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被稱為世界三大“一神教”,這三大宗教在比較宗教學術語中有時也被稱為s,直譯為亞伯拉罕(穆斯林稱易卜拉欣)宗教,意指這三大宗教都與被《圣經》稱之為“大先祖”、被伊斯蘭教尊稱為“眾先知之父”的亞伯拉罕有著歷史上的淵源關系。據《國際宣教研究學報》2001年第一期發布的統計數字,估算至2001年,世界人口61.28億,其中猶太教徒1455.2萬,基督教徒20.24億,伊斯蘭教徒12.13億。按這一數據,這三大宗教的信徒合計32.51億,占世界總人口的53.05%,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產生的重 大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公認這三個宗教是同源的,因為都是獨一的造物主啟示的宗教,只是造物主選擇的使者不同,經典不同,對象不同,宗教的名稱不同,但其信仰的核心是相同的,就是三教都主張崇拜獨一的造物主,猶太教的經典(舊約)把造物主稱為主(耶和華),基督教繼承猶太教的說法把主成為耶和華,中文翻譯是上帝,伊斯蘭教把阿拉伯文(安拉)稱為主的名字,中文叫真主,意為真正的主宰。
不同的是三教各有自己承認的經典,猶太教是舊約圣經,基督教是新約圣經,伊斯蘭教是《古蘭經》,但只有伊斯蘭教承認以前的其他所有經典是主啟示的,穆罕默德是眾先知中的封印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直至復生日,以后也不會再有先知。
猶太教因為經典的缺失,人為的刪改最終也改變了教義,把主宰人性化,喪失了主宰唯一論的精神,而且猶太民族自有的狂妄使他們只在自己的民族中傳教,所以其他民族沒能信猶太教。
基督教因為圣經記錄,傳抄,版本的多樣性,使他們的信仰也產生了本質的變化,本來是崇拜獨一的上帝,后來變成了上帝是三位一體,拋棄了神格唯一論,進而崇拜主的使者耶酥。基督教講懺悔,講贖罪,講拜獨一的上帝,但是也拜耶穌。不拜其他的偶像。認為只有獲得耶穌的救贖才能進天堂。
伊斯蘭教以《古蘭經》為指導原則,以穆罕默德的教導為行為典范。主張只崇拜獨一的真主,不崇拜其他任何人和物。決不崇拜偶像和人或使者。認為人行善受賞、作惡受罰,不信造物主是獨一無二的,就等于沒有真正的信仰.
伊斯蘭教相信真主給人類的啟示,一共有104部,現在已經大部分失傳,剩下在世界上只有4部:第一部叫做討拉特,即舊約中的律法書;第二部叫做宰蒲爾,即舊約中的詩篇;第三部叫做引支勒,即新約中的福音;第四部叫做《古蘭經》。伊斯蘭教認為“舊約”和“新約”《圣經》都是真主賜予的經卷,后賜的經卷對以前的經卷進行修正和補充,伊斯蘭教認為《古蘭經》是真主發出的最后一部最完善的經卷,是全美的,是眾經中最權威的。
先知列圣數量多達12萬4千余人。受命的使者313人。《古蘭經》只提到其中25人:阿丹(亞當)、易德里斯、努哈(挪亞)、呼德、薩利哈、易布拉欣(亞伯拉罕)、魯特、易斯瑪儀、易斯哈格、葉爾孤白、優蘇夫、艾優布、蘇艾布、哈倫、穆薩(摩西)、艾勒葉塞爾、祝勒基福勒、達烏德、蘇來曼、易勒亞斯、優努斯、宰凱里亞、葉哈雅、爾薩(耶穌)、穆罕默德。
其中最著名的有6位:人祖阿丹(亞當)稱為“真主的密友”、建造方舟的努哈(諾亞)稱為“真主的預言者”、建造克爾白天房的易布拉欣(亞伯拉罕)稱為“真主的至交”、以色列人的先知穆薩(摩西)稱為“真主的代言人”、瑪利婭之子而撒(耶穌)稱為“真主的靈氣”、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稱為“眾使之璽”。伊斯蘭承認并尊重一切先知圣人,但唯獨遵從穆罕默德圣人,因他是封印的先知,最后的使者,至貴的圣人,所謂“封印至圣”。
他復興了伊斯蘭教,是福音書中預言來臨的使者,是登宵接近真主的人。他特受真主之命為全人類傳達真主的真理與啟示,宣讀最尊貴的《古蘭經》,傳播伊斯蘭教義,引導教誨人們歸信獨一的真主。
穆罕默德圣人是人類智慧最好的啟迪者,是我們最忠實的導師,他具有完美的人性道德,是一切先知的表率,他是服務于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維新家,是開創文明影響人類歷史的第一偉人,是一切時代最偉大的領袖。政治家,思想家。
這三大宗教由于在圣賢人物、歷史淵源、教義理論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著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關系,所以,三者對許多相同的歷史人物、同一歷史事件有著迥然不同的記載、描述、解釋和闡述,甚至因之而引起神學和教義方面截然不同、乃至相互對立的信仰與觀念,最終因在許多問題上的共同:立場和其他問題上的各不相讓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三大“一神教”世界景象。在這一系列互相對立、各不相讓的問題中,圍繞著如何看待耶穌(穆斯林稱爾撒)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宗教歷史人物的立場而形成的神學信仰和教義體系,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個篇章。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因各自看待耶穌的立場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從而鞏固、創新或者發展了各自的神學信仰和教義體系。本文擬以這三大宗教對耶穌的不同“定位”為切入點,站在比較宗教學的多元視角上探討它們在神學信仰和教義體系方面的異同。
《新約圣經》所記載的歷史上的耶穌
回顧一下《新約全書》所記載的歷史上的耶穌對我們的比較視野是非常有必要的。筆者發現,當今世界著名宗教學家《世界上的宗教——我們偉大的智慧傳統》一書的作者、美籍學人哈斯頓.史密斯在這方面的論述堪稱簡明扼要的典范。他在這一當今宗教學世界名著的有關基督教的篇章中以“歷史上的耶穌”)為小標題簡述了耶穌的生平。讓它帶著我們去回訪《圣經》所記載的歷史上的耶穌:
這里,我們只需要把馬利亞在沒有與任何男人與她接觸的情況下生下了耶穌這段《圣經》故事以及在他身上顯示的一系列“神跡”回憶起來,知道了耶穌是一個無父而生且圍繞著他發生了許多神奇故事的人,那么,就可以說我們基本上清楚了《新約圣經》對歷史上的耶穌所記載的輪廓。
猶太人視野中的耶穌
猶太教是“亞伯拉罕宗教”中最早的一個,在羅馬人征服猶太人之前,它經歷了亞伯拉罕時代的初創、摩西(穆斯林稱穆薩)時代的基本定型和定居迦南以后的完善,其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舊約全書》所講述的出埃及的故事。那么,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的猶太教為什么偏偏在它定居迦南以后、耶穌誕生之際得到了完善呢?按常理來說,摩西作為猶太人最偉大的先知,教義似乎應該隨他而封頂,但在猶太教歷史上,摩西之后先知層出不窮,如約書亞、約伯、以賽亞、耶利米、何西阿、約拿等,一個接一個,連續不斷,然而,隨著耶穌時代的來臨和逝去,猶太教中的先知也隨之銷聲匿跡,沒有了蹤影,不僅如此,《舊約圣經》也畫上了句號,歷史讓位給了《新約圣經》。這是為什么?筆者認為,這與猶太人看待耶穌的立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猶太教對耶穌的 “定位”導致了它先知時代的結束、經典的終止和教義最終立場的形成。
要了解猶太人視野中耶穌的形象,首先必須明白對猶太教來說非常重要的兩個基本概念:所謂的“救世主”觀念和“上帝的選民”觀念。
第一個觀念:筆者之所以要說所謂的“救世主”觀念,就是因為我國許多資料、甚至高校教科書在講猶太教時常用“救世主”這個詞來翻譯猶太人等待的“彌賽亞”,如呂大吉先生的《宗教學通論新編》就用了“救世主觀念”這樣的概念,但筆者覺得從嚴格的學術立場出發,我們在講猶太教時,不應該用“救世主”這個詞來翻譯猶太教的“彌賽亞”概念。因為猶太人心目中的“彌賽亞”與基督教教義中的“彌賽亞”有大不相同之處。首先,猶太教是一個公認的民族宗教,在猶太教徒看來,耶和華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上帝要差遣的“彌賽亞”的使命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和外邦人對他們的迫害,而不是拯救全世界《舊約全書.耶利米書》中說:“日子將到,我要給大衛興起一個公義的苗裔”。“在他的日子,猶太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主。” (第23章第5-6節)
在這段預告“彌賽亞”降臨的著名經文中,先知耶利米宣告“猶太必得救”,而不是整個世界。所以說,拯救全世界是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這樣的普世性宗教的教義,與猶太教這個民族宗教無關。其次,按猶太教教義,耶和華將要差遣給猶太人的是一位偉大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國王,而不是“主”,在猶太教術語中“主”系指耶和華而言,而非某一位先知或猶太國王而言。很顯然,以“主”指稱耶穌是基督教后來發展出的一個新概念,是指主耶穌而言,因為基督教認為耶穌是主的化身,主就是耶穌,耶穌就是主,而猶太教從不主張哪一位先知就是主。當然,我們今天看到的漢譯《圣經》版本往往是代表基督教立場的譯本,對《舊約圣經》中的許多神學概念,猶太教徒有著與基督教徒截然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講猶太教時,“彌賽亞”不能譯為救世主,只能理解為“拯救以色列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國王”。
然而,在講基督教時,用救世主這個詞翻譯“彌賽亞”倒是非常切合基督教神學教義的。況且,從語言方面講,彌賽亞這個詞在希伯萊語中根本不是救世主,哈斯頓.史密斯說:“從語言上講,彌賽亞(源自希伯萊語)意為‘傅過圣油的’;但是,由于國王和高級神職人員都是傅過圣油的,這個詞就變成了一個榮譽稱號,象征著某個人被晉升或‘選拔’。在流放巴比倫期間,猶太人開始盼望一個拯救者的出現,他要使‘被流放者集合起來’,把他們帶回祖先的故土。在猶太神廟第二次被毀(公元70年)之后,‘彌賽亞’這個榮譽稱號被用來指一個會把他們從當時的大流散狀態中解救出來的人。”
所以說,猶太人長期等待的是一位能拯救他們走出苦難、脫離外邦人統治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國王,其作為不但有宗教意義而且還應該有政治意義,是神圣與世俗相結合的領袖,而不是單純追求“精神”和“圣潔”的“主的化身”。
第二個觀念: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只有亞伯拉罕的次子以撒的兩個兒子以掃和雅各的后代、只有具有猶太血統的人才有資格當上帝的選民,才有資格侍奉主耶和華。受這一猶太教根本觀念的支配,以色列人認定,上帝委派的先知只會出現在猶太人當中,其他民族中不會出現先知,而且,先知的使命也局限在引導猶太人走正道和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擺脫外邦人的壓迫。這種觀念自摩西時代起就沒有發生過動搖,直到今天。所以,猶太教是一個對外族人封閉的宗教,它始終沒有成為一個普世性宗教。
以這兩個基本觀念為線索,我們可以發現除去為數不太多的幾個耶穌弟子組成的早期猶太人一基督教教團外,主體猶太人為什么沒有把耶穌像基督教徒那樣當作救世主去看待,甚至在他們看來,耶穌連作一個猶太教先知的身份都不被承認。從表面上看,猶太人在等待一位拯救者,而且耶穌的的確確就是一個猶太人,那么,為何猶太人卻拒絕他,甚至遭到猶太祭司貴族和法利賽人向羅馬統治者的控告?筆者認為,這里邊有三個主要原因:
1 猶太人等待的彌賽亞是一個只想把以色列人從苦難中拯救出來、擺脫羅馬人殘暴統治的人,但《新約圣經》記載的耶穌卻犯了猶太教之大忌,成了一個宣傳博愛這一普世性宗教思想的人,把上帝的愛從專屬猶太人“選民”的愛拓展成了對全人類的愛,直接威脅到了猶太教的“彌賽亞觀”和“上帝的選民觀”兩條根本教義。
2 據《新約圣經》的說法,耶穌在遵守猶太法典的同時也打破了猶太教的許多律法規定,他不但勸化外邦人,給外邦人以以色列人的同樣待遇,與羅馬稅務官交往,同情妓女的遭遇,而且還犯禁在猶太人的安息日給人治病。這一系列做法使猶太人認為耶穌已經成了猶太教的一個“異端”。
3 猶太人等待的是一個像摩西或者大衛和所羅門那樣有所作為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國王,但是,不論從哪一方面看,耶穌都不像他們。他們發現耶穌是一個溫順的人,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一個講“當別人打你右臉的時候,你要把左臉交給他打”的人。猶太神學家們在發現耶穌不可能把他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之后,最終作出了不承認他的決定。這個決定導致了《新約圣經》所說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悲慘結局。
然而,猶太人主體對耶穌的認定不僅導致了追隨耶穌的人創建了基督教會,使“亞伯拉罕宗教”家族增添了一個新的成員,而且還迫使猶太人自己關上了經典、 啟示和先知的大門。耶穌事件的影響太大了,自耶穌之后,猶太人中再也沒有人站出來自稱先知,猶太教的教義畫上了最終的句號。即使在今天,猶太人在“耶穌事件”之后奮斗了整整兩千年,在西方遭受了種種歧視、壓制和屠殺,而后又在西方列強的支持下,在他們的“許約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和政府之時,也沒有人站出來自稱“彌賽亞”,這不得不使人一再回味耶酥事件對猶太教的巨大影響。
基督教視野中的耶穌
基督教是“亞伯拉罕宗教”家族中產生的第二個宗教。哈斯頓.史密斯在上文中說得一針見血,“基督教是一個歷史性的宗教”。布魯斯.雪萊說:“教會強調歷史對于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意義。基督教既來自過去,又與一位名叫耶穌的歷史人物密不可分,在這兩種意義上,基督教都是一種歷史性宗教。因為基督教扎根于如下信條,在歷史中,即在特定的空間和特定的地點,神自身參與人類事務。”
這說明在基督教神學家看來,基督教的歷史性既與猶太教傳統有關,又與耶穌作為“神的化身”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參與人類事務有關。正是這兩點導致了基督教神學教義與猶太教神學教義之間存在的異同點,同者,表現在對《舊約圣經》的神圣性及其所講述的歷史的尊重,異者,則表現在對上帝本身和耶穌本人的神學界定,猶太教認為上帝不可能以人形出現,而基督教則認定耶穌就是上帝的化身。然而,據筆者對基督教歷史的觀察,它的歷史性不僅表現在基督教是建立在一系列歷史上發生過的具體事件的基礎上,而且還表現在它這樣一個獨特特征上:基督教的一系列神學教義也是在歷史進程中隨著事件的發生而逐條建立起來的。理解這兩點對我們看清基督教怎樣看待耶穌的立場至關重要。
首先,我們來看看基督教是如何建立在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基礎之上的。這里指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據《圣經》的記載和描述,應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耶穌生平以及其“復活”之后的事件:
1 耶穌只有母親,他是馬利亞在沒有與任何男人接觸過的情況下生下來的,所以,耶穌是無父而生的孩子。這一點在基督教看來構成了耶穌神性和神跡的出發點,使其成為“圣子”。
2 耶穌短暫的傳道生涯中的所作所為和所言所講。他一路行善,幫助別人,給人以博愛的教誨,教人“愛人如己”,在他的心中,憐恤重于祭祀,愛人勝于律法,其中更為重要的是他所顯示的神跡,驅邪趕鬼,醫治天然盲、麻風病,起死復生,等等。
3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被《圣經》記載的著名事件。
4 耶穌死后3天的復活以及升天事件。
5 耶穌死后在包括保羅在內的弟子面前顯現的一系列故事。
世界上曾經有過許多偉人,提出過種種理論和主張,但他們的死亡往往同時也變成了自己理論和事業的死亡,然而,耶穌的故事卻不一樣。他的死亡直接導致了對他的復活的信仰,對他的復活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基督教會的產生,教會的存在與發展直接導致了基督教神學教義的產生。在這里,歷史過程本身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說,基督教教義不是耶穌自己在世時建立的,而是其門徒和繼承了門徒事業的教會一步步在歷史進程中建立起來的。
哈斯頓.史密斯說:“如何從歷史上的耶穌……轉向基督——那個被后來的追隨者相信以人的形象出現的上帝基督呢?他的眾門徒在耶穌死去之前還沒有得出這個結論,然而,甚至在他的有生之年,我們可以看到勢頭正向這個方向沖去。”在此基礎上,我們不難看清:所謂的基督教神學教義就是基督教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對耶穌的正式立場,即基督教視野中的耶穌觀。因為耶穌本人沒有明講自己就是上帝、甚至其貼身門徒也沒有在其本人還活在世上時得出他就是“上帝的化身”這個基督教教會后來確定的神學結論。
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雖然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對耶穌卻有共同的信仰,歸納起來有五點:1 耶穌是上帝的化身。2 耶穌是主唯一的愛子。3 耶穌是三位一體中的一位,即圣父、圣靈與圣子中的圣子。4 亞當的原罪被人類繼承(這一點看似與耶穌沒有關系,但實際上是耶穌贖罪說的基礎)。5 耶穌以自己的神性和人性一起把自己獻給了十字架,這就是著名的贖罪之說。
那么,這些共同信仰是耶穌親自教授給自己的門徒或者門徒時代就已經形成的嗎?不是,這些信仰實際上就是基督教會對耶穌的日后“定位”,其形成從耶穌的門徒時代起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磨煉,是在一代代神學家的分歧和討論中、是在一次次的教會公會上通過決議方式建立的,也就是基督教視野中的耶穌形象。無獨有偶,記載耶穌生平的馬太、馬克、路加和約翰四大福音書以及其他圣書也是教會在3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從近百個福音書和圣書中經過篩選而“欽定”的正式經典, 其他福音書沒有獲得正典地位,被當作“偽書”棄之不用。“正典”遲遲于公元4世紀才形成的歷史事實也在解說著“基督教是一個歷史性宗教”這 一深刻命題。
下面,讓我們首先來看看“耶穌就是上帝的化身”這一神學教義是怎樣形成的:
按照四大福音的記載,耶穌的門徒在他死去之前,誰也沒有意識到他就是上帝的化身,只是在耶穌死去并復活后,他們才認識到他就是上帝的化身的。耶穌的復活使他們想起了他的無父而生,他的所言所講,他的所作所為,他的神跡,他的天國就要來臨的論斷,他在十字架上釘死的宗教哲學意義,尤其是保羅這位一開始殘酷迫害耶穌的門徒后來又虔誠奉教的人物的出現及其講述的耶穌向他顯現的神奇故事,這一系列因素綜合起來,最終讓早期主流派基督教徒得出了耶穌就是上帝的化身這個結論。我們之所以說主流派基督教徒是因為有幾個非主流派的猶太人基督教派別對這種教義持有異議,如伊便尼派就不承認保羅是使徒,也拒絕承認耶穌的神性,他們認為耶穌與人的不同之處是因為他完全遵守了律法,他被揀選為彌賽亞也是因為他敬畏神、遵守律法。與伊便尼派一同被教會定為 “異端”的還有另一個派別,史稱神哲主義或神哲派,“他們認為耶穌與基督完全是分開的,耶穌是人,基督是更高的靈。耶穌受洗時基督的靈降在他身上;當他在 十字架上被釘死之前,基督的靈就離開了他”。在公元2世紀,神哲派曾對教會構成巨大威脅,被稱為2世紀時最大的“異端”。
其次,讓我們通過“三位一體論”被教會確立為正式教義的過程來看看基督教教義是如何在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如基督教教義史學家所公認的那樣,早期教父時代關于“三位一體”問題并無共同的觀念,也無所謂爭論,因為問題還沒有明朗化。伯克富指出:“早期教父關于三位一體問題并無清晰的觀念,有些教父以為道是非位格的理性,在創造的時候成為有位格者;另一些教父則認為道是有位格的,并且與父神同永,享有神的本質……在他們的辯論中,圣靈并沒有占什么重要的地位,只有論到救贖的工作行使在信徒心中與生活中的時候,才提到圣靈。他們認為圣靈不僅從屬于圣父,也從屬于圣子。”
那么,關于三位一體的爭論是何時開始的呢?在被稱為“阿里烏派的爭論”的關于三位一體的大爭論發生以前,出生于迦太基的德爾圖良,(約160-225)是教會歷史上第一個指出神有三個位格的神學家,也是第一個使用拉丁詞“三位一體”專有名詞的人。他明確指出神雖然有三個位格,但本質是一個,然而,“可惜的是,他并沒有完全講明三位一體的教義。他只看到道不過是在神里面的無位格的原理,而在創造之時,才有了位格。他也認為在神的本性中的三個位格有等次之分,第二位低于第一位,第三位又低于第二位”。就在他首先使用“三位一體”這個概念并力圖講清三位在本體上的聯合時,神格唯一論又出現了,其目的是要建立神的唯一性。“強調神的合一性與基督真正的神性,其中含有對真正三位一體的否定。”神格唯一論有動力的神格唯一說和形態的神格位一說兩種理論,前者的主張與公元2世紀時的伊便尼派的教訓如出一轍,他們堅持《舊約》傳統中的一神論,認為耶穌是人,是彌賽亞,是先知而不是神,其創立者是拜占庭人提阿朵圖,他被羅馬大主教維柯托革出教會;后者則“認為在神性中的位格乃是在神顯示他自己的時候以三種形態顯示出來。在西方稱此派為圣父受苦說,因為此說認為父神自己道成了肉身成為基督,因之圣父也在基督里與之一同受苦”。東方教會中,奧利金,(185-254)的出現,嚴重打擊了神格唯一論,維護了三位一體說,“但是奧利金對三位一體教義的言論與解釋也并不十分令人滿意……
奧利金有時候稱圣子為次等的神。這是奧利金三位一體教義中最基本的缺點,并為阿里烏鋪下了道路”。就這樣,關于三位一體大爭論的序幕被拉開了。
三位一體的大爭論往往被稱為阿里烏派的爭論,因為是阿里烏反對三位一體說所引起的。阿里烏最主要的觀點就是“只有一位神,它不是被生下來的,也沒有源始,沒有存在之始”。“基督的本性不是永遠的,也沒有神的本質,是一切受造物中最偉大、最初的,借著他世界才被創造,同時他也是易變的,因為他預見的功德被神所揀選,也想到他未來的榮耀,被稱為神的兒子,也由于他被神認為義子,所以他才能受人的崇敬”。
阿里烏的觀點雖然遭 到了自己的主教亞歷山大的激烈反對,但他卻贏得了尼克米迪亞主教優西比烏的支持。然而,以阿他那修大主教為代表的神學家反對圣子受造說,并在教會內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為了解決這項爭端,在新近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的支持下,教會于公元325年召開了尼西亞公會。經過激烈的辯論后,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最終運用他的權威傾向阿他那修派,于是阿他那修派獲勝。”此次會議通過的文件史稱《尼西亞信經》,后來被認定為代表著教會的正統立場,其中明確申明:
1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
2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于神而為神,出于光而為光,出于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借著他造的。
然而,會議的決定并沒有止息爭端,只是成為爭端的開始。后來,阿里烏的觀點在東方教會又盛行起來,甚至阿他那修本人被東方教會驅逐,但他在西方教 會受到了歡迎。《尼西亞信經》本身成了被爭論的對象。西方教會采取了忠于尼西亞會議決定的立場,而東方教會則采取支持阿里烏的某些觀點的態度。后來,圍繞這個問題,又召開了多次會議,其中羅馬會議(公元314年)和撒底迦會議(公元343年)支持阿他那修的見解;在亞勒爾會議和米蘭會議上,康士坦蒂烏斯皇帝讓西方教會的主教與優西比烏派站在一起;公元357年召開的舍米安會議使許多阿里烏派人士加入了尼西亞陣營。
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大公會議宣布承認《尼西亞信經》,并接受了有關圣靈的下列信條:“我們信主圣靈,是生命的賜予者,是從父而出,與圣父、圣子同得榮耀,并借先知發言。”至此,三位一體教義基本完成,奧古斯丁(354-430)的名著《論三位一體》的出現,終于讓西方教會的“三位一體論”達到了最終階段。
不難看出,從公元2世紀德爾圖良首次提出基督教神學教義的“三位一體論”,到尼西亞會議、羅馬會議、撒底迦會議、亞勒爾會議、米蘭會議、舍米安會議和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等7次教會會議,至奧古斯丁的《論三位一體》的出現,“三位一體論”從模糊至明確、從不完善到完整的理論說教,其間經歷了3個多世紀、 300多年的論爭,說明“三位一體論”神學教義是伴隨歷史發展而演化、而不斷完善的。
與“上帝的化身說”和“三位一體說”相似,基督教三大教派公認的“原罪說”、“贖罪說”和其他許多信條都是在歷史進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本身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證明哈斯頓.史密斯的觀點“基督教是一個歷史性的宗教”的中肯性。這就使我們發現:基督教教會在耶穌事件之后的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對耶穌的信仰,就是基督教會針對其內部出現的一些派別,特別是一些受猶太教傳統上帝觀影響的派別,而作出的對耶穌的“定位”。這一定位沖破了 《舊約圣經》中猶太人的上帝觀的束縛,革新(實際就是篡改天經)了神學教義,認定耶穌就是“上帝的化身”,從而建立了猶太教教義中從來沒有過的“三位一體說”、“原罪說”、 “贖救說”等一系列與耶穌有關的神學教義,最終在教義上分道揚鑣,各成一教,“亞伯拉罕家族宗教”中的第二大宗教基督教脫穎而出,成為一個普世性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會對耶穌的“定位”決定了基督教是一個對耶穌以前的《舊約圣經》所記載的先知和啟示持肯定立場、而對耶穌以后的先知和啟示持否定立場的宗教。因為在基督教看來,作為“上帝化身”的耶穌降臨以前,上帝差遣了一些先知,給以色列人以上帝的啟示并為上帝的“來臨”作預告,而在上帝把“耶穌作為自己的化身”親自降臨塵世、傳播福音、拯救世人以后,神的福音封頂了,結束了,再也沒有必要差遣先知了。這就是為什么基督教承認以色列人歷史上的先知、啟示和經典,而對耶穌之后的一切宗教包括伊斯蘭教在內持否定態度的根本原因。
伊斯蘭教視野中的耶穌
要看清產生于耶穌離開世界600年之后登上歷史舞臺的伊斯蘭教視野中耶穌的形象,一個必要前提就是了解伊斯蘭教的“認主獨一觀”和“使命觀”。“認主獨一觀”:伊斯蘭教認為,穆罕默德的使命就是弘揚源自人祖阿丹(亞當)的“開天古教”,這個開天古教的道統自阿丹(亞當)起,歷經奴哈(諾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和爾撒(耶穌)等多代圣人的薪傳,其核心就是“認主獨一觀”。《古蘭經》說:
“他們說:‘你們應當變成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你們才能獲得正道。’你說:‘不然,我們遵循崇奉正教的易卜拉欣的宗教,他不是以物配主者。’你們說:‘我們信真主以及我們所受的啟示,與易卜拉欣、易司馬儀、易司哈格、葉爾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啟示,與穆薩(舊約)和爾撒(新約)所受的經典,與眾先知受主所賜的經典;我們對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加以歧視,我們只歸順真主。” ——古蘭經
所以,先知穆罕默德從傳教一開始就提倡“認主獨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其五大天命的第一天命就是念,即作證“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欽差(或譯為除真主外,沒有一個應受拜的主;穆罕默德是主的欽差)”。伊斯蘭教認為整個宇宙只有一個主宰,任何人、任何物和任何神靈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宰,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人物動植都是這個主宰的仆民。這個主宰在阿拉伯語里稱作“安拉”,意為真主。真主無始無終、無形無像,《五更月》說:“參悟真宰無影形。不產物,物不生;不落方所,不落空。永活固有無始終,獨一無偶為至尊”,他永恒固有、至尊至大,他包羅萬象、但不為萬象所羈,是一切的究竟,是終極真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古蘭經》首章首節就開宗明義地說:“一切贊頌,全歸真主,全世界的主。”
伊斯蘭教規定其教徒只可崇拜和侍奉獨一的真主安拉,不可崇拜和侍奉除真主之外的任何人、物和神靈。
“你的主曾下令說:你們應當只崇拜他,應當孝敬父母。”——古蘭經
伊斯蘭教對在信仰真主的同時又對其他人、物或神靈加以崇拜的行為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做“什爾克”,意為舉伴真主或以物配主,被認為是違背“認主獨一觀”的大逆不道之罪,予以強烈譴責:
“我的小子啊!你不要以任何物配真主。以物配主,確是大逆不道的。”——古蘭經
我們發現,這種“認主獨一觀”在某種程度上與猶太人的崇拜上帝觀非常相似,所不同者只在于猶太人認為上帝耶和華只是以色列人的上帝,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而伊斯蘭教則認為人類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沒有種族、膚色、地域的區別,全人類都是阿丹(即亞當)的子孫,只要愿意人人都可崇拜真主,真主并不挑選任何一個民族做其選民。雖然伊斯蘭教不同意“上帝可以人形出現”的基督教的“上帝的化身說”,但在宗教教義的普世原則上卻與基督教保持一致。
“使命觀”:伊斯蘭教認為,真主作為全世界的主宰,他的第一德性是“普慈”,而其普慈之德性就集中表現在他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派遣了許許多多先知使者,“差圣降經”,去傳達真主的啟示,教化人、引導人們走認識真主、崇拜真主的道路。
傳統上,穆斯林學者把全人類中的先知使者分為四等,列圣、欽圣、大圣和至圣。其中列圣最多,據圣訓講,列圣有12萬多人;欽圣次之,有300位;大圣有5位,他們是努哈(諾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和爾撒(耶穌)和穆罕默德;至圣只有一位,即穆罕默德,默罕默德是封印的先知。伊斯蘭教認為,這些先知使者雖然被真主所揀選,給他們降示了經典,真主在他們身上顯示種種奇跡,是真主向人類傳達啟示、引領正道的媒介,但他們都是具有圣品的人,而不是神,更不是神的化身。
與耶穌有關而值得一提的是,《古蘭經》認為,穆罕默德作為真主派遣給人類的最后一位欽差,其使命之一就是證實以往的先知和之前下降的天經,真主對穆罕默德說:
“我降示你這部包含真理的經典,以證實以前的一切天經,而監護之。”
“我所啟示你的,才是真理,足證以前的經典是真實的。” ——古蘭經
“當時,真主與眾先知締約說:‘我已賞賜你們經典和智慧,以后有一個使者(穆罕默德)來證實你們所有的經典,你們必須確信他,必須輔助他。’他說:‘你們承認嗎? 你們愿意為此事而與我締約嗎?’他們說:‘我們承認了。’他說:‘那么,你們作證吧;我也和你們一同作證。” ——古蘭經
這種使命當然也包括要證實被《古蘭經》稱為《引支勒》(新約圣經)的降示給耶穌(爾撤)的經典和他本人作為一位大圣人的先知使者之身份。所以,伊斯蘭教不但承認耶酥是一位先知、一位使者,而且還是一位帶來了天啟經典的大圣,名列5位大圣之一。在伊斯蘭教這兩大觀念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瀏覽伊斯蘭教對耶酥的“定位”。
王宇潔已在其《古蘭經中的耶穌形象》一文中有了較為完整和翔實的論述,本文作者綜合《古蘭經》、圣訓以及伊斯蘭教傳統學者對經文的理解,在此把伊斯蘭教對耶穌的“定位”總結為以下幾點:
1 證實耶穌無父而生的奇跡,圣母馬利亞的純潔性。天使把靈魂吹入母體。耶穌的本質是真主的一句話造就的靈魂。
2 耶穌顯示了很多神跡,生而能言、天上降下筵席(這兩點《圣經》沒有記載)、治愈盲人、麻風病、起死復生、用泥捏成飛鳥狀、吹氣即成靈活之鳥、不進 屋就能知道屋里的發生的事。
3 十字架上釘死的不是耶穌本人。真主讓耶酥升了天,在世界陷入黑暗,正邪不分時他會重新降臨人間,拯救人類,用正義、光明和伊斯蘭教領導世界,降生后自稱伊斯蘭教徒。
4 耶穌不是神的化身,也不是神的獨子,神不會有兒子,因他不需要妻子。無父而生不是神的證據,因為亞當(阿丹)也是無父而生,但不是神。耶穌是一位大圣人,他現在就活在第二重天上,就像其他圣人也活在天上一樣。
5 否認三位一體之說,認為三位一體說有悖于認主獨一觀,是一種以物配主的觀念。
6 不講原罪之說。真主已經饒恕了亞當的罪,人無原罪。所以也就沒有了贖罪之說。
7 麥地那圣城的先知穆罕默德圣陵中直到現在還留有一塊墓地,準備讓耶穌在降臨、逝世后葬在穆罕默德及其兩位大弟子身旁。
我們發現,伊斯蘭教對耶穌的“定位”既不同于猶太教的觀點,也不同于基督教的觀點,走的是一條中間道路。伊斯蘭教反對猶太人拒絕承認耶穌為先知使者的立場,認為在耶穌問題上,他們犯了背叛真主、殺害先知、誹謗圣母的滔天罪行:
“我棄絕他們,因為他們破壞盟約,不信真主的跡象,枉殺眾先知,并且說:‘我們的心是受蒙蔽的。’不然,真主為他們不信道而封閉了他們的心,故他們除少數人外,都不信道。又因為他們不信爾撒(耶穌),并且對麥爾彥(耶穌之母瑪利亞)捏造一個重大的誹謗。又因為他們說:‘我們確已殺死麥爾彥之子麥西哈.爾撒(耶穌),真主的使者。’他們沒有殺死他,也沒有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但他們不明白這件事的真相”——古蘭經
同樣,伊斯蘭教也反對基督教徒把耶穌抬高到“神的化身”“神的兒子”和“三位一體”的做法,因為除了神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人或者物可以與神相提并論。認為基督教對耶穌的定位也違背了自人祖阿丹以來為歷代眾先知代代薪傳的“認主獨一觀”,是一種背叛真主的行為,應當予以強烈譴責:是一樁大罪。
“妄言真主就是麥爾彥之子麥西哈(耶穌)的人,確已不信道了。你說:‘如果真主欲毀滅麥西哈和他的母親麥爾彥,以及大地上的一切人,那么,誰能干涉真主一絲毫呢?’——古蘭經
“天地萬物的國權,只是真主的,他創造它所欲創造的。真主對于萬事是全能的。” ——古蘭經
“他們說:‘至仁主收養兒子。’你們確已犯了一件重大罪行。為了那件罪行,天幾乎要破,地幾乎要裂,山幾乎要崩。這是因為他們妄稱人(指耶穌)為至仁主的兒子"
“妄言真主確是三位中之一的人,確已不信道了。除獨一的主宰外,絕無應受崇拜的。” ——古蘭經
可見,伊斯蘭教之所以也堅持耶穌會在末日來臨之前“降世”,就是因為它認為耶穌受了不白之冤,猶太教徒否定他、貶低了他;而基督教徒則過分地信奉他、 抬高他,讓他登上了“神龕”,實際上卻損害了他。耶穌的不白之冤好像只有通過他親自重新降世,現身說法,才能洗雪。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猶太教一貫持有一種保守傳統的立場,它要固守的就是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這一根深蒂固的猶太觀念,而耶穌卻倡導宗教的普世性,宣揚“上帝的博愛”,危及猶太教立教之根,只能否認他.
基督教的立場是一個勇于革新、熱衷于信仰的立場,它看到耶穌的“無父而生”,他的“系列神跡”,他的“復活”,他的與眾不同,只有革新教義,熱忱地信奉他,認他為“上帝的化身”、“神的獨子”、“三位一體”中的圣子,并寄“贖救之希望”于其身。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伊斯蘭教發起于耶穌之后600年,并沒有直接卷入“耶穌事件”的論爭中。所以,它的立場就有一個冷靜觀察歷史、兼顧理性的特點,既然耶穌誕生于以色列人之中,是亞伯拉罕的血統和道統,那么,就應當遵循自人祖阿丹起就一脈相傳的“認主獨一觀”,在“使命觀”的大框架內定位耶穌: 像歷史上許許多多先知使者那樣,他是一位負有使命的先知,他是一個人,而不是神的兒子,更不是主耶穌。
在比較宗教學的多元視角上,就世界三大“一神教”對耶穌所持的不同立場進行研究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它不僅能拓展宗教研究者的視閾,而且對于各宗教間的理解和溝通有所裨益。世界文明之間的對話說到底就是其精神內核和本質的對話,宗教無疑就是各文明中最核心的。有鑒于此,這一研究或許會使我們在構建全球倫理的今天,克服我們僅僅從一個視覺上研究和觀察某一宗教的偏狹,揭示世界三大“一神教”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尤其在宗教多元逐漸得到學界的贊同、宗教間日益頻繁對話的當今,更加凸顯出研究這一課題對各宗教間追求相互理解、和諧共存的現實意義。
作者馬效佩
考古資料見證古蘭經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