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截取自名畫《吶喊》,由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于1893年創作,表達的是恐懼與焦慮的主題。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生存環境日趨改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物質富足,信息傳遞快捷,精神消費亦豐富多彩,但我們仍然不能擺脫恐懼與焦慮,反而更顯嚴重。
就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你讓她走個親戚,她為了不出門,會說她有社交恐懼癥,你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
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百度百科對社交恐懼癥是這樣解釋的: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復出現,難以控制??謶职l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患者極力回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顒?。
我又查了維基百科,釋義為:特征是在社交場合中出現恐懼和焦慮情緒,至少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造成相當大的痛苦和功能受損。這些恐懼可能是由他人的感知或實際審查引發的。社交焦慮癥患者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
從關鍵詞來看,大概就是與人交往,介意別人的評價或臆想別人的負面評價,因此總想逃避交往,是一種不合理的焦慮和恐懼。
大概很多人都缺乏主動結交他人的動力,普遍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主動,當屬正常,能達到恐懼癥程度的,也一定是少數。多數有恐懼心理的,無非就是性格問題或者情緒問題。如果遇到有很主動的人,你一定覺得他是“社?!保ńQ“社交牛逼癥”)。這樣稱呼,似乎認為這樣的人也是有病。
性格決定情緒的大方向,情緒反過來影響性格的養成。很多時候,我們有情緒得不合理的釋放,積壓生成性格的一部分。與人交往心生焦慮和恐懼即可能是情緒的問題。
不過先得說回來,社恐可能并不影響或者并不太影響人的成長和成就。甚至在主要與人打交道的行業里,也有一些看起來就是社恐的人。比如前兩天我刷微博刷到梁朝偉,在聚光燈前一副社恐的模樣(視頻配字也說他是社恐),而演員這個職業里,居然社恐的人也可以達到演藝高峰,可見社恐并非什么大事兒。
也是看脫口秀大會這樣一個綜藝節目,聽里面聊到社恐還分顯性社恐和隱性社恐。脫口秀演員里有個叫鳥鳥的北大畢業生,自稱社恐,別人說她是典型的顯性社恐,一眼就看出來了。但她的脫口秀演繹得很有深度,而且很能逗人發笑。
而我們生活中可能隱性社恐比較多,在群體里乍乍呼呼,談笑風生??僧敱娙松⑷ィ乓粋€人卸下偽裝,感到疲累交加,再不想與人相處。老是違背自身意愿參與到人群里去,這是作為社會人的無奈,這本身就令人恐懼。
可是又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過于看重自我感受,無法客觀面對他人。這種安全感的缺失,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化解。但起決定因素的,還是當事人自己。這就回到前面講的,要好好把控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先逐步改善態度,情緒不平穩的時候努力克制行為,這就是情緒的調節。具體的方法,比如可以用正念療法。我參加本地心理學讀書會時了解到的一種心理療法。正念療法,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而對當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斷、任何分析、任何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注意它。
當你覺察到你的情緒,注意到你的行為,你才能知道你的情緒的陰晴優劣,你才能真正了解你自己,才有下一步的改善與否。
社恐,你也才能正視它。至于改不改,那就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