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歷史學術圈內外沸沸揚揚,好不熱鬧。
歷史話題在中國幾千年都從未停息過,正史野史各種史,就像飄浮在人間的空氣一樣,每時每刻都有人吸收和釋放。
把歷史比作空氣,好像顯得歷史多重要,其實大家真正感興趣的是歷史中的八卦,八卦才是大眾日常生活中如空氣般的需要。
就拿這次“辛德勇大戰《文史哲》(其實不該用書名號,因為本質上是人為)”事件來說,很多人把這場“學術論劍”當作“江湖紛爭”來看待,抱著吃瓜的心態來圍觀,有些不怕事兒大的人還會偷偷踩上幾腳,以求讓渾水變得更濁。
早已對吃瓜失去興趣的我,并不反感“學術論劍”,事實上,我特別樂意看“高手過招”,這樣就有機會從旁學得幾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圈亦然。江湖拉幫結派,學術圈也是幫派林立。
要想在圈內吸引眼球、出人頭地,按照江湖做法,就是找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下戰書,打贏了,就可以自立門戶,成為帶頭大哥。
辛德勇教授撰寫《制造漢武帝》,主要目的是挑戰田余慶先生的《論輪臺詔》,雖然他本人一再否認其野心。
辛老師在書中花大量的篇幅,借用前人五花八門的招式,不斷地對司馬光發動攻擊,就是為了讓大家相信,《通鑒》乃是司馬光個人的主觀意志產物。
他重點拿漢武帝舉例,考證出漢武帝晚年悔過之記載主要出自《漢武故事》,這本書被諸多史家戲稱為“稗乘脞說”。
既然漢武帝晚年罪己出自“稗乘脞說”,而司馬光卻將其作為正史收入《通鑒》,《通鑒》便就算不得一部嚴肅的“史料”,如此,田先生的《論輪臺詔》史料來源就站不住腳了,田先生的學術水準就要重新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