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春分后四日,游金陵,近午抵中華門外長干里,三五友會于蕓舍,舍北秦淮河綠水方暖,花柳明麗,隔河城墻儼然,亭閣水榭修繕一新。舍南為明大報恩寺遺址,宴后游往。寺址為前殿后塔式,今唯存石橋、石礎、水道、琉璃殘件,及地宮所出宋金銀銅鐵、陶瓷琉璃、水晶瑪瑙、香料絲綢等二百余物,銅錢六千余。同出北宋《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所勒:“進呈感應舍利十顆,并佛頂真骨,洎諸圣舍利,內(nèi)用金棺,周以銀槨,并七寶造成阿育王塔,以鐵函安置。”此地宮神圣物也。此寺近朝以琉璃塔稱著于世,實寺自三國時建建初寺,晉重修為長干寺,北宋重修為天禧寺,元為慈恩旌忠教寺,明為大報恩寺。三國東吳時,寺塔始供感應舍利,至宋初,可政和尚上表重修長干寺,真宗以西僧施護所貢之佛祖頂骨舍利賜于斯,并造圣感舍利塔供奉。至明永樂年,無籍惡僧縱火,寺塔盡毀。明成祖敕建大報恩寺塔,以報生母慈恩,歷十九載方成。塔九級八面,高七十八米,周長百米,全為白磁磚合甃構(gòu)筑,各磚一佛像,上下萬億金身,面目畢肖。內(nèi)繩四方,供佛祖像,懸梯百磴,旋轉(zhuǎn)而上,層層設篝燈十六、檐鐸十八,浮屠高聳,日夜煌煌,聞名海內(nèi)。民國張惠衣《金陵大報恩寺塔志》載:“浮圖之勝,高百余丈,直插霄漢,五色琉璃,合成頂冠,以黃金寶珠,照耀云日。夜篝火百二十有八,如火龍,滕焰數(shù)十里,風鐸相聞數(shù)里,群山、大江、都城、宮闕,悉在憑眺中。”明張岱亦言:“永樂時,海外夷蠻重譯至者百有余國,見報恩塔,必頂禮贊嘆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琉璃塔終毀于太平天國天京之亂,炮下轟然為瓦礫,地宮遂淹沒至今。夫唐宋之長干抑或明清之大報恩寺,輒不免于兵燹人禍,即供奉感應舍利、佛頂舍利亦難御之,歷代循環(huán)往復,興廢無常,今又如其地宮《石函記》所言:“洎平陳之日,兵火廢焉。舊基空列于榛蕪,峞級孰興于佛事。”今佛頂舍利復轉(zhuǎn)供于牛首山佛頂宮,營造華麗,甲于海內(nèi)。立此址上,焉不望而興嘆哉? | 棲園主人五記之《蜀中記》 |
《江南記》《域內(nèi)記》《域外記》《棲園日記》籌備出版中……
捧閱大著,如同拾詩數(shù)片晚明。悠悠斯文,溶于今世,不禁笑由心生。 -----余秋雨
氣韻古樸,行文優(yōu)雅,似與前人松下泉邊品茗、聽琴,一脈心香,曠渺裊裊如泣如訴如怨如慕,在喧擾中回歸寧靜。 -----趙忠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