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代夫為什么被稱為“人間天堂”?
撰文/單之薔
每個人都有關于“天堂”的想象,所以那些被一部分人認為是“天堂”的地方,總是被另一部分人否定,除了馬爾代夫,它是毫無爭議、世人公認的“天堂”。馬爾代夫具備了“天堂”的所有元素:碧海、藍天、潔白的沙灘、碧綠的樹木、豐饒的物產、多樣化的生物、溫暖的四季。我們從馬爾代夫眾多迷人的場景中,截取下這一片段,這是馬爾代夫最為常見、因而也最具代表性的畫面:寧靜、祥和、純凈、原真,呈現了某種永恒的意味,而這,正是人們對伊甸園的設想。
馬爾代夫:天堂原來如此
第一次聽人把馬爾代夫(以下簡稱“馬代”)說成是天堂時,我是不以為然的,以為那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夸張。
今年春節,我和家人準備去馬代休假。選擇它的原因倒不是因為人們說它是“天堂”,而是因為這些年我多次去我國南海的三沙——西沙、中沙、南沙,積累了一些認識和經驗,而馬代與三沙很相像:都是由熱帶海洋中的珊瑚礁島嶼、沙洲、暗礁、環礁組成的群島。由此,我產生一個愿望:想把三沙與馬代進行一番對比,看看它們的同與異。借這次休假之名,正好能實現這一愿望。
馬代是一個地處印度洋中的熱帶群島國家,有1000多個小島,其中近100個已開發成度假村,所以去馬代,首要之事就是選島。怎樣選呢?還是看看別人怎樣說吧。
我找來了很多文章,一些是媒體記者寫的文章,一些是游客寫的游記,還有一些學者研究馬代的開發經驗和自然環境的論文。
閱讀這些文章時,我發現一個問題:幾乎所有文章都認同馬代是“人間天堂”這樣一種說法。當然也有另外一些措辭:它是上帝的一串眼淚;它是印度洋上的花環;它是一塊塊灑在藍色海洋上的綠色翡翠;它是上帝抖落的一串珍珠項鏈;它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它是不真實的夢境,是藍色的誘惑。媒體把它排為“十大蜜月旅行勝地”之一;去馬代旅行,被稱為“極致夢幻之旅”我認為這些都是“天堂”說法的變種。
如果一兩個人這樣說,也就罷了,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說:“馬爾代夫是人間天堂?!笨磥磉@不是一句宣傳口號,我開始認真地對待這種說法了。
馬代一定是符合了人們對天堂的期待和想象,它一定具有了一些跟天堂有關的要素。這里的“天堂”應該理解為人類最喜愛的居所,但這些要素是什么呢?
我總結了一下,這些要素是:遠離人世的海島;陽光燦爛的熱帶;蔚藍、淺綠、翡翠般的、透明度極高的海水;銀白色的細軟沙灘;色澤鮮艷的、各式各樣的熱帶魚和其他海洋生物;以高大的椰子樹為代表的綠色植被。但是僅僅這些就夠了嗎?我覺得我總結得還不夠,還缺少了某種魂一樣的東西,這種東西是什么呢?
當人們總是用“香格里拉”描述一處內陸深處鮮為人知的秘境時,卻習慣用“天堂”來形容一個海島。這暗示,海島比內陸更接近人們對天堂的設想,尤其是馬爾代夫這種珊瑚礁島國。每個前往馬爾代夫的人,都會在抵達之前,先從空中欣賞馬爾代夫的珊瑚礁盛宴。這些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珊瑚礁島嶼,疏密有致地灑落在印度洋上,如繁星點綴星空。礁盤上樹木叢生處是島嶼,礁盤外的深藍色即深海,真正的萬丈深淵,但從空中俯瞰下去,這深淵并不可怕,不過平添了寧靜。攝影/James L Stanfield
天堂并不是天然的,而是人類與上帝合作建造的
過去我一直認為自然是全美的,所有自然的東西都是美的,我極力推崇荒野之美。對一處純自然的景觀加以人為改變,添加一些人工元素(尤其是建筑物),我認為這往往是畫蛇添足,破壞了自然的美。但這次馬代之行,讓我改變了看法。
我發現被稱為“天堂”的一個個珊瑚島,不是純自然的,而是都經過了人類的開發。海島大都或多或少有過填海造陸的過程;沙灘都經過了人工的整治;島上的植被雖似野生,其實人為;酒店就不用說了,當然是人造的,不過這里的酒店不是都市里那種高樓大廈式的商務酒店,這些酒店的外觀大多具有傳統風格,完全融入島上的環境——酒店多是木質結構,以棕櫚葉苫頂。為了保證不破壞海島的整體風貌,海島的開發嚴格遵循著幾條原則:一個島只允許一家酒店經營;酒店建筑不能超過兩層,也不能超過島上植被的高度;建筑物距離海灘至少10米。還有一個重要的規定:任何一個珊瑚島的開發面積都不能超過島嶼總面積的20%。
在這些嚴格的法律約束下,馬代的開發不僅沒有損壞環境原有的美,反而為環境增加了韻味和格調。譬如每個珊瑚島上的水上屋,雖然建在珊瑚礁的淺水中,但是由于水上屋采用傳統形式建造,儼然如同熱帶海域古已有之的漁民的水上村莊。
這種水上屋現在成了馬代最受度假者喜愛的名牌,在選擇酒店房間時,都首選水上屋。甚至有評論者說,沒有水上屋的珊瑚島,將逐漸走向衰落??梢哉f,馬代的一個個度假村雖為人造,宛如天成;不是自然,勝似自然,它們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
翡翠般的珊瑚礁島嶼是上帝賜給馬爾代夫的天然家園,島上的度假村則是人們精心耕耘的作品,以裝飾這家園。這張照片拍攝自雙魚島上的度假村,位于南馬累環礁。南馬累環礁擁有30多個島嶼,云集了各個品牌的度假村,然而陸地總面積僅1.2平方公里,每個島嶼的面積之小,可想而知。這是整個馬爾代夫都面臨的問題,所以大多度假村都與雙魚島類似:一部分房屋掩映于陸上的濃蔭里,一部分以水上屋的形式,延伸至水面上,這不僅擴展了空間,更制造了水、云之間的縹緲感??梢婑R爾代夫這個“天堂”,一半天成,一半人為。攝影/Richard Soberka/c
在馬代,我們住了3個小島。我仔細查看了每一處游人活動的區域,我看到有的游泳區的底部被精心地鋪上了細細的白沙,因此填平了那些黑黢黢的、凹凸不平的珊瑚礁。如此,游泳的人隨時可以站在水中,而不會使腳受傷,那些在水中游來游去的色彩鮮艷的魚群,在白沙的襯托下,也能更清晰地顯現出來。另外,島上的樹木花草都有園丁精心地侍弄著,小徑也都是由潔白的珊瑚沙鋪出來的。
馬代并不是處處都是天堂。在最南端的阿杜環礁上的一個小島——藍灣半島,我們住了3天。與前兩個小島相比,這個島讓我體會了從天堂到人間的落差。那是一個很自然的小島,雖然被開發了,但經營者不懂得自然需經過人工的調適,人類應與上帝合作,才能創造出天堂來。小島的房屋粗鄙突兀,沙灘完全是自然狀態(遍布粗糙的礫石)。我下到海中,發現海底生長著棕褐色的藻類,水面漂浮著椰子樹的落葉顯然,這里的海域無人經營和照料。海水也一失馬代其他地方清澈透明的風采——竟然是渾濁的,因而不能讓人親近,所以海灘雖然漫長,卻沒有人下海游泳。我打電話問酒店客服其中的原因,她竟說:“這里的海水本來就是渾濁的?!?/font>
我在酒店見到了從成都、西安組團來的很多游客,他們沒有去過馬代的其他海島,沒見過真正的天堂,以為這就是那被稱為“天堂”的地方。看著他們在島上無所事事的樣子,我在心里為他們遺憾。距此不遠的地方,有香格里拉度假村經營的海島和海灘,同樣是阿杜環礁上的小島,但是那里呈現出水清沙幼、樹影婆娑的天堂景象。看來,同樣的珊瑚礁小島,落到不同人手中開發,結果就會完全不同,既可以讓你感到“天堂亦不過如此”,也可以感到“人間何處不如你”?
因此,我覺得馬代的一個個珊瑚礁小島被譽為“天堂”,并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熱帶海洋的氣候、美艷的水色、極高的海水透明度、銀色的細軟沙灘、多樣的海洋生物、綠色的海島植被,還有一樣極重要的東西,就是人與環境的相互調適。“天堂”是人的天堂,是按照人類對理想居所的設想,在自然提供的環境中精心構建的。天堂里要點綴恰當的與環境和諧的人類居所和在其中活動的幸福的人。
綠蔭掩映下的木屋,碧綠海水上的棧橋,這些人工建筑在馬爾代夫的小島上絲毫不顯得突兀和生硬,反而讓人產生回歸原始人類居所的錯覺。
馬爾代夫的酒店多以水上屋的形式矗立在碧海之上,游客在屋外的觀景臺上就可以享受到溫暖的陽光和濕潤的海風。
馬爾代夫被情侶們形容為“蜜月天堂”,“極致浪漫”。在馬爾代夫,最浪漫的事莫過于日落時分在游艇上欣賞燦爛的晚霞和享用一頓豐盛的燭光晚餐。
(部分圖片來源:Shangri-la、Banyantree、One&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