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中醫學稱奶癬。多見于肥胖嬰兒,通常在出生后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好發于顏面及皮膚皺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輕至痊愈。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甚至成人期。病因比較復雜,有先天的體質因素,也有后天營養失調。營養過多、消化不良、衣著不當、外部刺激等都是本病的好發因素。患者常是先天性過敏體質,約有3/4的患者父母雙方或單方有過敏性疾病病史。讓家長抓狂,看中醫如何治療?現分享我一醫案:
劉某某,女,2歲1個月,2022年1月12日初診。患兒2月前無明顯誘因遍身紅疹,眼瞼部最重,伴點狀糜爛,伴瘙癢,刻診:面部可見紅色皮疹,部分融合成片,撫之礙手,壓之褪色。無咳嗽,無流涕,無咽痛,輕度腹瀉,夜間睡臥不安。舌淡紅苔白,指紋不顯。
證屬:脾虛濕困,風邪久羈。
治則:健脾祛濕,祛風止癢。
擬方:參苓白術散加味。
處方: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炒薏米仁,蓮子去心,扁豆,砂仁去皮,桔梗,白鮮皮,蟬蛻,甘草。
1月19日復診。幼兒頭面部濕疹大減,額頭糜爛處已愈,胸背部丘疹已消失,稍有腹脹。效不更方,原方加陳皮,雞內金,再服七劑。
1月26日三診,幼兒惟雙小腿零散丘疹存在,夜間睡眠質量明顯好轉,大便一日兩行,腹瀉、腹脹已愈。囑其母購參苓白術散成藥善后。一月后,微信隨訪,幼兒濕疹已愈,體格健壯。
體會:嬰兒濕疹,俗稱“奶癬”,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疾病。好發于兩頰、前額、頸項、胸腋,甚則波及全身。皮疹為多形性,有斑疹、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分布對稱。患部瘙癢劇烈,愈后容易復發成慢性。多見于生后2個月左右的嬰幼兒,絕大多數患兒在約1~2歲斷奶后能自愈,但部分患兒可延至幼兒或兒童期。一般冬季較重,夏季較輕。古人認為其發病與胎毒有關,《外科正宗》中有云:“奶癬,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爆,遺熱與兒,生后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搔癢不絕”。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胎毒內蘊,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內外相搏,發于皮膚,治療多以祛風除濕為主。本案患兒皮疹反復發作2個月,久治未愈,瘙癢頑固,結合患兒舌象指紋,考慮患兒脾虛濕困,日久風邪久羈,久病入絡,故方選參苓白術散加味。健脾祛濕,祛風搜絡,方證合一,果獲良效。
溫馨提醒:國醫國術,巧撥千斤。具體應用的時候,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來化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一人一方,才是中醫治病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