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總綱
經絡本無難,一體十二分,巧用二分法,陰陽再三分,識得大梗概,經絡己全形,過關節(jié),明起點,配官竅,連臟腑,如鏈之穿珠,豈不易哉!
大腸經歌訣
食指腋窩大腸經,手臂外側屬陽經
消化神經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脹痛,
便秘口干肩頸痛,體熱痔瘡加頭痛
大腸經共二十穴,原穴為合谷穴,絡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是人體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癥實癥,也治發(fā)熱病,與肺經相表里。
穴位: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歷溫溜濟,下廉上廉三里長。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迎香列。
五腧穴(必記)
井穴商陽(退熱,醒神開竅)
滎穴二間(清泄熱證,)
輸穴三間(輸穴主體重節(jié)痛)
經穴陽溪
合穴曲池(疏風清熱)
大腸經原穴合谷,絡穴偏歷
大腸經俞穴(大腸俞),募穴(天樞),郄穴(溫溜)
原穴在臨床上主要用于臟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體應用是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臟腑原穴相配,原絡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
絡穴是絡脈在本經分出部位的腧穴,善治表里病。
郄穴常用于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陰經郄穴多用于治療血分病癥,陽經多用于治療氣分病癥!
俞穴位于背腰部為背俞穴,募穴位于胸腹部
循行: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譯文:
①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
②進入手陽明大腸經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③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
④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
⑤下入缺盆(鎖骨上窩),
⑥散絡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
上行的一支:⑦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陽明胃經)
穴位解讀
一、商陽穴 井穴,屬金,別名:絕陽,而明。
【穴義】大腸經經氣由體內外出體表。--這個穴位的意思記下來就比較不會忘記了,這個穴位我們練八段錦的時候也經常提到,但是有時候會忘記名字。
商,漏刻也,古之計時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觀形態(tài)如漏刻滴孔。陽,陽氣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氣由本穴外出體表。人體經脈由氣血物質的運行構成內外無端的循環(huán),它分為體表部分和體內部分,體表部分運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層,也即是地之上部,體內部分運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內部。商陽它即是大腸經體內經脈氣血向體表經脈運行的出口。
【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手食指末節(jié)橈側,距指甲角0.1寸。
【氣血特點】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性涼。
【運行規(guī)律】陽氣由大腸經的體內經脈外出體表經脈并循經傳于二間穴。
【定位】食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主治】①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患。②熱病,昏迷。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左取右,右取左。
【臨床運用】
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咽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腸炎、中風昏迷等。配少商、中沖等主治中風、中暑;配合谷、少商主治咽喉腫痛。
二間穴:
【穴義】二,概數(shù),在此表示較小之意。間,間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質所處為空隙之處。本穴物質為商陽穴傳來的溫熱水氣,在本穴所處為不太高的天部層次,二間之名即是對本穴氣血物質所在的空間層次范圍的說明,故名。
【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jié)(第二掌指關節(jié))前,橈側凹陷處。
【穴位用處】大腸經經氣在此分清降濁。解表,清熱,利咽。
【主治】①牙痛,咽喉腫痛。②目赤痛,食指關節(jié)腫痛。
【操作】直刺0.2-0.3寸。麥粒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xiàn)代常用于身熱頭痛、咽喉腫痛、齒痛腮腫、目痛鼻衄、口眼歪斜;手指腫痛、麻木、屈伸不利;咽炎,喉炎,扁桃體炎,牙痛,鼻出血,麥粒腫,肩周炎等。
三間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jié)(第二掌指關節(jié))后,橈側凹陷處
【針刺方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主治】:①目痛,齒痛,咽喉腫痛。②身熱,手背及手指紅腫疼痛。
合谷穴:
合,匯也,聚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于此并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本穴物質為三間穴天部層次橫向傳來的水濕云氣,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處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肌肉間間隙較大,因而三間穴傳來的氣血在本穴處匯聚,匯聚之氣形成強大的水濕云氣場,故名合谷。
合谷也是大腸經原穴。意思是該穴物質由三間穴的水濕云氣而匯聚,性溫、量大、所處范圍廣,可擔當起充補大腸經整條經脈氣血的作用,故為大腸經原穴。
谷為大腸經原穴,屬陽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之功。
【主治】:①頭面一切疾患。如外感頭疼,身疼,頭暈,目赤腫痛,鼻淵,鼻衄,下牙痛,牙關緊閉,耳聾,痄腮,面腫,面癱,面肌抽搐,咽腫失音等。②惡寒,發(fā)熱,熱病無汗,汗出不止。③痛經,經閉,滯產。④胃痛,腹痛,便泌,泄瀉,痢疾。⑤半身不遂,指攣臂痛,小兒驚風,狂躁。⑥疔瘡,癮疹,疥瘡。⑦各種疼痛及精神緊張等。
陽溪穴:
屈肘,掌心向胸,陽溪穴在腕關節(jié)橈側,拇指向上翹時,當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在大多角骨、橈骨、兩筋(即拇短伸肌腱和拇長伸肌腱)間?,F(xiàn)代常用于治療腱鞘炎、中風半身不遂、腕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穴義】陽,熱也、氣也,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溪,路徑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氣在此吸熱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質為合谷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此后吸熱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
師門秘法
此穴最善通經活絡,經常按摩,并配合金雞獨立,可以有效防止腦中風和高燒不退等癥。
此穴最善緩解頭痛及眼痛酸脹,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閉目,掐按一分鐘,才能有效。
每一個穴位都去看怎么找到來,并且一一對應在自己身上,以及身邊朋友的身上,以及這個穴位有什么用處,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這樣一下子就時間過去了。也先這樣細嚼慢咽吧。
就這個幾個穴位,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我們一些養(yǎng)生功如八段錦,旋腕等在這其中起到的作用。
偏歷穴:偏,偏斜;歷,經歷。此穴為手陽明之絡,言脈氣由此穴偏側別出,經過手陽明大腸經走向太陰之脈,故名偏歷穴。
第一種: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上,腕橫紋上3寸,側腕屈肘,于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下1/4與上3/4的交接處取穴。
第二種:兩虎口垂直交;當中指端落于前臂背面,指端下有一凹陷,即為偏歷穴。
相對而言,第二種的取穴手法會更佳方便,也更有參照。不過如果在別人身上施針灸的時候,就得用第一種方法了。
主治耳鳴、鼻衄(流鼻血)、手臂酸痛、腹部脹滿、水腫。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膈,補之。
溫溜穴:
【穴義】溫,溫熱也。溜與留同,含停留之意。穴為手陽明經之郄,乃氣血深聚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溫熱,穴位為陽氣所注,故名溫溜穴。
不過這個我也看到了另一種解釋,溫即溫暖,溜即流通,此穴有溫通經脈之功,善治肘臂寒痛,故名溫溜。
《廣韻》:“溫,暖也”。溜,通流,水流貌。經脈之氣至此穴如溫水而溜過,故名溫溜。別名蛇頭,一名逆注。若握拳視此穴處肌肉(橈側腕伸?。┞∑鹑缟哳^,頭向下,經脈由此而上。
溫溜穴之氣不弛不亢,由偏歷安順行來,此穴具有溫經發(fā)汗、疏風散寒之功,溫而不熱,通而不湍,主治頭痛,面腫,咽喉疼痛,腸鳴,腹痛,肘臂酸痛,治肘臂寒痛、寒厥頭痛等一切寒濕濡滯之癥。有清邪熱、理腸胃作用。
【取穴法】
方法一: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陽溪上5寸處取穴。
方法二:側腕屈肘位,當陽溪與曲池連線的中點向下1寸處取穴
【用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向手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繼續(xù)上去是下廉和上廉,兩個穴位,這個一起記憶。
下廉穴
稱手下廉。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即下方,廉即邊緣,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側緣下方,故名下廉
下,下與上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下廉名意是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凈清明。本穴物質是由溫溜穴傳來的水濕云系,此水濕云氣在本穴的位置是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于廉潔清靜,故名下廉穴。
在前臂背面橈側,陽溪穴與曲池穴的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
上廉穴:上即上方,廉即邊緣,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側緣的上方,故名上廉。
在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屈肘取穴。
經常配合按摩上廉、下廉,每次1-3分鐘,對手臂具有良好的保養(yǎng)作用。下廉、上廉兩穴功能略同,有舒筋活絡、理氣通腑之功,治偏風、腹痛、尿黃、冷痹不仁等癥,尤其有關大腸者效果更佳,與上、下巨虛作用相近。
手三里:
手即上肢,三為數(shù)字,里乃居也,可以作寸為理解,三里即是三寸。此穴居上肢肘髎穴下3寸,故名手三里。
手三里之前比較沒有在意,比較多用的是足三里,大腸與胃,同屬陽明,在肘膝之下各有三穴,其名亦同。即在肘前有手三里及上廉、下廉,在膝以下有足三里、巨虛上廉、巨虛下廉。
師門秘法
手三里的用處比較廣泛,平時保健可以治療腰膝痛,尤其是慢性腰肌勞損,經常揉揉手三里就會好轉。
手三里是強壯穴,平時可用拇指揉,每次1~3分鐘,也可用艾灸法,每次灸5~10分鐘,能顯著增強免疫力。
手陽明大腸經第11個穴位,曲池穴:
曲池:曲,屈曲。此穴為手陽明之合,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故名曲池穴。
還有一種穴義:“曲”,隱秘也,不太察覺之意?!俺亍?,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之上的濕濁之氣。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位處地之上部,性濕濁滯重,有如霧露,為隱秘之水,故名“曲池穴”。
曲池穴一直以來都是比較有名氣,所以很容易記得,也很容易找到,但是以前還真不知道為什么叫曲池。
這個穴位,感冒發(fā)燒、咳嗽,高血壓,都比較用得到這個穴位。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每天一次,可改善肘痛、上肢痹痛等。
【刺灸療法】直刺 1~1.5寸
按摩曲池穴容易造成流產,孕婦禁用
肘髎穴:
肘,肘部;髎與窌,意思為孔穴,因此穴在肘上肱骨旁凹陷中,故名。
屈肘,在曲池穴上方,肱骨邊緣處,從曲池向外斜上1寸,當肱三頭肌的外緣處取穴。
肘髎穴,有通經活絡,舒筋利節(jié)的作用;臨床上主要配合治療肘臂部疼痛、麻木、攣急等局部病癥。大家比較常聽到的網(wǎng)球肘。經常按肘髎穴就有不錯的效果。
手五里:中國古代一寸曰一里,此穴在曲池上3寸處,若是從肘端(肱骨外上髁)向上量,正好5寸,故名。
屈肘,在臂外側曲池與肩髃的連線上,當曲池穴上3寸處。
手五里位于骨頭上,通經活絡的效果非常強,尤其能治肩膀上的疾病,如肩膀沉重、肩周炎。按摩時可用筆端或食指按壓,每次3~5分鐘。
用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可傳至肩部或肘部。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20分鐘。
臂臑穴:這個字一開始以為是讀ru,這次才知道是nao第四聲。
《說文》:“臂,手上也?!鄙现y(tǒng)可稱為臂。凡肉不著骨之處,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稱“臑”。本穴正當上膊肉不著之處,故名之。
穴位釋義:手陽明經之陽氣交會于此。
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動物的前肢,為靈巧、好動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物質為陽氣。臂臑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本穴位處臂部,穴內氣血由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充盛而使臂能活動自如,故名臂臑。
主治肩臂疼痛,頸項強急,癭氣,瘰疬,及肩關節(jié)周圍炎,急性結膜炎等。(癭氣和現(xiàn)在說的甲狀腺腫大有些點像,瘰疬是類似于現(xiàn)在的頸部淋巴結病變。)北京的程氏針法善用之
快速取穴法:屈肘緊握拳,使三角肌隆起,三角肌下端偏內側,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
用法:刺法:1.直刺0.5~1寸,局部酸脹;
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脹,可向整個肩部放散。
灸法:艾柱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
肩髃穴:
肩髃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穴位,為手陽明大腸經、陽蹻脈的交會穴。故疏經活絡、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甚強,為治療上肢痛、麻、涼、癱諸疾要穴。
肩髃:髃,髃骨,為肩端之骨。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jié)之間,故名。
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jié)部即可呈現(xiàn)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或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間取穴。
這個穴位還有一個歷史典故:
隋末唐初的著名醫(yī)學家甄權擅長針灸治病。有一天,魯州刺史受風寒,肩不能抬起而不能拉開弓箭,遍訪名醫(yī)無人能治,后來求治于甄權。甄權在其肩髃穴上刺入一針,出針后,刺史立刻就能拉弓射箭了。
肩髃穴對于肩周炎,五十肩,四十肩來說是非常見效的。肩周炎古人稱為“肩凝癥”、“凍結肩”,肩膀就像凝固、凍結了似的,活動受到限制。對于該病,肩髃穴是其治療特效穴。
巨骨穴:
巨骨即鎖骨,此穴位靠近鎖骨肩峰端,故名巨骨。該穴正當鎖骨外端,盡管鎖骨未必很大,但位居肩端,有荷重之功,能維護胸腔臟器,故不言鎖骨而命名為巨骨。
巨骨穴的取法正坐垂肩,在肩端上,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取穴。
快速取穴:沿著鎖骨向外摸至肩峰端,再找背部肩胛岡,兩者之間凹陷處。
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攣痛,岡上肌腱炎、肩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伸展及抬舉不便。
天鼎穴:
天鼎。天,頭面、皮部也。鼎,爐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腸經經水受熱氣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質為巨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傳之熱水液蒸發(fā)并上行于天,如鼎內之水被加熱一般,故名天鼎。
天鼎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結喉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取法
天鼎位于頸部,橫平環(huán)狀軟骨,胸鎖乳突肌后緣。正坐,微仰頭取穴。
主治:暴喑氣梗,咽喉腫痛,瘰疬,癭氣。暴喑,系指突然聲音嘶啞的急性喉部病證,出自《靈樞·寒熱病》。喉屬肺之門戶,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相表里,天鼎穴又在咽喉附近,有清熱利咽、理氣化痰之功,可治療咽喉腫痛不舒。
扶突穴:
扶指旁邊,突即隆起,指喉結,此穴在喉結旁,故名扶突。突,泉名,又跳也,沖也凸出,突起之意。古有“鋪四指為扶”之說,扶約當手之四橫指,等于同身3寸,該穴位于喉結突起旁開一扶,故名之。亦曰本穴撫之突突應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狀,因名“扶突”。
扶突位于頸外側,喉結旁開3寸,胸鎖乳突肌后緣處,快速取穴:拇指彎曲,其余四指并攏,手心向內,小指放喉結旁,食指所在處即是
天鼎如爐灶,扶突猶如煙囪。用其通暢之力,瀉除幽郁之火,治暴瘖、氣梗、喘息等癥,有清咽消腫,理氣降逆,理氣開郁,清利咽喉作用。
按摩扶突穴的手法:用雙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環(huán)狀運動,時間宜短。特別注意:因為扶突穴位接近氣管,因此不可用力過度。
口禾髎:禾,指糧食;髎同窌;意為孔穴。谷物從口入,穴近口處,內對兩齒(門齒及尖齒)牙根間凹陷處,故名。
標準定位: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有疏風清熱、通鼻利竅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鼻塞、鼽衄、口歪、口噤等局部病癥。
用食指指腹按壓口禾髎,每次5~10分鐘,以有酸痛感為宜,可治過敏性鼻炎、鼻前庭炎和慢性鼻炎等。
迎香穴:
接收陽明胃經的五谷濁氣并向胃經輸送大腸經的清陽之氣。
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氣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迎香為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
此穴的主治疾病有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上齒牙痛時,指壓該穴,可以快速止痛。
#我要上頭條##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