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山東省轄地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城區位于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境內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本文將探討歷史時期泰安的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春秋齊國
春秋時期,泰安地處齊國與魯國邊界。
戰國齊國
戰國時期,泰安仍地處齊魯邊境,戰國后期,因為宋國被滅,造成了五國伐齊,對齊國產生了滅頂之災。
秦代濟北郡
戰國中后期,日益崛起的秦國開始了統一兼并戰爭,并在統一的過程中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地區。秦代時,泰安屬濟北郡,秦始皇封禪泰山,開啟了太平盛世封禪泰山的傳統。
西漢兗州泰山郡
西漢建立后,在秦代郡縣制度的基礎上,實行郡國并行的體制。西漢中后期,在郡縣以上又增設了州牧(刺史部),使之成為更高級別的地方軍政機構。西漢時,泰安屬兗州刺史部泰山郡,漢武帝時期,再次進行了封禪泰山。
東漢兗州泰山郡
東漢時期,地方行政上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依舊實行郡國并行的體制,州牧成為常設機構。泰山仍屬兗州刺史部,泰山郡,東漢初期光武帝再次封禪泰山。
曹魏兗州泰山郡
黃巾起義之后,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國家陷入了長期的分裂與戰亂,直至三國時期局勢才相對穩定。三國時期,泰安屬曹魏政權兗州泰山郡。
西晉兗州泰山郡
三國后期,長期結盟對抗曹魏的吳、蜀政權相繼走向衰落,而曹魏在“高平陵兵變”之后,朝政被司馬氏控制。西晉王朝建立后,再次完成統一,泰安屬兗州泰山郡。
北魏兗州泰山郡
西晉實現統一后,朝政迅速走向腐敗,國家很快就再次陷入戰亂與分裂。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地方行政也相對混亂,北魏時期,泰安屬兗州泰山郡。
隋代魯郡
南北朝后期,南朝逐漸走向衰落,喪失了再次統一的機遇,北朝在一分為二之后,西魏(北周)由弱轉強,掌握了統一戰爭的主動權。隋朝建立后,再次開創了大一統的局面,并且重新實行郡縣兩級行政。隋代時,泰安屬魯郡。
唐代河南道兗州
唐王朝建立后,在前代郡縣制的基礎上,增設道級行政區,實行道、州、縣行政模式,并在部分地區設置都督府與節度使,掌管地方軍政大權,地方勢力再次膨脹。唐代時,泰安屬河南道兗州。唐高宗與唐玄宗時期,兩次封禪泰山。
北宋京東西路
北宋建立后,為了避免晚唐至五代十國以來軍閥混戰的弊端,全面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行政上大力削弱軍政與財政力量,實行路、州、縣行政模式。北宋時,泰安屬京東西路兗州,地名奉符。宋真宗時期,再次封禪泰山,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的最后一次。
金代山東西路泰州
靖康之變后,北宋政權滅亡,黃河流域被金朝占據。在地方行政上,金代繼承了北宋的傳統,泰安屬山東西路泰州,地名泰安州。
元代中書省泰安州
元朝建立后,行政疆域空前遼闊,在繼承兩宋與金代制度的基礎上,增設行中書省。元代時,泰安屬中書省泰安州。
明代山東濟南府
明朝初期,對元代的行省邊界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由此產生了眾多的全新省份,與此同時,為了顯示與前朝的區別,明代改稱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泰安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泰安州。
清代山東泰安府
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明代的傳統,地方行政上,對行省邊界再次進行調整,基本上奠定了行省邊界的基礎。清代時,泰安屬山東省泰安府,地名泰安。
相關資料來源于《中國歷史地圖集》與《中國地名沿革對照表》,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歡迎點贊與關注楊帆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