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作為太陽系體積質量最大的行星,目前目前天文學家發現有多達67顆衛星在繞其公轉,因此木星與它的衛星們也被稱為“小太陽系”
根據太陽系演化模型,46億年前誕生的太陽在占據太陽系總質量99.86%后,剩下的0.14%就變成了行星衛星和小行星的“原料”,而木星作為太陽系零度線以外的行星靠自身引力吸引了巨量氫元素,從此就變成了一個成分與太陽類似的氣態巨行星。
然而盡管電影《流浪地球》中有“點燃木星”的情節,克拉克的《2010太空漫游》中也有點燃木星使其成為太陽系第二顆恒星的情節,但現實中的木星卻是根本不可能被“點燃”而后成為第二個太陽的。
原因在于溫度和壓力
太陽之所以能讓構成自身的氫元素發核聚變,靠的就是核心區域3000億個地球大氣壓和1500萬攝氏度的高溫,而木星核心區域的壓強只有4000萬個地球大氣壓,溫度更是只有區區3萬攝氏度。
基于以上事實木星并不能被區區小行星撞擊所點燃,1994年撞擊木星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威力達到了40萬億噸TNT當量,也就是差不多20萬億顆廣島原子彈,但即使是這樣木星也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其內的氫元素也沒有因為這次撞擊而發生核聚變反應。
理論上只有一種辦法能讓木星從行星變成恒星,那就是將它的質量再增加80倍,因為只有“增重”80倍后的木星核心才能達到核聚變反應所需的壓強和溫度,木星到時候自然也就能從一顆氣態巨行星搖身一變成為一顆發光發熱的紅矮星了。
不過“木星變恒星”并沒有操作空間,太陽系99.86%的質量都在太陽上,所以人類就算把地球和太陽以外的所有太陽系天體扔進木星,其質量也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