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這首詩是王安石的早期作品,詩中強烈反映了黃河以北人民的痛苦生活,字字句句飽含對人民的同情。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五年八月里說他有“二喜”:第一是連年豐收,“長安斗粟值三四錢”;第二是“北虜久服,邊鄙無虞”。這首詩的末兩句,頗能表明王安石對貞觀和開元時代的向往。
可是熙寧元年,宋神宗趙頊第一次召他“越次人對”,問他說:“唐太宗何如?”他怎么回答的呢?他說:“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王夫之《宋論》卷六說他“入對”的話是“大言”唬人(皇帝),錢鐘書先生認為,這些詩也許可以作為這個說法的證據。
熙寧二年,神宗排除朝中大臣的反對,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籌備變法事宜。一場關乎國運興衰的重大改革運動正式開始了。王安石的政治抱負終于可以施行了,下面這首詩頗能代表他的心情,是啊,有了皇帝的支持,如今“新桃換舊符”,為了富國強兵,終于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大干一場了!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法轟轟烈烈地推行了五年之后,熙寧七年四月,一個叫鄭俠的小官,繪了一幅《流民圖》,密呈皇帝,還附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說他負責看守安上門,每天在城門上看到為變法所苦的貧民“扶攜塞道,質妻鬻子,斬桑拆屋”,于是將這些圖景繪下來請皇帝圣覽,懇請神宗罷廢害民之法,“延萬姓垂死之命”。
《續資治通鑒》記載,神宗接下了這份鄭俠冒死密呈上來的《流民圖》,放在衣袖內,反復觀看,面色凝重。四月初六,神宗在度過一個不眠之夜后,下詔暫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項新法。
應當說,王安石的變法政策無一不是從良好愿望出發的,比如“青苗法”,他在鄞縣做知縣時試驗過,“貸谷于民,立息以償”,效果不錯。然而當他將此法推向全國,同比例放大,卻南轅而北轍了。不識字的鄉農們去申請青苗法的貸款,要經過以下程序:為了填寫申請書,就要花錢請書吏;再拿到衙門去申請,碰到貪官污吏,中間不知要花多少打點費,而且貸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寫。據史書記載,雖然變法規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經過中間貪官污吏的層層盤剝,最后貸款農民要返還的實際利息,竟達比高利貸還要高許多。于是逼得農民寧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貸,也不敢向政府貸款。“利民之政”變成了“擾民之舉”。
更糟糕的是,王安石過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過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須貸出多少錢,給下面下指標。這樣一來,地方官員就硬性攤派中農、富農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問題,根本用不著貸款,地方官員就是硬逼著他們貸款,因為要完成指標。這樣一來,到了還錢的時候不要說一般農民吃不消,就是中農、富農也吃不消。新法成了官員的謀利手段。再有像“市易法”,本來是規定收購滯銷貨,后來就變成了專門收購緊俏物,這時的衙門,已經成了一個賺錢的機構,官府幾乎瘋狂地與民間爭利。
可是,王安石這個“拗相公”卻對新法非常執著,對于朝會上司馬光、蘇軾等人對新法的詰難,王安石的回答歸納起來就是三句話: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平心而論,王安石的“三不”原則確實體現了改革家大無畏的斗爭精神,但反過來看,改革家非理性的激情也暴露無遺。對于弱勢群體的血和淚,王安石抱定“當世人不知我,后世人當謝我”的思想,他在《登飛來峰》這首詩中直抒胸臆,自負地表示只有自己登的最高看的最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主持的變法導致了大宋政界最大的一場政治角力,原來的中書和臺諫班子,多數是變法的反對派,所以,王安石主持政局之后,對這些部門進行了大清洗,熙寧元年至四年就罷免了近二十位臺諫,換上了自己的同黨,基本封殺了反對的聲音。于是,“臺諫之臣,默默其位而不敢言事,至有規避百為,不敢居是職者”,執政大臣“專用其親愛之人”為臺諫官,“必得佞諛之尤者,然后為之”。在這種功利目的前提下提拔的臺諫,多是見風使舵之輩,其中更有一些扛著擁護新法的招牌,行滅政敵、搜民財之事。政治上缺乏雅量的王安石將名臣士子如歐陽修、蘇軾、司馬光等這些“保守派”一一逐走,于是“君子都走了,小人就來了”,變法本來就有問題,小人們再在其中上下折騰,結果可想而知。
南宋章如愚在《山堂考索續集》中譴責說:“安石作俑,始于鉗天下之口。” 為了防止百姓不滿而訕謗新法,熙寧五年春正月,朝廷下令在首都設置邏卒兵丁,對百姓實行“監謗”,不許亂講新法如何。就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來看,此舉也書寫了以專制鉗制言論自由的丑陋一頁。
朱熹說:“介甫之心固欲救人,然其術足以殺人。”形象之極。權力改變了人,一個政客式的王安石“浮出水面”——深深信任王安石的神宗曾也感覺民生艱難,心中不安,史載,“帝曰:聞民間殊苦新法……安石日:祈寒暑雨,民猶怨咨,此無庸恤。”王安石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這些刁民,冬天下雪夏天下雨他們都要抱怨,根本不用管他們。” 在這里,人們幾乎看不到那個在詩文詞章中體恤民疾、賑濟困乏的王安石的影子了。
而王安石變法最大的后果,是造成了趙宋王朝政治、經濟的全方位內耗和衰敗,他離世四十一年后,靖康之變爆發,北宋亡國。(參考了百家的《王安石變法為何演變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