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和人民
公元前兩千年,亞洲中部溫帶草原的游牧畜牧人群受氣候變化、人口壓力等影響大規模遷徙,即雅利安人大遷徙,美索不達米亞城市文明受到影響。
阿契美尼德王朝
隨著波斯的崛起,不可避免的與米底王國產生沖突,居魯士大帝東打米底、西打呂底亞,包括一些希臘城邦也被阿契美尼德王國侵吞,后來才會發生希臘人與波斯人的爭斗。(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記載,居魯士的母親就是米底王國的公主。波斯關于居魯士的記載非常少,基本就是石柱上的楔形文字。)公元前540年,居魯士進軍巴比倫,擊敗巴比倫人后釋放“巴比倫之囚”,《圣經》中把他描繪成正義的化身,甚至認可其征服活動。古希臘色諾芬在《居魯士的教育》中盛贊居魯士作為統治者的品格,為后來《君主論》發展這種政治思想提供了素材。不過但丁可是把居魯士放在煉獄中呢。中世紀的作家寫了很多關于居魯士的作品,更關注其滅亡,是為了解釋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
(居魯士圓柱上記載了居魯士征服巴比倫)
短短25年,從地中海到中亞河中之地(錫爾河和阿姆河之間),從里海到波斯灣,居魯士建立起一個大帝國,這個帝國采用行省制、修建御道、統一貨幣度量衡等方式統治。波斯人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共同市場,生活在黎凡特地區的腓尼基人,雖然被希臘人排擠出海上貿易體系,卻擁有了整個波斯帝國市場。
波斯本土的帕薩爾加德是首都(帕薩爾加德的意思就是“波斯人的大本營”),曾經埃蘭王國的首都蘇薩也是帝國向西擴張的前哨站(兩城位置仍看上圖)。
居魯士大帝的繼任者岡比西斯二世時期征服了埃及,將帝國版圖擴展到利比亞。
(米底王國的貢使引導隊伍,這些貢品是象征性的土特產,真正的貢品是黃金及貴金屬)
亞歷山大大帝及希臘化
(大流士三世成了唯一有畫像的波斯帝王)
亞歷山大去世后,塞琉古統治古波斯中心地區,在巴比倫北部建立了都城塞琉西亞。一個多世紀后的公元前150年,另一只游牧民族帕提亞人隨著遷徙逐步取代塞琉古人。公元前53年,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卡萊,帕提亞人與主導地中海并東擴的羅馬人相遇,羅馬大敗,軍旗被奪。公元2世紀,羅馬人再次向東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將其劃入龐大帝國版圖,很快便與新的波斯帝國相遇。
薩珊王朝
帕提亞帝國定都泰西封,統治一直延續到3世紀中葉。在帕提亞與羅馬爭斗中,來自阿契美尼德帝國核心地帶的帕爾斯一股反抗帕提亞人的勢力逐漸壯大,首領就是后來薩珊王朝的開創者阿爾達希爾。波斯薩珊王朝統治長達四個世紀。阿爾達希爾將首都也遷到了泰西封,羅馬帝國統治中心移向東方,薩珊王朝與羅馬帝國幾個世紀的爭斗,也在搞天子守國門。
(魯斯塔姆石刻 阿爾達希爾登基儀式)
沙普爾一世,薩珊波斯疆域擴展到了印度河,并在與羅馬的戰斗中俘虜了羅馬皇帝瓦勒良。
(魯斯塔姆石刻 瓦勒良被俘虜)
阿爾達希爾又恢復了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而沙普爾一世可能是由于擔心祭司勢力過強,推行新宗教摩尼教。
薩珊帝國的鼎盛時期疆土遠遠大于阿契美尼德王朝。隨著阿拉伯半島上一個名叫穆罕穆德的商人開始傳教,伊斯蘭狂飆突進,公元637年,薩珊首都泰西封被攻占,公元651年,薩珊帝國末代君主被刺身亡,薩珊王朝落下帷幕。
波斯與阿拉伯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大量本土波斯人很快就接受了伊斯蘭教,并打上了屬于自己的烙印。
阿拉伯的統治從正統哈里發時期、倭馬亞王朝到阿拔斯王朝,阿巴斯將首都從大馬士革遷到巴格達,巴格達位于舊波斯帝國境內,離巴比倫很近,進一步加強了波斯對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
呼羅珊總督建立了一個統治大伊朗東部、半獨立的波斯王朝——塔希爾王朝(公元820-872年),首都在梅爾夫,后來遷至內沙布爾。后來該地區還誕生了薩曼王朝(定都布哈拉),他們將自己與薩珊波斯甚至阿契美尼德王朝聯系到一起。
在西部,扎格羅斯山與里海南岸的波斯人一直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9世紀,齊亞爾王朝在這一代興起。
公元10世紀,波斯人發起了舒比亞運動,算是早期民族主義運動。
波斯與突厥
1055年,中亞塞爾柱突厥人征服巴格達,哈里發被迫授予其“蘇丹”稱號,“蘇丹”就是主權的意思。但波斯人始終視他們為外來者,波斯人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與突厥人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互相沖突。什葉派信仰與對征服者的仇恨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原始民族主義的早期形態——伊斯瑪儀派。
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控制中東地區的是伊爾汗國。蒙古入侵的黑暗時期也是波斯詩歌的黃金時期。
很多人曾想要復興蒙古帝國,撒馬爾罕一個突厥部落的軍事首領帖木兒身上就體現了這種渴望。波斯文化對中亞產生了強烈影響,帖木兒講波斯語。1393年,帖木兒占領巴格達,將他所仰慕的波斯文明歷史中心收入囊中。帖木兒帝國的遺產集中在河中地區,這里成為中亞傳播波斯文明的中心。
15世紀末,伊斯瑪儀派建立起薩法維王朝。薩法維人是波斯西北部庫爾德人土地上一支講突厥語的民族,這群人是什葉派。
薩法維王朝最重要的國王是1587-1628年在位的阿巴斯大帝,他遷都至波斯中部的伊斯法罕,令其成為一座宏偉都城。
印度的波斯遺產
15世紀,隨著烏茲別克人占領撒馬爾罕,帖木兒人向南撤退。一位叫巴布爾的王子從開伯爾山口入侵印度,滅亡德里蘇丹國,建立了統治印度三個世紀的莫臥兒王朝。Mughal莫臥兒一詞即是波斯語的“蒙古”之意,波斯語作為莫臥兒帝國的官方語言一直持續到19世紀。
(印度德里 莫臥兒王朝第三代君主胡馬雍陵墓,風格接近波斯文化影響的河中地區)
莫臥兒帝國君主陵墓周圍修建花園的莫臥兒風格,其實正來自波斯花園。
1739年,波斯人納爾迪沙取道阿富汗進入印度,帶著大量戰利品回到波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后來英女王王冠上的光之山鉆石。莫臥兒帝國至此名存實亡。
末代王朝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