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世家輩分之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別長幼。”按照代次行輩取名,是為了區分老幼尊卑(長輩與晚輩)。孟氏從第五十代起,就開始有意識的按照自排輩分取名,第五十代至五十五代行輩字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嚴格。
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特賜孔子后裔輩分'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八個字作為孔子后裔的行輩用字。洪武元年孔子第56代孔希學授封衍圣公及洪武十七年孔子第57代孔訥襲封衍圣公,則在上述八個字前加“希”和“言”兩個行輩用字。洪武末年孔姓確定為十字十輩,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
之后,孟子世家被恩準同享孔氏行輩用字。孟子世家於明景泰年間從亞圣孟子第56代孟希文始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起用。孔氏先后被確定的輩分用字為:
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
興毓傅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以上是從第五十六代至第一百零五代共五十個輩分用字。
其中,在清代,為避清世宗(雍正)愛新覺羅·胤禎和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歷之諱,將原來的行輩字的“弘”改“宏”,“胤”改“衍”。
現在社會上流傳出一種不和諧的聲音:孔孟同一行輩用字者,孔姓比孟姓高一輩、高二輩、甚至還有高三輩的說法。
社會上認同的'孔孟一家',指的是孔孟所傳承的儒家文化是一家,而不是在家族、家譜及輩分的傳承是一家,孔孟二氏僅僅是輩分用字相同而已。孟子授業與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究竟是哪個門人還不得而知。孟子傳承和發揚了儒家文化。
孔孟二氏不論輩分原因如下:
1、姓氏不同。
2、始祖不同。
3、輩分之間無可比性。
為了相互尊重起見,孔孟相同輩分用字的人之間以平輩相稱。不能相信無根據的謬傳。再者,孟子是黃帝的第41代傳人,而孔子是黃帝的第48代傳人,若論孟子比孔子要高出7代。這又怎么說?個人認為沒有必要非得在輩分上爭個高低上下。孔家有恩于孟家是不爭的事實,孔子早于孟子近二百年的時間也是事實,孟氏要尊重孔子后裔也是應該的。但沒有必要非得在輩分上爭。又如社會上歷代流傳的'孔孟顏曾'一詞的說法,非得被某些心理不平衡的人士改為'孔顏曾孟',這完全沒必要。
所以,孔家與孟家的輩分完全無可比性。孔孟相見要相互尊重和諧相處,不能以輩分論高低而傷了和氣。共同傳承和發揚儒家文化才是正道!您認為呢?
孟子畫像
孔子畫像
撰文|孟昭常
二零二三年四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