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我們也常聽到“不要經常調整目標,而是要不斷嘗試方法”,它們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在初創公司,很多同事都是來自傳統的主機廠,在這里大家可能常常會遇到一個情況:資源不再像以前一樣充足,流程不像以前一樣完善,和以前資源匹配的方法可能就無法直接應用,而這會帶來不適應,一部分人會因此而不知所措,而我看到另外一些人,總是能想盡辦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我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至少有兩點不同:①是盯著目標,想各種方法,還是固守已有路徑,只要資源不匹配,就投降?②是嘗試從根源上思考方法,還是只是以形補形,從癥狀上解決問題?
從思維的角度來看,它們的區別在于是站在“上位”還是“下位”來思考問題。
什么是“上位”和“下位”?這是我在《高維度思考法》中學到的概念,本文是對這本書最后一篇解讀。
1、“上位 VS 下位”
上下位是相對的概念,書中將其用于指代抽象的程度,抽象度越高,越是上位的。對你而言,通常你的具體的行為就處于“下位”,而做這件事情背后的目的和動機就是“上位”;
對一個組織而言, 它做的具體的產品就是“下位”,而它為什么做這個(價值觀和文化)就是“上位”的概念;對自然界而言,你看到蘋果落地這個具體的現象就是“下位”,而支配它背后的規律——牛頓定律就是“上位”的概念。
為什么要區分這種上下位?我理解有三個重要的原因:
①下位無法解釋和發現的問題,上位可以很好解釋,比如前面的蘋果落地;
②從下位來看無解的問題,從上位來看可能有很多方法,比如你要從“上海”到“武漢”,如果你把自己的路徑局限在“鐵路”,一旦發現高鐵和動車的票都沒有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好像去不了,但如果從“目的”角度而言,你會發現有很多路徑;
③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上位是抽象的,通常更接近本質,具有更廣的適用性,而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常常能事半功倍。
2 如何升維?
升維的本質就是讓我們學會從“下位”提升到“上位”,通過上位發現問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再回到下位來解決,書中提到三種方法:抽象、軸、why。
2.1 抽象
這個你可能比較容易理解,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找到事物發展規律”就是一種常見的“抽象”。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最好是完成閉環——“具體——抽象——具體”,書中提到了兩個常見的誤區,我對進行了補充,形成了三個誤區:
①具體——具體
所謂從具體到具體,有個很很貼切的說法,“以形補形”,我們常常聽別人評價自己“你這個事情好像解決了,但是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內心可能不高興,還覺得別人在裝,結果常常常常是,下次我們碰到表象相似,而機理不同的問題,采用以前的方法就失效了,就會陷入“以前這么干有效,為什么這次無效呢?”的困擾。
②具體——1/2抽象——具體
有人也知道要從具體到抽象,但無法抽象到底,比如大部分工程問題,抽象到底都是數學問題,而很多人對數學是很畏懼的,最后導致在半山腰徘徊(比如我),最后常常讓人感到“半生不熟”,還是沒有抓住本質。
③具體——抽象——抽象……
這是另外的一個誤區,是書中沒有提到的,因為對于極少數人,比如數學家和各種理論學家,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抽象的世界玩耍,而對于我們大部分要解決工作和生活實際問題的人,如果只停留在抽象階段,從一個概念跳轉到另一個概念,而無法落地,最后就會成為“眼高手低”的空想家。
這里順便補充,人類的一個獨特優勢就是能夠超控各種不存在的“抽象概念”,從而創造出原來不存在的“具體現實”。但是抽象的問題在于過于泛化,容易導致過度解讀,在心理學中的體現就是容易形成“僵固思維”和“絕對化思維”。
比如在某個事情上經歷過比較大的失敗,人們就比較容易將其抽象化為:我永遠都做不好這類事情了(時間上抽象),和這個相似的事情我都做不好(空間上抽象),我這個人就是不行(人格上抽象),而把自己拉回來的一個方式就是“具體化”。
2.2 軸
“軸”的概念有點難理解,書中將其定義為“觀察個別現象(下位)時,作為基準的上位概念的視角。”,比如之前提到的維度,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軸。我理解它主要是用來進行"定位"的維度。 書中從"定性VS定量”和“演繹式VS歸納式”兩個維度將軸分為三類:
①坐標軸=定量+演繹,典型的如我們用的直角坐標系(帶刻度的);
②對立性軸=定性+演繹,比如好壞程度;
③“框架”軸=定性+歸納,因為是通過歸納法,是經驗的總結,所以通常有“黑天鵝”風險,所以只能算框架,比如營銷中的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你可能很好奇,為什么沒有“定量+歸納”?我目前的理解是:歸納本身就不一定是完備的,所以定量的意義也不大(個人理解,尚未悟透);
2.3 Why?
這個好理解,我們常說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而豐田更明確提出,至少是5個為什么。書中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洞見,我們常見的提問有三個基本關鍵詞:what、why、how,而只有why能帶領我們升維到“上位”,為什么?
因為what和how都是從“已有問題”的角度出發,不斷“具體化”的過程,而why天生是指向“上位”和抽象化的,你直覺也會發現,當你不斷問“為什么”的時候,你通常是在找“目的”和“原因”,比如“我為什么要努力工作?(目的)”,“為什么蘋果會往下落?”因為……
3 總結
以上就是今天想和你分享的,也是我們這本書的最后一篇解讀,要發現問題或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常常需要我們從“下位”上升到“上位,方法有“抽象”、“軸”、“why”三種,其中對我啟發最大但是,重新認識了“具體-抽象-具體”這個樸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