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余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陸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后,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等地方督撫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這些地方督撫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此舉使得清廷顏面掃地。
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于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
東南互保中張香帥和劉坤一是中堅力量
如何評論“東南互保”,中國歷史上多年以來的傳統觀點是,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地方督撫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洋人勾結,置國家利益于不顧,這是一種可恥的賣國行徑;這后來也有其它歷史學者評論說,在當時之條件下,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的行為起到了保境安民,為國家保存實力之作用。
筆者贊成這些歷史學者的看法,在當時來說,朝廷幾近瘋狂的決策以致釀成巨釁,東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督撫聯手抗衡朝廷,公開指責朝廷的圣旨是錯誤的,并且明確表示堅決不予執行,集體實行東南互保,使得中國最富庶繁華之地、為數不多的新式工商業最集中的東南半壁未睹烽煙,免于兵禍,使之局面大體平靜,人民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同時也阻止了列強勢力在長江流域更迅速、更強烈的深入,讓糜爛僅限于大河以北,可以說是保全了中國的最后一點元氣。
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開指責朝廷的圣旨是錯誤的,并且明確表示堅決不予執行,這是歷史上無前例的一次大意外。
或許,在中央集權意識深厚的中國傳統中,是可以增加一點點聯邦制的精神,也許在廟堂決策不慎導致有可能出現惡果時,這一點點聯邦制的獨立決策精神可以加以彌補呢!
老李心力憔悴,心想,這賣國的黑鍋怎么就只有我來背呢!
題外話
李鴻章被任命為全權大臣后乘輪船至滬,以身體不適為由遷延觀望,部下及親屬也都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鑒,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方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電催李鴻章北上。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由于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病倒了,他在拜會英、德公使后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他們唯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于出籠。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
李鴻章開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李鴻章想盡快地結束談判。可“議和大綱”簽字后,聯軍并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他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后時間里,李鴻章已沒有精力面對面與洋人再論長短了。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
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