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工作,要充分投入,才能感受其間的酸甜苦辣;如果有所進展,甚至于有所突破,那么由此帶來的快樂足以讓人忘記所有的辛勞。
做為老師,千萬別以為教與學的空間只是局限在方寸教室之中,傳播知識的載體只是窄化為書本之間,教書育人的時間只是拘泥在那短短的四十五分鐘。
其實我們都應該有“時時處處皆教育”的意識,都應該有如此課程觀——“教師本身”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活靈活現、無法復制、親切動人的課程資源。
孩子為什么要學習?學習這種行爲背後的動機是什么呢?我讀書時,動機是為了跳出農門,改變自我命運。所以,才會有“小伙明知時不多,不待賜鞭自努力”的內在驅動力。
可是,現在的孩子讀書的動力在哪呢?普遍看來,大多數學生家境不錯,物質生活有保證,精神生活也可以,他(她)為什么而讀書?內在的學習動力從哪里尋找呢?
就當下的學生學習行爲動機來看,很多孩子的學習動機歸結于父母與老師的引導,或者說來自外在的所有壓力。特別要指出的是,外部的施壓對于一個孩子終生的良性發展,其實不是有利的因素。
從教育教學的層面而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走進學生心靈,是提高教育力與學習力,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你都不明白孩子的內心在想些什么,你也就沒有了與之對話的“共情”基礎。
我喜歡學生親切地問候我,帶著微笑的問候,那表明孩子心里有我。心里有我,還有什么工作不可以好好開展。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和諧的師生關系溫暖如風,育人無聲。
但是在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常常忽視了依托豐富的校園生活縮減師生心靈距離的意義。
說說今天中午午餐值班的感受吧。
很多老師總覺得:中午犧牲了休息時間,留守班級,太無聊太沒必要。
從學校午間安全管理的角度來看,中午午餐后,安排教師值班是必須的,假如學生出現“意外”,教師在現場,第一時間應急處置,是可以將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的。
關于安全管理我不多談。十一點四十分,值班教師到一樓分餐點領餐,安排就餐點值日生將餐盒搬至就餐點;引導留校午餐的學生有序進入衛生間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提醒學生有序領餐,合理坐位,保持間距,安靜就餐,勿多交談;餐后組織學生收拾垃圾,整理就餐位周邊衛生;當日值日生進行“酒精擦拭”消毒;而后,大家稍事休息,小“憩”片刻。
你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很好的活動課程資源啊。讓男孩子去搬餐盒,小伙子很樂意。處于當前這個年齡的男孩,都有一種表現欲,尤其是在集體生活當中。提醒孩子們就餐時不要聚集,不要過多交流,這本身就是特定情境下的防疫知識宣講,也是餐桌文化的無聲感受。餐后清除垃圾,這是培養同學們責任心與公德心的契機。餐后和孩子們聊天,無形中我們的心靈距離拉近了。休息時,我用自帶的小音箱給大家播放《送別》、《斯卡布羅集市》等經典音樂 這又是關于“美”的熏陶。也許,不經意間,這些樂曲成為常伴學生生活的“心曲”。
只要有心,只要用情,關于師生之間的那些事兒,將會伴隨著快樂和幸福,雖夾雜著必不可少的勤勞與汗水 。
但愿我們都能做一個“明師”。明白教育教學的規律,并成為樂于實踐,勇于承擔的行家里手。
有了“心”與“情”不一定有真實發生的教育,但是沒有“心”與“情”一定沒有真實教育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