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是男性,56歲,高血壓已經2年的時間了,吃了一些“天麻片,六味地黃丸”,這樣的中成藥,效果不好。
血壓一直在160/100左右,可以說苦不堪言。
不過,該男子的癥狀跟其他人大不相同,別人都是“臉紅脖子粗,脾氣暴躁”,而該男子精神萎靡,大便稀溏,夜尿多,怕冷。
特別是到了傍晚,怕冷、四肢涼、腦袋眩暈的情況就會加重。
舌質淡,舌苔薄而滑,脈沉細。
醫家揣摩良久,見方:
細辛、制附子、麻黃、山茱萸、白術。水煎服,每日一劑。
患者服用7劑后,四肢有變暖的跡象,畏寒怕冷減輕,也有了精神,食欲也開始增加,測量血壓150/90。
此時原方不動,加上“茯苓,桂枝,甘草,白術”,也就是“苓桂術甘湯”加以鞏固,繼續投用。
最后,血壓癥狀,眩暈,怕冷畏寒的現象完全消失,半年后復診,也未曾復發。
該男子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們從舌脈以及癥狀來看,該男子屬于“陽虛”,陽氣虧虛,脈道不充,所以脈沉細。
陽氣不足,不能養舌,所以舌苔淡;陽氣不足,不能驅趕水濕,所以舌苔滑,便溏,夜尿多。
并且,該男子里面陽虛,外面還被寒氣包圍著。
總的來說“里寒外寒”,里外全都被寒氣包圍,而血遇“寒”則凝,此時血液的流動就會受到阻礙,就能“加把勁兒”沖出去,血壓也就會高。
那就要“內外化寒”,寒邪沒了,血液的流動也就通暢了,血壓自然而然就下降了。
下面來看一下方子:
細辛、制附子、麻黃、山茱萸、白術。
很顯然,該方子是張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加方,該方子中麻黃可以散外寒,附子溫真陽。
細辛解表散寒,山萸肉滋補腎精,白術健脾燥濕。
就這樣,患者體內外的寒氣都被化解掉了,血壓自然也就正常了。
又因,患者本身陽虛,津液在體內“失布”,因此身體內肯定有濕邪,問題解決后,還可以用“苓桂術甘湯”溫化水濕。
從這個醫案中就可以看出來,有些高血壓,也有可能會因為患者“寒氣”太重所致。
當然,寒氣引起的血壓飆升,在高血壓患者里面,不是很多,大多是還是偏肝陽上亢,肝火旺,肝腎陰虛等癥候。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病因各不相同,這就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用藥。
總而言之,血壓高的患者一定要在專業中醫師的辨證下進行,切不可自行用藥,這就是為何不寫劑量的原因。
因為中藥的藥性,如果把握不好,就會適得其反。
好了,我是@心血管專家羅繼紅,您身邊的心腦血管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