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921300100侯春紅 - 副本

畢業論文(個案報告)

題    目    中醫藥膳學特點認識及應用范圍探討

專    業             中醫學

學生姓名             侯春紅

學    號           1921300100

中醫藥善學特點認識及應用范圍探討

中醫學

學生 侯春紅    學號 1921300100

【摘要】總結課本中中醫藥膳理論知識,結合中醫藥膳理論探討了藥膳理論的定義、特點、分類以及在中醫藥理論中的意義,還有對中醫藥膳的特點的認識以及藥膳理論應用范圍的探討。

【關鍵詞】藥膳;中醫理論;文獻;整理;研

目錄

前言............................................................................................................................... 2

1資料與方法............................................................................................................. 2

1.1一般資料............................................................................................................. 2

1.2 方法................................................................................................................... 2

1.3分組方法............................................................................................................. 2

1.4 治療方法............................................................................................................ 2

1.5 療效標準............................................................................................................ 2

1.6 統計學方法........................................................................................................ 2

2.結果:應有統計表................................................................................................. 2

3.討論...................................................................................................................... 2

參考文獻...................................................................................................................... 3

中醫藥膳一直都是中華民族醫學寶庫中的瑰寶,是傳統醫學與飲食文化有線融合的結晶。其“寓醫于食”,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取食威,以達到營養滋補、保健強身和防病治病的目的,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藥,又有別于普通的飲食;既沒有中藥的苦澀難飲,又能通過日常飲食改善體質。

中醫藥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在傳統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將不同藥物與食物經行合理地組方配伍,采用傳統和現代科學技術加工制作,具有獨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既能果腹及滿足人們對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時又能發揮保持人體健康、調理生理機能、增強機體素質、預防疾病發生、助疾病治療及促進機體康復等作用,因此,中醫藥膳一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十分重視的膳食。

一、中醫藥膳的特點之認識

(一)注重整體,辨證施膳

在運用藥膳時,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體質、健康狀況、患病性質、季節時令、地理環境等多方面情況,判斷其基本證型;然后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給予適當的藥膳治療。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人體內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同樣生于大自然的各種動、植物中藥也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具有四氣、五味。與中藥的藥性一樣,食物也具有食性,用食物、藥物的功效來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的失衡,即是藥膳食療之根本所在。藥膳應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選用對癥的食療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只有在正確的辨證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的藥膳,才能達到目的。如同為咳嗽,對于風寒咳嗽以食用蔥白粥為宜;對肺陰虛燥熱的干咳,則宜用百合杏仁粥;風熱咳嗽則應服貝母桑葉梨汁。

(二)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藥膳盡管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治疾病和健身養生的效果卻是比較顯著的。食用一般膳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饑餓、維持生存和獲得一種物質享受。服用一般中藥的目的則是為了治療疾病。食用藥膳,除上述兩個目的兼而有之外,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使有病者得以治療,體弱者得以增強體質,健康者得以更加強壯。藥膳是藥、食、養結合的好方式。它將中藥和膳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藥療和食養相結合,既可療疾,又可調理脾胃,增加抗病能力。目前在生活中應用范圍廣、數量多的當數保健養生藥膳,有500種動、植物可作為滋補食療藥膳食品,如人參、冬蟲夏草、枸杞子、山藥、白術、天麻、甘草、當歸、首烏、核桃、芝麻、大棗、甲魚、蓮子、雞、鴨、豬、羊等,這些都能起到滋身體、補氣血、調陰陽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這些滋補品,的確能增強機體生理功能,改善細胞的新陳代謝和營養,對神經內分泌的調節功能和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且為綠色食品,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如人參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可延長細胞的壽命,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增加機體的免疫力,可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肝臟的解毒作用,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調節興奮和抑制兩種過程的平衡,提高及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非特異性的防御能力。枸杞子具有降血糖、血脂、保肝及調節免疫的作用【1】。

(三)良藥可口,服食方便

藥膳多為藥、食兩用之品,并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藥材,由于注意了中藥性味的選擇,通過與食物的調配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藥膳。藥膳的烹調,主要以“燉、煮、偎、蒸”為主。這樣可使中藥和食物在較長時間受熱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有效成分,增強功效。藥膳烹調的特點是以藥物和食物的原汁原味為主,做到既具補益作用,又具菜肴鮮美的特點,從而達到確切的功效。由于中藥湯劑多有苦味,故民間有“良藥苦口”之說。藥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藥和食物。它必須寓藥于食,寓性于味,融中藥功效與食物美味于一體。因此,它也就必須以精湛的烹調藝術為手段,借助燉、炯、垠、蒸、煮、熬、炒、鹵、燒等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同時按患者身體的需要進行中藥的調補、選料。對所選用的中藥應根據藥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離提取法,以保證制成的食品既具有一般美食的色、香、味、形,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時達到治病、保健和強身的作用。

二、藥膳理論應用范圍的探討

藥膳療法是中醫藥學寶庫中的瑰寶,是中國膳食文化的一個特有分支,它融我國獨特的烹調技藝與中醫藥學理論為一體,把藥品和食品巧妙地結合起來,制成藥膳食之,可以療疾,可以健身,可以延年,效果顯著。藥膳療法可以清熱祛邪、益氣養陰、扶正固本、調整陰陽,長期堅持服用則可減輕或緩解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至延長其壽命。可以說藥膳療法是一種十分適宜的,能被廣泛接受而且有確切效果的一種治療手段和方法。

養生古稱“道生”、“養性”、“攝生”等【2】,其實談論的是人們健康問題,如何保護“精、氣、神”。而飲食養護在養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內經》中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理論和五味入五臟,飲食宜節制的觀點。

藥膳具有豐富飲食、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等多方面的作用,通過對中藥與藥膳方面的專著文獻的查閱,針對中醫藥膳方面的特點,結合當前中醫藥膳的臨床應用可能出現的情況,對藥膳的臨床應用提出建議,以期中醫藥膳能更好地發展,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更快地解除患者的痛苦。應用范圍主要有:

(一)預防疾病,攝生自養

中老年人臟腑功能衰退,容易患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可利用藥膳來防病。如吃玉米粉、黃豆粉糊、洋蔥炒黑木耳,防高血脂、冠心病"服南瓜、山藥粥,苦瓜炒黃鱔防治糖尿病【3】

(二)扶正祛邪,增強免疫功能

中醫認為,免疫功能屬正氣范圍,補腎、補氣、補血的藥膳,大都有扶正固本,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如山藥、黃茂、構祀子等調配的藥膳,能提高抗病能力,有益健康長壽。

(三)抗衰益壽,治漫性病

如黃茂粥治中老年人的慢性腎炎,對消除尿蛋白效果顯著。血管動脈硬化癥吃山植桃仁露、銀耳山植湯等有較好療效。【4】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食品和保健的觀念在不斷變化和更新。醫藥以祛病,飲食以強身,是保健的兩個方面。中醫藥膳含醫、食為一體,是根據我國源遠流長的中醫藥理論和中醫營養理論,用中藥和食物相配伍,加入適當調料經炮制、烹調加工而成。它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功,相得益彰,故藥膳食療獨擅養生防病之功【5】。中國藥膳養生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當今有關藥膳學的著作異彩紛呈,應用空前廣泛,以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藥膳餐館【6】。在人們的生活中,藥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藥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結合的重要方式。今天,它己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科學、藝術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遍世界各地。

總之,“與其求救治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7】”,“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8】”。傳統中醫追求的是:“藥食同源”,講究的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9】”。運用博大精深的中醫藥膳,“以食防病,以食治病”是健康的至理。

(四)藥膳分類的整理研究

中醫藥膳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將藥膳進行分門別類。如按食品原料屬性分為禽肉類、蔬菜類、米面類和果實類;按加工特點分為菜肴類、粥食類、糖果類、飲料類和其他類;按作用特點分為滋補強身類,抗衰老類、健美類、益智明目固齒類和根據病種不同的治療疾病類【10】。尤其是具有治療作用的藥膳是現代藥膳發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人們以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為指導,把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藥和食物,根據人們的飲食習慣與愛好,經過特殊的配制和加工,制成各種不同的藥膳。藥膳的傳統制作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為指導,將中藥與食物相配伍,經過加工,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保健和治療作用的一種特殊食品。縱觀古代醫籍文獻中的分類方法記載,結合現代藥膳加工、烹調技術引入藥膳后所產生的影響,按藥膳食品的治療作用,制作方法和應用及藥膳食品原料等方面進行如下分類:

1、按性狀分類

菜肴、米面食、粥食、糕點、湯羹、精汁、飲料、罐頭、糖果、蜜餞

2.按制作方法分類

藥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藥和食物"它必須寓藥于食,寓性于味,融中藥功效與食物美味于一體。因此,也就必須以精湛的烹調藝術為手段,借助燉、炯、垠、蒸、煮、熬、炒、鹵、燒等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按中醫理論和患者需要調配好藥膳的主料和輔料,制成具有一般美食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3.按藥膳作用分類

中醫藥膳對人們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有重要的作用,人們都希望通過藥膳,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在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健康尤為注重,對藥膳的需求愈加強烈。藥膳以保健強身、防病治病為目的。日常飲食是為了生存營養需要;服用一般藥物的目的則是為了治療疾病。而食用藥膳,除上述兩個目的兼而有之外,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使有病者得到治療,體弱者增進健康,健康者更加強壯。

結    論

中醫藥膳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它始終伴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而不斷地得以豐富和充實,逐步形成了具有系統理論和深厚實踐基礎的中醫藥膳學。

將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研究探討中醫藥膳的理論體系,并結合當今社會對中醫藥膳理論及其進展研究,綜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醫藥膳是以傳統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這種理論是建立在千百年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經過中華民族長期的實踐驗證,因而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每種病的病因不同,得病者的體質也不同。因而,應那個用藥膳時,要區別對待,因時、因地、因人應用藥膳,以期獲得更好的保健效果和臨床療效。

第二,開展中醫藥膳理論、療法的整理、研究和挖掘,尤其注重藥膳理論的實際應用,將顯得更加迫切性和必要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

提高,以及人類社會進入老齡化社會,還有醫療模式的轉變等,使得人們注重生活質量的健康觀念日益強烈,因此開展中醫藥膳理論、療法的整理、研究和挖掘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第三,面向21世紀中國藥膳事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以傳統的中醫理論為依據,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實現藥膳現代化與產業化的研究開發,開創新型藥膳,倡導中醫藥膳文化,充分體現中醫藥膳所突出的三大特點,即突出中醫理論的特點、突出中藥學的特點以及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發揮藥膳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功用,必將使中國藥膳事業造福于世界各地。

我們相信,中醫藥膳以其獨特的優勢,必將會有廣泛的發展趨勢和美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左華澤.國藥與藥膳應用淺談.時珍國醫國藥,2005;16(6):553.

【2】錢伯文,薛品賢,錢力蘭.養生指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3,3.

【3】徐麗君,陸付耳.藥膳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防治.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

13(3):192一194.

【4】劉曉航.中醫藥膳與康復醫學.現代康復,2001;5(l1):20一21.

【5】周一謀.論忽思慧及其5飲膳正要6.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3):26一27.

【6】陳永國.藥膳配伍.藥膳食療,2002;(9):2.

【7】姚昌緩,傅沛藩.中華醫藥養生保健諺語,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1一93.

【8】何清湖,潘遠根.中醫藥膳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0一31.

【9】周文泉等.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

【10】馬有度,包明儒.四季藥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1一24,26一36.

【11】聶衛.海參的藥理作用及一臨床研究進展.天津藥學,2002;14(1):12一14.

【12】施洪飛,項平,申毓軍等.干燒黃蔑魚對衰老小鼠SOD!GSH一Px!N0和NOS的影響.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5):299一301.

【13】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14】葛振華.扶正健脾湯對荷瘤小鼠影響的實驗研究.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991;創刊

【15】施奠幫.中醫食療營養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一3.

【16】馬有度,包明儒.四季藥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1一24,26一36.

【17】胡國慶,高忠梁,陸蘭珍.食療食養與常見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一12,61一64,125一127,149一153.

【18】劉曉航.中醫藥膳與康復醫學.現代康復,2001;5(l1):20一21.

【19】周一謀.論忽思慧及其5飲膳正要6.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3):26一27.

【20】陳永國.藥膳配伍.藥膳食療,2002;(9):2.

【21】姚昌緩,傅沛藩.中華醫藥養生保健諺語,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1一93.

【22】何清湖,潘遠根.中醫藥膳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0一31.

【23】馬有度,包明儒.四季藥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1一24.

   畢業論文(個案報告)

題    目    中醫藥膳學特點認識及應用范圍探討  

專    業             中醫學                  

學生姓名             侯春紅                 

學    號           1921300100                 


中醫藥善學特點認識及應用范圍探討

中醫學

學生 侯春紅    學號 1921300100

摘要總結課本中中醫藥膳理論知識,結合中醫藥膳理論探討了藥膳理論的定義、特點、分類以及在中醫藥理論中的意義,還有對中醫藥膳的特點的認識以及藥膳理論應用范圍的探討。

【關鍵詞】藥膳;中醫理論;文獻;整理;研


目錄

前言............................................................................................................................... 2

1資料與方法............................................................................................................. 2

1.1一般資料............................................................................................................. 2

1.2 方法................................................................................................................... 2

1.3分組方法............................................................................................................. 2

1.4 治療方法............................................................................................................ 2

1.5 療效標準............................................................................................................ 2

1.6 統計學方法........................................................................................................ 2

2.結果:應有統計表................................................................................................. 2

3.討論...................................................................................................................... 2

參考文獻...................................................................................................................... 3


中醫藥膳一直都是中華民族醫學寶庫中的瑰寶,是傳統醫學與飲食文化有線融合的結晶。其“寓醫于食”,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取食威,以達到營養滋補、保健強身和防病治病的目的,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藥,又有別于普通的飲食;既沒有中藥的苦澀難飲,又能通過日常飲食改善體質。

中醫藥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在傳統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將不同藥物與食物經行合理地組方配伍,采用傳統和現代科學技術加工制作,具有獨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既能果腹及滿足人們對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時又能發揮保持人體健康、調理生理機能、增強機體素質、預防疾病發生、助疾病治療及促進機體康復等作用,因此,中醫藥膳一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十分重視的膳食。

一、中醫藥膳的特點之認識

(一)注重整體,辨證施膳

在運用藥膳時,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體質、健康狀況、患病性質、季節時令、地理環境等多方面情況,判斷其基本證型;然后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給予適當的藥膳治療。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講究陰陽平衡,人體內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同樣生于大自然的各種動、植物中藥也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具有四氣、五味。與中藥的藥性一樣,食物也具有食性,用食物、藥物的功效來調節人體的氣血、陰陽的失衡,即是藥膳食療之根本所在。藥膳應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選用對癥的食療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只有在正確的辨證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用不同的藥膳,才能達到目的。如同為咳嗽,對于風寒咳嗽以食用蔥白粥為宜;對肺陰虛燥熱的干咳,則宜用百合杏仁粥;風熱咳嗽則應服貝母桑葉梨汁。

(二)防治兼宜,效果顯著

藥膳盡管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治疾病和健身養生的效果卻是比較顯著的。食用一般膳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饑餓、維持生存和獲得一種物質享受。服用一般中藥的目的則是為了治療疾病。食用藥膳,除上述兩個目的兼而有之外,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使有病者得以治療,體弱者得以增強體質,健康者得以更加強壯。藥膳是藥、食、養結合的好方式。它將中藥和膳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藥療和食養相結合,既可療疾,又可調理脾胃,增加抗病能力。目前在生活中應用范圍廣、數量多的當數保健養生藥膳,有500種動、植物可作為滋補食療藥膳食品,如人參、冬蟲夏草、枸杞子、山藥、白術、天麻、甘草、當歸、首烏、核桃、芝麻、大棗、甲魚、蓮子、雞、鴨、豬、羊等,這些都能起到滋身體、補氣血、調陰陽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這些滋補品,的確能增強機體生理功能,改善細胞的新陳代謝和營養,對神經內分泌的調節功能和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且為綠色食品,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如人參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可延長細胞的壽命,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增加機體的免疫力,可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肝臟的解毒作用,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調節興奮和抑制兩種過程的平衡,提高及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非特異性的防御能力。枸杞子具有降血糖、血脂、保肝及調節免疫的作用【1】。

(三)良藥可口,服食方便

藥膳多為藥、食兩用之品,并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藥材,由于注意了中藥性味的選擇,通過與食物的調配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藥膳。藥膳的烹調,主要以“燉、煮、偎、蒸”為主。這樣可使中藥和食物在較長時間受熱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有效成分,增強功效。藥膳烹調的特點是以藥物和食物的原汁原味為主,做到既具補益作用,又具菜肴鮮美的特點,從而達到確切的功效。由于中藥湯劑多有苦味,故民間有“良藥苦口”之說。藥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藥和食物。它必須寓藥于食,寓性于味,融中藥功效與食物美味于一體。因此,它也就必須以精湛的烹調藝術為手段,借助燉、炯、垠、蒸、煮、熬、炒、鹵、燒等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同時按患者身體的需要進行中藥的調補、選料。對所選用的中藥應根據藥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離提取法,以保證制成的食品既具有一般美食的色、香、味、形,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時達到治病、保健和強身的作用。

二、藥膳理論應用范圍的探討

藥膳療法是中醫藥學寶庫中的瑰寶,是中國膳食文化的一個特有分支,它融我國獨特的烹調技藝與中醫藥學理論為一體,把藥品和食品巧妙地結合起來,制成藥膳食之,可以療疾,可以健身,可以延年,效果顯著。藥膳療法可以清熱祛邪、益氣養陰、扶正固本、調整陰陽,長期堅持服用則可減輕或緩解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至延長其壽命。可以說藥膳療法是一種十分適宜的,能被廣泛接受而且有確切效果的一種治療手段和方法。

養生古稱“道生”、“養性”、“攝生”等【2】,其實談論的是人們健康問題,如何保護“精、氣、神”。而飲食養護在養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內經》中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理論和五味入五臟,飲食宜節制的觀點。

藥膳具有豐富飲食、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等多方面的作用,通過對中藥與藥膳方面的專著文獻的查閱,針對中醫藥膳方面的特點,結合當前中醫藥膳的臨床應用可能出現的情況,對藥膳的臨床應用提出建議,以期中醫藥膳能更好地發展,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更快地解除患者的痛苦。應用范圍主要有:

(一)預防疾病,攝生自養

中老年人臟腑功能衰退,容易患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可利用藥膳來防病。如吃玉米粉、黃豆粉糊、洋蔥炒黑木耳,防高血脂、冠心病"服南瓜、山藥粥,苦瓜炒黃鱔防治糖尿病【3】

(二)扶正祛邪,增強免疫功能

中醫認為,免疫功能屬正氣范圍,補腎、補氣、補血的藥膳,大都有扶正固本,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如山藥、黃茂、構祀子等調配的藥膳,能提高抗病能力,有益健康長壽。

(三)抗衰益壽,治漫性病

如黃茂粥治中老年人的慢性腎炎,對消除尿蛋白效果顯著。血管動脈硬化癥吃山植桃仁露、銀耳山植湯等有較好療效。【4】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食品和保健的觀念在不斷變化和更新。醫藥以祛病,飲食以強身,是保健的兩個方面。中醫藥膳含醫、食為一體,是根據我國源遠流長的中醫藥理論和中醫營養理論,用中藥和食物相配伍,加入適當調料經炮制、烹調加工而成。它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藥力,藥助食功,相得益彰,故藥膳食療獨擅養生防病之功【5】。中國藥膳養生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宮廷到民間,廣為傳播。當今有關藥膳學的著作異彩紛呈,應用空前廣泛,以至出現了一些專門的藥膳餐館【6】。在人們的生活中,藥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并在國外也享有盛譽,備受青睞。藥膳是中國傳統飲食和傳統醫學結合的重要方式。今天,它己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科學、藝術和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遍世界各地。

總之,“與其求救治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7】”,“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8】”。傳統中醫追求的是:“藥食同源”,講究的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9】”。運用博大精深的中醫藥膳,“以食防病,以食治病”是健康的至理。

(四)藥膳分類的整理研究

中醫藥膳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可將藥膳進行分門別類。如按食品原料屬性分為禽肉類、蔬菜類、米面類和果實類;按加工特點分為菜肴類、粥食類、糖果類、飲料類和其他類;按作用特點分為滋補強身類,抗衰老類、健美類、益智明目固齒類和根據病種不同的治療疾病類【10】。尤其是具有治療作用的藥膳是現代藥膳發展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人們以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為指導,把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藥和食物,根據人們的飲食習慣與愛好,經過特殊的配制和加工,制成各種不同的藥膳。藥膳的傳統制作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為指導,將中藥與食物相配伍,經過加工,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保健和治療作用的一種特殊食品。縱觀古代醫籍文獻中的分類方法記載,結合現代藥膳加工、烹調技術引入藥膳后所產生的影響,按藥膳食品的治療作用,制作方法和應用及藥膳食品原料等方面進行如下分類:

1、按性狀分類

菜肴、米面食、粥食、糕點、湯羹、精汁、飲料、罐頭、糖果、蜜餞

2.按制作方法分類

藥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藥和食物"它必須寓藥于食,寓性于味,融中藥功效與食物美味于一體。因此,也就必須以精湛的烹調藝術為手段,借助燉、炯、垠、蒸、煮、熬、炒、鹵、燒等中國傳統的烹調方法,按中醫理論和患者需要調配好藥膳的主料和輔料,制成具有一般美食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3.按藥膳作用分類

中醫藥膳對人們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有重要的作用,人們都希望通過藥膳,有病治病,無病健身。在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健康尤為注重,對藥膳的需求愈加強烈。藥膳以保健強身、防病治病為目的。日常飲食是為了生存營養需要;服用一般藥物的目的則是為了治療疾病。而食用藥膳,除上述兩個目的兼而有之外,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使有病者得到治療,體弱者增進健康,健康者更加強壯。

結   

中醫藥膳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來,它始終伴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而不斷地得以豐富和充實,逐步形成了具有系統理論和深厚實踐基礎的中醫藥膳學。

將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研究探討中醫藥膳的理論體系,并結合當今社會對中醫藥膳理論及其進展研究,綜合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醫藥膳是以傳統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這種理論是建立在千百年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經過中華民族長期的實踐驗證,因而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每種病的病因不同,得病者的體質也不同。因而,應那個用藥膳時,要區別對待,因時、因地、因人應用藥膳,以期獲得更好的保健效果和臨床療效。

第二,開展中醫藥膳理論、療法的整理、研究和挖掘,尤其注重藥膳理論的實際應用,將顯得更加迫切性和必要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

提高,以及人類社會進入老齡化社會,還有醫療模式的轉變等,使得人們注重生活質量的健康觀念日益強烈,因此開展中醫藥膳理論、療法的整理、研究和挖掘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第三,面向21世紀中國藥膳事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以傳統的中醫理論為依據,應用現代高新技術,實現藥膳現代化與產業化的研究開發,開創新型藥膳,倡導中醫藥膳文化,充分體現中醫藥膳所突出的三大特點,即突出中醫理論的特點、突出中藥學的特點以及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發揮藥膳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功用,必將使中國藥膳事業造福于世界各地。

我們相信,中醫藥膳以其獨特的優勢,必將會有廣泛的發展趨勢和美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左華澤.國藥與藥膳應用淺談.時珍國醫國藥,2005;16(6):553.

【2】錢伯文,薛品賢,錢力蘭.養生指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3,3.

【3】徐麗君,陸付耳.藥膳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防治.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

13(3):192一194.

【4】劉曉航.中醫藥膳與康復醫學.現代康復,2001;5(l1):20一21.

【5】周一謀.論忽思慧及其5飲膳正要6.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3):26一27.

【6】陳永國.藥膳配伍.藥膳食療,2002;(9):2.

【7】姚昌緩,傅沛藩.中華醫藥養生保健諺語,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1一93.

【8】何清湖,潘遠根.中醫藥膳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0一31.

【9】周文泉等.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

【10】馬有度,包明儒.四季藥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1一24,26一36.

【11】聶衛.海參的藥理作用及一臨床研究進展.天津藥學,2002;14(1):12一14.

【12】施洪飛,項平,申毓軍等.干燒黃蔑魚對衰老小鼠SOD!GSH一Px!N0和NOS的影響.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5):299一301.

【13】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14】葛振華.扶正健脾湯對荷瘤小鼠影響的實驗研究.福建中醫學院學報,1991;創刊

【15】施奠幫.中醫食療營養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2一3.

【16】馬有度,包明儒.四季藥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1一24,26一36.

【17】胡國慶,高忠梁,陸蘭珍.食療食養與常見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一12,61一64,125一127,149一153.

【18】劉曉航.中醫藥膳與康復醫學.現代康復,2001;5(l1):20一21.

【19】周一謀.論忽思慧及其5飲膳正要6.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3):26一27.

【20】陳永國.藥膳配伍.藥膳食療,2002;(9):2.

【21】姚昌緩,傅沛藩.中華醫藥養生保健諺語,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91一93.

【22】何清湖,潘遠根.中醫藥膳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20一31.

【23】馬有度,包明儒.四季藥膳,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1一2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科普 | 藥膳未必“善”
國內藥食同源的產生與應用
《中醫食療食養學》課程介紹
中華養生藥膳 教你在家輕松養生
【奇妙的中醫】食養、食療、藥膳,到底有何區別?
“食藥同源”迎來新風口?萬億市場致富時代,藥膳成產業機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附县| 万宁市| 滨海县| 溧阳市| 格尔木市| 上虞市| 姚安县| 台北县| 白朗县| 花垣县| 东山县| 乌恰县| 南澳县| 长治市| 从化市| 调兵山市| 蒙山县| 木兰县| 三河市| 万州区| 璧山县| 新化县| 安丘市| 玛沁县| 腾冲县| 莱芜市| 乐亭县| 都匀市| 新巴尔虎左旗| 建始县| 南宫市| 都昌县| 上林县| 环江| 平阴县| 定边县| 隆林| 托克托县| 文成县| 建水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