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長屈肌】
位于【脛骨后肌內側】,
為【羽狀肌】。
起點:
起于【脛骨后面中部】,
【肌腱】經【內踝后方】轉至【足底】,
分為 4條【肌腱】。
止點:
止于【第 2-5趾】的【遠節趾骨底】。
近固定收縮時,
使【足】在【踝關節】處【屈】【內翻】,
還能【屈】【第 2-5趾】。
遠固定收縮時,
使【小腿】在【踝關節】處【屈】,
保持足尖站立。
也是【維持足弓】的重要肌肉。
踝管位于內踝部,由屈肌支持帶、內踩及跟骨結節構成,其內容物主要有跨長屈肌、趾長屈肌、脛后動脈、脛后靜脈及脛神經。各種原因引起的踝管容積變小或踝管內容物增多都可產生對脛神經的壓迫而出現臨床癥狀,常見原因有:軟組織感染、足外翻、扁平足及踝關節炎癥。趾長屈肌Flexor Digitorum,位于小腿脛側,起自脛骨上部后面,比目魚肌線下方。至小腿下部踝關節上后方形成長腱,長腱先行于脛骨后肌腱內側,至踝關節后方轉置脛骨后肌腱后側并與其共同包裹于一個纖維鞘內,行向足底。肌腱于楔骨遠端發出4條肌腱,行向2-5腳趾,并止于2-5趾遠節趾骨底。神經支配:脛神經。血供:脛后動脈,脛后靜脈。
趾長屈肌為單羽肌,肌內腱板起于肌上1/3。脛神經分支由肌后方外側邊緣分為2~3支進入肌,人肌點位于腓骨頭平面以下11.9~14.4 cm。人肌后分為3~4支,1~2支回返支配肌的上部,其余分支下行,支配肌的下部。
趾長屈肌肌上部為扁肌,下部為三棱柱形,矢狀面上呈單羽肌,肌內腱板起于肌上1/3,淺面中間。脛神經分支由肌后方外側邊緣分為2~3支進入肌。肌內神經分布分2種:(1)神經分3~4支由肌后方中上1/3處人肌,上一支向上回返,支配肌上部,中間1~2支和下方1支下行,分別支配肌的中部和下部,各部分之間有少量吻合支;神經由肌近起始部人肌,分兩支平行下行分別支配肌的前后兩部。
趾長屈肌觸發點位于脛骨內側髁下的脛骨上段后面,其牽涉痛集中在足底的第二、第三跖骨位置,從觸發點呈條形彌散經過內踝后半直到足底。小腿和足部的過分運動會出現趾長屈肌激痛點,如光腳在沙灘或者山路上行走。走路和跑步過多的時候,小腿后側的五塊肌肉都會產生激痛點。表現為足底麻木、疼痛,足弓低平或消失,足跖側痛、溫覺及觸覺減退,內踝區腫塊,局部Tind征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