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提到納粹于“萬湖會議”達成了反人類的“無猶”計劃決議。之后艾希曼選派幾名“冷酷到底”的納粹官員分付歐洲各國監督“無猶”計劃執行,其主要流程是先將各國的猶太人遣送到納粹控制的集中營(主要是奧斯維辛),再執行滅絕任務。
阿倫特將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和意大利五個國家放在一塊對比,他們在遣送猶太人方面的態度和立場各有不同,其中丹麥的做法最令人觸動。
當時的丹麥早已遭到德國入侵,只是尚保留著自己的小朝廷。按照局勢,本該積極配合完成征服國分派的任務,可在遣送猶太人方面,這個“彈丸小國”卻表現的比“彈丸”還剛硬。
當時丹麥總共有7800多名猶太人,其中1400多名由德國逃難而來,其他的主要為本國公民。那1400多名逃難猶太人已被德國去除國籍,在丹麥也不能入籍,連工作許可證都不給辦。照他們的處境來看,納粹過來要人時,丹麥政府為減輕壓力應會欣然同意。但出人意料的是,丹麥政府拒絕遣送這批無國籍的猶太人,原因恰恰因為他們的“無國籍”。更令人驚訝的是,早期出使丹麥的納粹高官維爾納·貝斯特博士竟也對上級指令“陽奉陰違”。最讓人驚訝的,是負責遣送的納粹軍官們竟無任何強力打壓舉措。
當德國人把佩戴黃色大衛星(區分猶太人的標識)慎之又慎地告知丹麥人時,他們得到的回答是:“第一個佩戴的將是丹麥國王”。
1943年8月,德國在進攻蘇聯時的失利以及在非洲遭遇的挫折讓部分丹麥工人生起反抗意志,并付諸行動,丹麥形勢開始動蕩。納粹想利用這次動亂施行“遣送”大計。
他們決定于10月1日晚上采取行動,由貝斯特帶隊挨家挨戶搜捕猶太人。但因為貝斯特已提前泄露消息,丹麥政府和猶太人組織都已做好應對,最終他們只抓到了477個猶太人。其他7000多人要么被丹麥漁船暗送至瑞典,要么藏身于丹麥人家里。
這477個猶太人,非老既貧,要么沒有得到消息,要么不明白其中含義,他們被遣送到特萊西恩施塔特,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比其他猶太人更好的待遇,因為,丹麥政府及個人為了他們不斷地“找茬挑事”。最終他們當中,只有48人死亡,有些可能是老病而終,自然死亡。
留在丹麥的無國籍猶太人,后來均獲得了工作許可。直到戰爭結束,他們都得到了有力保護。去丹麥避難的猶太人數量極少,他們大概認為聽命于納粹的彈丸小國不可能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可就是這個出產《安徒生童話》的小王國,真的創造了現實不可想象的神話。
阿倫特對此感慨道:“無論如何,恰恰是在丹麥,德國人發現外交部的顧慮的確有道理。丹麥猶太人的故事可以自成一篇,丹麥人民及其政府的表現在整個歐洲國家里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這些國家被占與否、是否為軸心國的伙伴國、是否中立或是否真的獨立。這個故事完全可以成為政治學專業學生的必讀,讓他們了解到,在擁有絕對暴力優勢的對手面前,非暴力行動和抵抗當中凝聚著多么巨大的潛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