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老看見有朋友的blog上轉載有關于“孔子姓孔么”的辨疑文章。言語中一片哀嘆,似乎從上古的史官們到當今教科書的編寫者都很白癡。
然而我要問了,這些專注于孔子姓氏問題的筒子們,想過孟子姓啥么?
孟子小時候的情景,我們似乎要比孔子清楚一些。這都是那個“孟母三遷”的成語的功勞罷。(我記得第三遷就是因為孟子學人辦喪禮的??伞犊鬃邮兰摇防镉涊d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分明正是孟母眼中的沒出息,可對孔子卻是從小培養他對禮儀的興趣和尊重。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好了,回正題。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大家自然都知道的。到第十六任的魯莊公的時候,魯國出了一個著名人物,“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中的慶父。后來慶父自縊,他的兒子 公孫敖繼承他的祿位。而慶父是魯桓公的庶長子,敖就是魯桓公的孫子,所以叫公孫敖,這種命名和信陵君叫公子無忌一樣。敖繼位以后,為了標明自己的傳承,就 根據自己父親的排行,命為“孟孫”氏。為了避諱慶父的謀逆行為,有時也就簡稱“孟氏”。孟,就是排行中最大的,和伯仲叔季的伯一樣。孔子的大哥伯尼,又叫 孟皮,也是這樣命名。
孔子的時候,他的主要團結又斗爭的對象,就是魯國三桓,孟孫氏就是其中之一。孟孫氏的第六代孟僖子死的時候,還把自己的兒子,即后來的孟懿子叫到身邊,預言孔子將成為圣人,讓兒子去追隨他。
到第八代孟武伯的時候,只會逞個人勇武,不懂政治外交,孟氏迅速崩潰。此后再沒有出現再史書上。
公元前408年,齊國攻破成,成正是孟孫氏的封邑。(孔子墮三都事件中提到過三桓的封邑,分別是叔孫氏的封邑郈、季孫氏的封邑費、孟孫氏的封邑成)于是孟氏族人四散逃亡。我猜測,這其中應該有孟子的祖父。因為孟子大概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剛好差了30年。
孟子父親,名激,字公宜。這么推導,大概孟孫氏崩潰的時候,孟孫激應該還很小。當然,如果他和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一樣六十多歲生孟子,那么逃亡的人就不是他父親而是他了。(看到有些地方寫明了孟激早死,但都沒有說明出處,所以還是列出這種可能性)
總之,孟激志當存高遠,跑去宋國求仕,卻身死他鄉了。那年孟子才三歲。孟母于是返回自己的家鄉鄒國(春秋、左傳寫作邾;國語、孟子寫作鄒,據說是魯穆公把 其國名的邾婁二字反切出來的;史記、漢書寫作騶;巧的是鄒國都也曾三遷!不過后來宋朝追封的時候,孟激成了邾國公,孟子成了鄒國亞圣公。),獨自帶大孟 子。所以孟子一般被寫作鄒人。
所以,如果要追究清楚的話,應該這么寫“孟子,姬姓,孟孫氏,名柯,字子輿”。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