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追《三十而已》,好久沒看過這樣的良心佳作了,每一幀畫面都不想錯過,其中最讓我動容到鼻尖泛酸的卻是幾處親情的表現上。
1、矛盾的愛——王漫妮父母
王漫妮,滬漂小鎮姑娘,和父母的一通電話中,我們知道她的薪水和開銷,也看得出這家人之間的愛——漫妮每月給父母兩千元讓她們花銷用,父母卻想著把錢存著給漫妮裝修屋子;后來,漫妮生病住院,是遠方的父母守著鬧鐘,在電話里遠程守護;父母一直期盼她能回老家,可當孩子真的折羽而歸,母親又矛盾了,盼你守在身邊,又怕她心有不甘守在這里。
最后,漫妮還是殺回上海,臨行前,母親的不舍在語言里,父親只是默默起身給了她一筆存款,看著你轉身離去,他才老淚橫流。愛你,是盼你天天就守在身邊,看得見,聽得到,愛你,是明白你的心終究還是飛在他鄉。
2、沉默的愛——顧佳爸爸
顧佳14歲時,媽媽因病去世,爸爸為了她一生未續弦。像許多不會跟父親撒嬌的女孩一樣,月經初潮,顧佳不懂如何跟父親溝通,15歲早早過上寄宿生活,活成一個凡事都自己扛的堅強女性。正是這種成長環境,后來的工作家庭中,顧佳始終事事親力親為,不與他人訴苦的個性。
早熟的女孩,與父親之間,會多出幾分友情,太懂事的女兒也總讓人心疼,而父親何嘗不是沉默的太懂事呢?每次去女兒家,只是小坐,“看你們什么都好著,那我就走了”,多像許多父母。
獨居多年,選擇住養老院,也不愿與女兒同住,不打擾,也從未遠離,只是選擇一個適度的距離默默守護著你。你過得好,我默默走開,你如有半點委屈,我定當第一個沖上前去。
3、寵溺的愛——鐘曉芹父母
鐘曉芹,標準上海本地姑娘,單純善良,是一眼就看出來那種被父母寵著長大的模樣。婚后,母親也會隔三差五像個“田螺丈母娘”悄悄上門收拾家務、做頓飯;女兒病后,母親全程伺候;女婿前腳出差,女兒后腳就溜回父母家住;女兒任性離婚,父母數落一通,包容著給你兜底。
這種被寵著長大的女孩,總有一種緩慢的鈍感力,卻也是規避成人世界多種傷害的一劑護身符。
三個女孩,三種讓人動容的親情模式。世事復雜,無論我漂得多累、多遠,遇到多大的挫折與不堪,只要一想到身后,還有家人的支持與溫暖,心就不會冰涼。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