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012年,考古學家在揚州又發現了一座“隋煬帝陵”,為什么說又呢?因為早在清朝時,在揚州北郊槐泗鎮槐二村就有一座墓被清代學者阮元認定為是“隋煬帝陵”,因阮元個人的影響力,這座墓長久以來便被當作是隋煬帝陵。除了揚州的兩座隋煬帝陵,還另外有兩座“隋煬帝陵”。一座在陜西武功縣西塬,一座在河南洛寧縣東宋鄉鍋村柏山。有網友將這種現象戲稱為“一楊四吃”。
并非是隋煬帝學起了曹操,故布疑冢,而是生前做皇帝逍遙快活的隋煬帝,死后卻并不得善終。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楊廣避亂于江都宮,但仍舊沉湎于酒色之中,宇文化及等于是發動了宮廷政變,隋煬帝楊廣被逼縊死。倉促之間,蕭皇后只得命人用床板為棺匆匆將其埋在江都城內,但是之后又有兩次改葬記錄。
“蕭后與宮人撤漆床板為小棺,與趙王果同殯于西院流珠堂”。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初葬江都西院流珠堂。
大業十四年八月,楊廣舊部將其改葬江都吳公臺下。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李唐平定江南后,將其改葬于雷塘。
也就是說雷塘便是隋煬帝楊廣的終葬之地,但是“雷塘”在哪?
陜西武功隋煬帝陵
隋文帝楊堅的泰陵在陜西咸陽,因此,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李淵本意是將隋煬帝陵從揚州遷到咸陽的泰陵旁,但是中途出現了一些意外,導致隋煬帝最終被安葬在陜西武功。
河南洛寧隋煬帝陵
河南洛寧的墓據傳也是李唐為隋煬帝選的終葬之地。與其它3座隋煬帝陵相比,這座墓更有“帝王氣”。這座墓位于蕎麥山上,墓冢呈不規則三棱椎形,規模宏大。
但是,隋煬帝的終葬之地只會有一處。帶著這許多的疑問,對揚州曹莊的這座墓的考古發掘工作開始了。
2013年4月中旬,考古工作者在這座墓內發現了一方墓志,上書:“隨故煬帝墓志”。
在這座墓中清理出兩顆牙齒,經鑒定墓主人死亡年齡應該在50歲左右。墓主人的死亡年齡符合史料中對楊廣的記載。揚州曹莊這座不起眼的小墓還真是隋煬帝的終葬之地“雷塘”的所在。
由墓道、甬道、主墓室、東耳室、西耳室五部分組成
主墓室近方形,南北長3.92米,東西寬3.84米,殘高2.76米
這座墓為磚室墓,主墓室僅有十幾平米,陪葬之物除少數幾件外,其它均略顯寒酸,這真的是隋煬帝的陵寢嗎?
隨葬人俑
由玉質帶扣、玉質扣柄、鏤空柿蒂紋方銙、附環玉方銙、尖拱形玉銙、偏心孔玉環、玉鉈尾組成。
十三環蹀躞金玉帶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等級最高的一套金玉帶。為上等的新疆和田白玉,玉質潔白無瑕。
蹀躞帶流行于北朝,在每塊玉帶板的下方,帶有能掛載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帶便為"蹀躞帶"。十三環蹀躞金玉帶為最高等級的帶具,僅皇帝可用。玉質的帶板嵌在長長的皮質帶子上,使用起來會略長,需要將帶尾繞到背后,鉈尾可以防止皮帶滑脫。
據推測,這件“十三環蹀躞金玉帶”很可能是北周時宇文邕的。由宇文邕賜給李穆,李穆獻給楊堅,后一直傳到了隋煬帝楊廣的手中。
鎏金銅鋪首4件,此為其中之一
說到這件“鎏金銅鋪首”就還得說回隋煬帝之死。隋煬帝最初被草草下葬,不可能有什么像樣的隨葬品。后來他的舊部將其改葬吳公臺下,可能他的舊部也拿不出什么像樣的隨葬品,于是就從氣派的江都宮的宮門上卸下來這4件鎏金銅鋪首作為隋煬帝的陪葬品。
揚州曹莊墓內發現的墓志及兩顆牙齒已經確認了墓主人的身份,此外,在這座墓的近旁還并立著一座規格相當的墓葬,最終被認定是隋煬帝的皇后蕭氏之墓。
發掘現場
隋煬帝皇后蕭氏死于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死時已經年過八旬,但被認定墓主人是蕭后的這座墓的墓主人死亡年齡卻是56歲……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破突厥,蕭后被接回長安,貞觀二十二年三月,庚子,隋蕭后卒,詔復其位號,謚日愍,使三品護葬,備鹵簿儀衛,送至江都,與煬帝合葬。”
如果這座墓的墓主人不是蕭后,但卻又在這座墓中發現了后冠……
蕭后冠(復制品)的后面
對于這座寒酸的隋煬帝墓,還有幾個存疑的地方。細心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了。隋文帝楊堅北周時襲封“隨國公”,后來建立隋朝后,覺得“隨”字不妥,改為“隋”。而這座隋煬帝墓內發現的墓志上寫得是“隨”字,而不是“隋”。感覺有點像“山寨版”的呢,這樣的用法是否妥當?
一般而言,帝陵使用“金匱玉冊”,而非墓志以彰顯其身份。隋煬帝墓使用的卻是墓志銘。
同時,作為帝陵,這座墓也太寒酸了。出土文物中只有一副“十三環蹀躞金玉帶”為皇帝御用之物。或許是由于幾次改葬,隋煬帝尸骨不存,僅剩兩顆牙齒……
相關鑒讀
牛氣沖天
牛年到,阿斗祝大家:
牛年大吉、牛運亨通、牛勢沖盤、財如牛毛、
牛轉乾坤、牛轉新機、氣壯如牛、氣吞牛斗、
“牛”暗花明又一村……牛氣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