于做成了。媽媽用五元錢給他買了新刨子,當時他真是如獲至寶啊,后來這刨子一直保留了60多年。
要做智慧的父母,就給孩子留一點“渴望”的余地吧!
細節,最容易感染人。在我記憶的寶藏里,收藏著許多愛的“珍珠”,它們時時在發光,讓我心動。
47年前,我是一名北京知青,在吉林省鎮賚縣東屏公社烏木大隊巨豐山生產對插隊。有一天乘長途汽車外出,我昏昏欲睡。車在不平坦的路上顛簸行進,結果頭兩次撞在了玻璃上,車上的人都哄堂大笑。我命令自己不要再打瞌睡,可不知不覺又睡著了。但這一次睡得很香,等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頭倚在一位農民的手上。他當時憨厚地笑了笑說:“腦袋老撞玻璃上怪可惜的!”
一句平常樸實的話讓我熱淚盈眶。正是這點點滴滴的愛,滋潤了我們這些遠離父母的城市孩子,也讓我們跟這片神奇的土地結下了濃厚的感情。回京后,我參與發起了“手拉手”活動,關心農村貧困、留守兒童。有人曾問我,為什么總愛為農村孩子做事?我背了艾青的那首詩:“為什么我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愛孩子不是縱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須大膽管教兒女,約束他們的行為,要把管教和愛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在這方面,美國人經歷了慘痛的教訓。二戰結束后,經濟的增長給整個美國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變化。父母把情感和愛傾注在下一代身上,鼓吹“放任自流”,讓孩子自行其事。這一代人倒是幸福成長起來了,享受最優越的教育機會。然而,二十多年后,正是在這一代人中,吸毒、早孕、酗酒、自殺、暴力和犯罪等現象五花八門,給60年代的美國帶來了一場社會大動蕩。美國父母開始重新思考:究竟應該怎樣愛孩子?一些學者分析了問題的根源——青年時期的放縱。他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愛的管教絕不可缺少。
孩子的成長需要廣闊的空間。作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學習差、淘氣的孩子和所謂的“問題孩子”;作為社會,要容得下那些“問題父母”的孩子。無論孩子的父母是誰,哪怕是罪犯,我們都應該堅信“孩子無罪”!
1991年,《中國少年報》40歲生日,報社舉行了“新老讀者聯誼會”。那一天一位青年軍人站在我面前,恭敬地向我行了一個軍禮。
原來他是我六年前在石家莊見過的那個孩子。1986年,《中國少年報》組織了“全國好隊長”評選活動。我去石家莊采訪,輔導員向我講述了一個孩子的故事:上六年級,熱愛集體、愛幫助人,還很有組織能力,同學們都想推舉他為“全國好隊長”。可就在這時,他的爸爸進了監獄。罪犯的孩子能當“好隊長”嗎?大家議論紛紛。我聽后十分堅定,只要符合評選條件,無論是誰的孩子都有權利參加評選。后來,他真的當上了“全國好隊長”。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父母的寬容會讓孩子有一個更寬松的成長空間。
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偉大,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然而,我們的許多父母,卻把孩子愛的機會壟斷了。
一個男孩對我說,晚上他在家寫作業。父母在看電視,他沏了兩杯茶端給父母。誰知,爸爸媽媽卻說,別借著倒茶的機會出來看電視,考100分比什么都強!孩子心中萌發的愛的火花就這樣被無情地撲滅了。漸漸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需要的就是讓他考高分、上重點學校,別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達到這個目標啊!于是,許許多多孩子變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關心別人,不懂得愛別人了。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給孩子一點兒愛他人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視孩子為小羊,讓孩子依靠你、仰視你、懼怕你;更不要當大傘,視孩子為小雞,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換個位置、換個形象吧!讓孩子做高山,孩子就會成為高山;讓孩子當大傘,孩子就會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