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一年的開始,在漫長的歷史中,春節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出了很多不同的風俗,而這些風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大家心中共同的記憶。就算是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潮流迅速更迭的時代,它們也值得我們堅守。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頓飯,年夜飯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在很多朝代當中都有提及。
南北朝時的就有文獻記載中提到'歲飯'一說,但是這個“歲飯”和我們現代的年飯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歲飯'不是用來吃的,而是要留到后面,在正月十二日時把它倒在大街上,古人認為這樣做是有辭舊迎新的意思。真正出現年飯的名稱是在到滿清時,但是那時候的年飯上會插上很多東西,比如松柏枝等,從這些描述來看,當時的年飯不是給人吃的,承擔祭祀的功能更多。甚至直到民國時,年飯都是用來祭祀和祭祖的。
現在的年夜飯雖然是團圓飯,一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但是它仍然沒有喪失自己祭祀的功能,人們都要在祭祀完神仙和祖先后再吃。而中國各地的風俗習慣也各有不同,有的說法是北方人吃餃子,餃子里還會有硬幣,誰吃到它都會幸運。而南方人吃粽子等,年夜飯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魚,象征著來年“年年有余”,但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對于年夜飯這一頓一定會很豐富。近年來,隨著這些年經濟水平逐漸提升,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年夜飯的餐桌上不僅僅是大魚大肉,普通的家常菜也登上舞臺,并且他們的寓意都很好,比如豆腐的諧音是“都富”,就是所有人都富起來,韭菜也因為比較長,象征著長壽,都是年夜飯桌上的吉祥菜。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這曾是多少人記憶中過年必不可少的聲音,放鞭炮又曾是多少孩子過年時最快樂的節目。依稀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時候筆者都會買各種各樣的火炮,一次性放個夠,在各個地方都能看到小伙伴的身影,大家交換各自獨特的爆竹,這樣的歡樂的記憶至今仍然鮮活。但當我們追根溯源,從史籍中尋找爆竹的痕跡時,才發現最晚在南北朝時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當時的爆竹就是把整根完整的竹子放在火里燒,直到燒得竹子竹節爆裂,發出聲音,這些巨響在當時是為了驅趕野生的猴子和惡鬼的。
王安石一首著名的詩《元日》中,有這樣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廣為流傳的詩不僅向人們展示了過年時放鞭炮的熱鬧,也說明在作者王安石所生活的宋朝,就出現了用火藥的爆竹,這種爆竹相比起原來的爆竹簡單了許多,人們再也不用燒竹子了,這種火藥的爆竹憑借著簡單易操作的一直沿用到今天。
但是現在出于環境保護和安全的原因,許多城市已經禁止在節假日燃放煙花爆竹了,不知道這一流傳了幾千年的習俗最終的歸宿是什么,但是希望以后會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出現,讓放爆竹這一年味十足的風俗繼續散發活力,畢竟少了爆竹都少了很多的年味。
貼春聯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節目,春聯最初是由桃符演變來的,最初人們在門上插桃符是為了辟邪。在宋朝時,人們就會在正月初一的時候將桃符放到門的左右,無論是題寫、張貼時間還是放置的地方,都和現代春聯很像,而且宋代也是一個文化大朝,當時的對聯就已經要求對仗工整,寓意明確,顯然在宋朝就有了春聯。而宋代貼春聯的時間在正月初一,但是到了滿清朝代,從小年過后,陸續都可以貼,人們就不再糾結到底應該在哪天貼對聯。
守歲是除夕夜的保留節目,在古代的時候守歲是指一家人在除夕夜整夜不睡,整夜點燃燈燭,象征著把一切的疾病都除去,新的一年大家健健康康,萬事吉祥如意。當然,如果只是枯坐那么這段時間是非常難熬的,古人就想了很多打發時間的活動,有的朝代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唱歌。另一些朝代是人們還會準備很多吃的喝的,然后一家人在一起玩葉子牌等娛樂活動。不過到了現在,這個風俗好像慢慢消失了,很少有人會在除夕夜整夜不睡來守歲,很多人都是在十二點的鐘聲一過就去睡覺了。
壓歲錢應該是過年時讓小孩子最開心的風俗了,壓歲錢最開始起源于漢代,但是當時的錢不是真的貨幣,而是一些其他辟邪的物品制成錢的樣子,它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彩線來穿,編成龍的形狀,然后放在孩子的床腳,還有一種是長輩用紅紙包著給孩子的壓歲錢,悄悄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壓歲錢的“歲”是諧音字,原來是壓祟錢,“祟”原來是指鬼神里面的禍害,傳說它們喜歡在過年時出來傷害孩子,所以壓歲錢就是為了驅邪避祟,避免小孩子受到侵擾的,人們常常將它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或者腳前面,承載著長輩們對孩子的祝福與關愛。
在早期來說,壓歲錢中的“錢”并不是真的錢,但是后來人們給的壓歲錢都是貨幣了,這樣壓歲錢早期驅邪的功能性逐漸衰退,而獎勵祝福的成分越來越重,它漸漸代表了長輩對于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激勵,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微信紅包也越來越流行,傳統的習俗搭載科技的東風,也產生了不同的化學反應。
說了這么多,我們比較詳細的了解了一些關于春節的風俗,但是過年前后也是有著很多的禁忌和講究的,有句老話是這么說的“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臘月連接著舊年和新年,是非常重要的過渡期,為了好好迎接新年,人們在臘月里都要好好打掃家里,干干凈凈迎接新的開始。而且舊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新年時,很多人都會互相串門,如果這時別人發現這家人家里邋邋遢遢的,沒有好好打掃,人家可能就不愿意再來串門了,這也是家庭形象的一種展示,所以大家都很重視臘月里的大掃除,既是為了干凈衛生,也是為了保持在鄰里和親人之間的良好評價。
臘月里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因為眼看著就要到新年了,每個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順順利利,以良好的開頭來迎接新的一年。如果說了一些不吉利的話,比如“倒霉”、“生病”等,會被認為晦氣,會泄了福氣。
老話說“債不過年”,在臘月,如果之前借了別人的錢,都會想辦法還上,因為這段時間也是別人需要用錢的時候,并且,在年前沒有將錢還完的話,在新年就欠債,這是很不吉利的事。
除了臘月,在正月也有很多講究。
在大年初一不能掃地,因為在傳統的觀念中,在大年初一掃地會將這一年的財運都掃走,大家都不想觸這個霉頭。除此之外,大年初一這天還不能將水灑在地上,這樣也會把財運倒走,為了避免這些,大家都不會在大年初一掃地和倒水在地上。但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在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那天,人們就會事先準備好,在一些容易發生火災的角落撒上水,避免發生意外。
在有的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正月理頭死舅舅”,看著這話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這些地方對正月理發的態度有多嚴肅了,不論有沒有依據,為了避免觸霉頭,大家都不會在正月理發。
事實上在各個地方正月和臘月的講究都會有所不同,雖然有一些在今天看來缺少一些科學依據,但是基于對于傳統習俗的尊重,很多人都會按照老一輩人留下來的風俗來做,而且也很可能會將這些做法再傳給下一代。在這漫漫幾千年的中華歷史中,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就是這樣一代接著一代流傳下來的,而傳遞的火種也不應該斷在我們手中。
從小的方面來說,這些就是風俗習慣,但是從大的方面來看,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化。而文化對于一個國家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作為民族的根基,它決定了國家、國民的底色。在今天這個互聯網世界中,我們比任何時刻都要更容易去接觸世界,也比任何時候獲得信息都要更方便,世界已經變成了“地球村”,但這有利也有弊。
在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我們似乎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在一些人心里,只要是外來的東西就是要比國內的好,不論是商品還是文化,他們似乎認為自己推崇這些外來的東西,就能夠獲得優越感,他們站在高處俯視那些支持國產,支持中華傳統文化的人,認為這些人是“土包子”,沒眼光,都不及自己聰明。
事實上,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幾千年的底蘊,這是世界上多少國家渴望卻得不到的東西,就這樣被他們棄若敝履,這是何其的諷刺。身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要從先輩手中接過傳遞的火炬,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根據時代特色進行適當的創新,讓這火焰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發出巨大的能量。這不僅是我們身為中國人的義務,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民族文化是民族獨特的標識,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本質特征。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被傳統文化全方位包圍。小到我們說的一句話,大到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深深的印著中華文化的印記。我們的文化中有唐朝的大氣,有著宋朝的深沉,還有著元朝的豪氣……我們有著數不清的文化珍寶,有凝聚著老祖宗智慧的各類書籍,有巧奪天工,精妙絕倫的各類工藝品,有帶著不同朝代特色的恢弘建筑,更有著從古至今流傳的民族大義,責任擔當和文人風骨……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好好挖掘,去好好了解嗎?
所以從現在開始,請理性看待外來文化,因為我們的文化絕對不遜色于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它永遠值得我們為它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