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都存在父母的早期教育中。
作者:暖心
前兩天,和一位媽媽聊天時,感覺她很焦慮。
她說:
“帶孩子去玩滑滑梯,被插隊的大孩子擠到地上,腿都摔傷了,她卻一聲不吭,真的急死人了。”
說起她的女兒,印象中比較內向,又不太愛說話,發生這樣的事也讓人心疼。
當時我只能安慰她:
“遇到沒有教養孩子,也不能怪她。”
她又操心道:
“就不應該教她謙讓,沒想到性格越來越膽小,這樣下去將來鐵定吃大虧。”
一句話讓我也陷入沉思。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有出息,最不希望的就是孩子未來吃虧。
但是,有些事早在孩子童年時期就已經“暴露”了痕跡。
心理學家加滕諦三說:
人類在幼年一旦選定了某種模式,即使成年后也不能改變。
孩子童年的性格和行為標準,是決定孩子一生命運的“齒輪”,孩子未來會不會吃虧,其實一眼就能看出來。
尤其是孩子有這三種跡象,就已經注定了他未來會“吃大虧”,很多孩子都沒逃過。
01
從不“頂嘴”,總是乖順懂事
超過75%的父母都選擇了“頂嘴”這一項。
所有的父母都期望一個順從、聽話、懂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既讓教育省心,說出去又讓自己有面子。
很多父母都害怕“失去權威”,會因為孩子脫離自己的掌控而引起不滿,所以很難接受孩子的反駁。
有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頂嘴是源自于無助和困惑,當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孩子覺得權利被剝奪,本意是想表達自己的需求,憤怒之下才會用語言反抗。
但是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的真實需求,反而譴責孩子“太不懂事了”。
將2-5歲的孩子分為兩組。一組的孩子反抗性比較強,愛頂嘴;另一組的孩子乖順懂事,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
反抗性較強的孩子80%都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不愛頂嘴的孩子,只有24%的人長大后能夠獨立行事,判斷能力也比較弱,經常需要依賴別人。
由此可見:
當我們極力要求孩子的聽話和懂事,是剝奪孩子“獨立”的開始,這樣只會養出不敢表達、無法獨立和沒有主見的孩子。
有一位網友回憶說,小時候媽媽總是要求他要懂事,不能頂嘴。
很多事,只要父母幫他做了決定,他就沒有說“不”的權利。
上了大學之后,他漸漸地活得特別壓抑。
每一次寢室一起出去吃飯,都會征詢他的意見,但他總是說“你們做決定就好”。
慢慢地別人就不會問他了。
有一次他過生日,說要請室友去吃飯,都已經想好了要去哪里吃。
但是,幾個室友商量之后就幫他做了決定,問都沒問他到底想吃什么。
當時他肚子里積攢了很多想法,卻又害怕室友生氣,直到生日結束,他都沒有說出來。
孩子的每一次“正面反抗”是為自己爭取獨立的開始,越是要求孩子乖順,越是壓抑需求。
當孩子有為自己“爭權”的意識,他就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會用頂嘴的方式來找回自己的權利。
否則,沒有“爭執能力”的孩子,永遠都會讓別人替自己做主。
02
愛占便宜,凡事愛斤斤計較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和兒子一起吃面,父親指著兩碗面條說:“兩碗面,一碗有荷包蛋,一碗沒有,你選哪一碗”?
兒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有荷包蛋的那一碗,結果發現他選的那一碗根本就沒有荷包蛋,而沒有荷包蛋的那一碗,下面藏著兩個荷包蛋。
當時兒子不服氣,但也只能作罷。
第二次,父親給了兒子同樣的選擇,兒子有了“教訓”之后學聰明了,選了沒有荷包蛋的那一碗。
結果他把面吃了個底朝天,都沒有荷包蛋,他就認為自己運氣不好。
父親當時只對他說了一句話:想占便宜的人,往往最后都會吃虧。
確實如此。
對小事小節斤斤計較而淡漠大事的人,一般不會有作為。
因為這樣的人,往往只會看中眼前的利益,更希望通過有利可圖的捷徑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從不會“向前看”。
孩子也是如此。
有很強的占有欲,這種欲望每占到一次便宜就會產生一次滿足感。
因為缺愛,內心是一個“貪婪的弱小孩”,因此產生極度的匱乏感,為了彌補不愛或沒有力量的空洞,不得不用占便宜來彌補心靈的空洞。
而他們往往會做出令人反感的事:
喪失真誠,習慣用謊言而欺騙別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內心貪婪,會因為利益而違背原則,會牢牢吸附那些自己認為“更有價值的事”而蒙蔽雙眼。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在未來摔跟頭。
中南嶺大有一個學霸被人舉報稱“詐騙”。
因為他在一次招聘信息中作假。
他為了牟取自己的利益,編輯了招聘信息,騙取學生簡歷,搜集留學生作業單,冒充中金、中信筆試,以此出售給中介,來獲得報酬。
這件事一出,他剛剛申請的美國MIT金融碩士也面臨著被調查的困境,一旦被查出學術不端,他的學業生涯也會就此終止。
眼界太狹隘,永遠成不了大事。
孩子這一生最不可取的兩件事就是“耍聰明”和“占便宜”,只要有一樣,都會吃大虧。
03
情商太低,
說話“口無遮攔”
表姐的女兒茜茜舞跳的很好,家里的親戚就想讓茜茜當眾表演一下舞蹈。
但是茜茜卻這樣說:
“我才不會跳舞,這里又不是舞臺,又舊又破,跳給誰看。”
當時氣氛很尷尬。
后來,一個男孩在大家面前唱歌,茜茜就在一旁挖苦男孩:
唱得這么差顯擺什么呢?你們混得又不好,還丟人。
一句話讓所有人都失了面子。
生活中,有些孩子說話常常不經過大腦,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卻不知說出來的話很傷人自尊,讓人難堪。
這樣的孩子即使再優秀,也會“敗光”別人的好感,會成為未來的“絆腳石”。
哈佛大學曾花了75年時間跟蹤了724個男孩的成長經歷,研究“什么才是幸福人生”。
最后結果告訴我們:好的社會關系決定了孩子的幸福人生 。
語言是維持社會關系的基石,它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它可以成就孩子也能摧毀孩子。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尼爾說:
一個人的成功要素,智商只占20%,情商卻占80%。
情商好的孩子,能夠敏銳地感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并正確表達需求,以此來加深彼此的情感,促進彼此之間的關系。
這些大部分都是從語言中展現出來。
會說話的孩子,就會有令人折服的能力,能贏得別人的歡迎,未來的成功也會事半功倍。
小男孩韓昊霖就因為“會說話”而圈粉無數。
曾有人說他和易烊千璽是競爭關系,還特地“為難”了他一番,他這樣說:
“我看過易烊千璽哥哥演的戲,覺得他演得特別好。他是一個非常全能的藝人,非常愿意和易烊千璽哥哥合作。”
謙卑不亢的說話方式,言語中不吝嗇贊美,很快就贏得了他人的好感。
連徐崢都對他贊賞有加,認為他的未來可期。
蘇格拉底曾說:
世間有一種能力能讓人快速完成偉業,并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令人喜悅的講話能力。
會說話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
04
知乎上有人問:怎樣判斷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
有人這樣回答:
只要你的孩子性格好,未來基本上不會被廢了,因為性格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孩子的性格以及未來的命運從一開始,就是由父母注定的。
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孩子未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都存在父母的早期教育中,因為父母為孩子打造的性格和行為模式就是孩子未來的處事模樣。
為人父母:
請允許孩子“多表達”一點,助他實現人格獨立;
請做事“有舍有得”,讓孩子用長遠眼界看世界;
請對孩子說話“漂亮”一點,讓孩子未來贏得更漂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