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顧:杜甫《旅夜書懷》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①思渺然:形容思緒渺茫廣遠,又空廓無著落的樣子。
我獨自一人來到這江邊的高樓,我思緒紛然好像有滿腹的憂愁。
我看見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
我還記得我們曾經一同來望月,而如今同來的你們又在哪勾留?
要知道這江樓水光相接的風景,和去年所見一樣幽美一樣輕柔。
這是一首登樓懷舊之作。前兩句寫當前登樓所見所感。點出“江樓”,為次句所展示的景色提供條件?!?/span>獨上”隱然帶有強調自身孤孑的意味,與下“同來”對映。第二句轉筆寫了江樓所見的月光,水色和天容,并用兩個“如”字將這三者連在一個空明澄澈、廣遠無邊的境界。讀到這里,我們恍然領悟首句的“思渺然”即因這“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廣遠迷茫之境所引起,而這廣遠迷茫之境在情態上又正和“渺然”之思吻合。第三句是由眼前所見“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景象所觸發的感慨。這一句與其說是設問,不如說是詩人發自心底的一聲長嘆。從表面上看,這一句是由今到昔的轉折,實際上第一句“獨上”當中就已隱含著今夕的對比,“思渺然”中更包含著因懷舊而產生的悠遠迷惘的思緒,只是沒有自覺地意識到而已。第四句是一個極富韻味的結尾。“依稀”二字,自然精妙,刻畫入微。它傳出詩人因昔日同來之人不在,連帶著覺得景物也涂上了一層孤清迷茫的色彩。物是人非、景是人非,是表達懷舊感情時常用的詞語,其實,景物無論就它本身的形態或它在不同情境的人的主觀感受中,都只能是大略相似而不能盡同。這里用“風景依稀似去年”來形容,實在是十分細微而準確的抒情。 趙嘏(gǔ),(約806年——約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唐代詩人。約生于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輕時四處游歷, 大和七年預省試進士下第, 留寓長安多年, 出入豪門以干功名, 其間似曾遠去嶺表當了幾年幕府。后回江東, 家于潤州(今鎮江)。會昌四年進士及第,一年后東歸。會昌末或大中初復往長安, 入仕為渭南尉。約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