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也逐漸成為常年病。近幾年,我國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成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國。盡管如此,但很多對于糖尿病還有很多誤區,今天祖醫堂科普一下有關糖尿病的那些謠言!
有些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能量攝入、降低血糖,幾乎不吃主食。由于碳水化合物被消化酶作用變成葡萄糖,直接被小腸吸收而升高血糖,故認為碳水化合物應加以限制,甚至有的連饅頭、米飯等主食也甚少食用,就這樣長期處于半饑餓狀態。
但這樣對病情反而更加不利,當機體總能量攝取不足時,就會引起體內蛋白質的過多分解,導致蛋白質營養不良。
此外人體內脂肪的分解代謝,也是需要葡萄糖的,缺少碳水化合物,會使脂肪酸不能完全氧化,從而產生過多的酮體,引起酮癥。糖尿病患者主食攝入量因人而異,成人每天攝入主食200g-400g為宜。
祖醫堂建議:
1.粗細搭配。要營養均衡,增加食物多樣性,通過蛋白質互補作用提高食物利用率,如白米中放一把糙米、燕麥、綠豆等(適宜比例:全谷物及雜豆類:精白米面=1:2);
2.優先選擇低GI食物;
3.祖醫堂建議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適量攝入碳水化合物。
很多血糖高的患者覺粗糧好,含有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素,有利于降糖降脂,所以就只吃粗雜糧。
但其實任何食物吃多了都有弊端。粗雜糧嘌呤量高,長期過多攝入,會引起嘌呤代謝異常,導致痛風。粗雜糧中還含有植酸,攝入過多,會影響胃腸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阻礙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營養不良。
此外,祖醫堂提醒各位,粗糧、雜豆并不是不含淀粉,若不控制量,一樣也會造成血糖“飆升”。
祖醫堂建議:
全谷物(小米、燕麥、玉米等)和雜豆(除大豆以外的紅小豆、綠豆、蕓豆等)作為主食的重要組成。為保證全天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超標,要懂得“置換”,如每吃100克薯類需置換25克米飯。
一般來說,早晨應該在8點以前吃,不要吃得太晚,起床一小時內吃比較好。如果吃太晚,與午餐間隔時間也太短,消化還沒完成,增加中午血糖控制難度。
早餐要吃好,營養配比要均衡,碳水化合物比例不要太高,蔬菜要達到主食的三倍,同時也要補充雞蛋等優質蛋白。
祖醫堂建議:
保證食物多樣,每餐都應有主食、蛋白質類食物、蔬菜等,混合膳食更利于血糖的控制。
此外祖醫堂不建議血糖高的患者喝白米粥,因為在熬粥時,淀粉會產生糊化反應,進入腸道后易被酶水解,使血糖快速上升。
若實在想喝粥,祖醫堂建議可以選擇雜糧粥,如不加糖的八寶粥、雜糧粥等,或者搭配膳食纖維也是不錯的選擇。
大家都知道血糖高的患者要控糖,所以就有很多人把目光轉向不添加葡萄糖或者蔗糖的“無糖食品”。
“無糖食品”中的木糖醇甜度與蔗糖相似,但卻不受胰島素調節代謝,所以很多血糖高患者都會選擇。
但“無糖食品”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危害,很多“無糖食品”的主要成分仍然是米或面,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吃的多了仍然會影響血糖控制。
有很多人認為,注射胰島素后,不需要控制飲食,可以隨意吃喝。但如果飲食做不到定量定時,會加劇血糖波動情況,甚至出現嚴重的低血糖或高血糖情況,導致急性或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從而違背了治療糖尿病的初衷。
此外,如果為了遷就進食量,增加注射胰島素劑量來控制血糖,會導致體重增加,出現胰島素越打越多、體重越來越胖的情況。
祖醫堂建議:
1. 不暴飲暴食,因為會增加胰島細胞的負擔,同時也會使降糖藥物效用大打折扣;如果患者血糖控制不達標,這種情況下并不建議再額外進食堅果、零食。
2. 三餐要定時定量,飲食控制得當,藥物調整適宜,血糖自然也會穩定。
同時也需注意若有一餐進食較多,也勿自行增加藥物使用。可以適當減少下一餐進食量以保證全天攝入,或是適當增加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