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一千多年前的盛唐天寶年間,正在全國漫游的大詩人李白有一天興致勃勃地來到了黃鶴樓,可他卻在這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敗感,因為他無法在這里題詩留念,這是為何呢?難道在這里他寫不出詩嗎?其實不是。
那天李白專門挑選了適合遠眺的日暮時分,登上早已向往的黃鶴樓,當他放眼蒼茫的楚天,面對著大江落日的美景,不出所料詩興大發。可就在他拿起筆想寫詩的時候,一抬頭卻看見一首崔顥的七律已經在落日的晚霞當中大放異彩。一向自信非凡的李白曾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謫仙人,這時候也不由得悵然若失,他無精打采地走下樓梯,邊走邊喃喃自語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最喜歡題詩留念的大才子李白,平生第一次在黃鶴樓感到了挫敗,后人還根據李白的這段軼事,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了“擱筆亭”。據說后來被崔顥傷了自尊的李白,一直對沒能在黃鶴樓題詩這件事耿耿于懷,以至于即使沒再寫黃鶴樓,也要打擦邊球似的寫上兩首帶有“黃鶴樓”的詩。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多少算是治愈了自己的心病吧。
那么這個寫黃鶴樓的崔顥,到底是何方神圣,就連李翰林都甘拜下風?
崔顥生于公元704年,其實比李白還要小三歲,他出身唐代頂級門閥士族“博陵崔氏”,十九歲就高中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等大詩人位列在一起,但他卻命運不濟,官位一直不顯。仕途受挫的崔顥,干脆縱情聲色、嗜酒賭博。
后來他開始棄官漫游,離開了首都長安,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自淮楚至武昌、河東。最后還到過東北,這首著名的《黃鶴樓》就是他在漫游時創作的。正是那些徒步千里跨越萬水的漫漫旅途,讓他見識了人生的艱辛和普通百姓的不易。他的視野開闊了,內心豐滿了,褪去了很多年少輕狂。
當他那雙走過無數地方的腳,登上武昌黃鶴樓時,面對著壯闊的景色,很多人生經歷一閃而過,萬般感慨涌上心頭。無邊的詩意流淌在筆端,寫下了這首飽含著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滿是濃濃鄉愁的《黃鶴樓》。
《黃鶴樓》「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的開頭,先從登上黃鶴樓寫起。“登斯樓也”必然想起樓的來歷。據傳,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從此過,但是黃鶴也好,仙人也罷,都已經是一去不返,歲月不再,仙人永逝,唯剩白云悠悠,空于千載。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眼前威樓獨立,白云飄飛,一種渺渺茫茫、亦真亦幻的蒼涼感撲面而來。氣韻連貫,宛若行云流水,自然之極,自然到讓人忘了他犯了七律詩的大忌。那就是詞語重復、平仄不對,但他卻以信手拈來的渾然,讓人沒有一點兒違和感,這就是所謂的詞不害意。后人盛贊為:“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
接著從上面的天上回到了現實,登高遠望看到的是滔滔江流,茫茫平川。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遠處的漢陽平原春樹歷歷,近處的鸚鵡汀州春草蔥濃。江水的銀色、樹木的綠色、春草的翠色,再加上天空的藍、云彩的白,所有的這些都在明麗的春色當中紛呈著極富色彩之美,也極具音韻之美。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眼前的美景讓人流連不歸,不覺已是薄暮冥冥。江面被渺渺的青煙籠罩著,倦鳥歸林,客居他鄉的羈客起了鄉愁,在暮色蒼茫中,在浩渺的煙波里,那揮之不去的鄉愁升騰而起。
其實,看到夕陽,日暮傷懷思鄉,很多詩人都寫過,比如孟浩然的“日暮客愁新”,馬志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等等。因此在這里很自然地把人帶進了無邊的意境當中,也仿佛帶入了無盡的思鄉悵惘情緒里。
這首詩意境開闊,情真意切,一首詩就奠定了崔顥的一世詩名,把文字用的出神入化的詩仙李白也深表欣賞,也就不難理解了。南宋的詩論家嚴羽也曾評價說:“唐人七律詩,當以此為第一。”這個說法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贊同,但也足見此詩的影響之大。
本文最后,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因為這首詩而名揚四海的:黃鶴樓。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瀕臨長江,是武漢市的地標建筑。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當時東吳大帝孫權修筑夏口城,在城西南角黃鵠磯建軍事樓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取名黃鶴樓。西晉統一之后,黃鶴樓就失去了軍事防御的功能,后來逐漸成為一座供大家出行游覽的觀賞性樓宇。
此后歷代屢加重修,現存的建筑重建于一九八五年,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和晴川閣、古琴臺并稱為“武漢三大名勝”;與湖南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一千八百年來,黃鶴樓吸引了歷代眾多文人墨客登高攬勝、題詩作文,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據統計共有四百多篇。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無疑是其中影響很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