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xiāo)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用來命名鸮形目猛禽。古時又叫“鴟”、“鴟鵂”、“逐魂鳥”、“貓王鳥”等。因其頭部似貓,故俗稱“貓頭鷹”。鸮大多習慣在黃昏或夜間活動,民間又稱其為“夜貓子”。鸮的喙和爪都彎曲呈鉤狀,銳利,嘴基具蠟膜。兩眼生在前方,四周羽毛成放射狀,形成所謂“面盤”。周邊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松軟,飛行時無聲。95%的食物是鼠類,間或捕食小鳥或大型昆蟲。鸮在全球各大陸分布廣泛,世界上現有鸮132種,我國有26種,我國常見有長耳鸮、短耳鸮等。
雪鸮,別名雪梟、白貓頭鷹、白鸮等。是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鸮形目、鴟鸮科、雕鸮屬的一種大型貓頭鷹,頭圓而小,面盤不顯著,沒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長滿了剛毛一樣的須狀羽,幾乎把嘴全部遮住。體長約為50-71厘米,雌性平均體長為66厘米,雄性平均體長為59厘米,雄性體型明顯小于雌性;由于該物種分布在高緯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區,因而通體幾乎純白色,體羽端部近黑色,雪鸮頭圓而小,面盤不顯著,無其他鸮類常見的耳狀羽簇,嘴基長滿剛毛樣的須狀羽,幾乎遮住全嘴。
雪鸮,雄鳥通體白色,眼先和臉盤微沾淺褐色和雜有少許黑褐色斑點。頸基具不甚明顯的污白色橫斑,并綴少許褐色斑點;腰亦有少許褐色斑點。初級飛羽具橫斑。從第3枚開始外翈橫斑增多,內翈僅先端具1-2枚橫斑;第一枚初級飛羽內翈,第二枚至第四枚初級飛羽內外翈均具缺刻。下體幾純白色,僅腹部具細窄的褐色橫斑;跗蹠和趾被白色絨羽,幾乎遮住全爪。尾羽白色,幾達尾尖。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白色。
雪鸮,雌鳥和雄鳥相似,通體亦為白色,但頭部有褐色斑點,背有暗色橫斑,腰具成對褐色斑點,胸腹和兩脅亦具暗色橫斑。尾具3-5對褐色橫斑。其余似雄鳥。幼鳥和雌鳥相似,而且橫斑更顯著。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腳強健有力,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虹膜金黃色;鳥喙鉛灰色或角質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
雪鸮,雄性雪鸮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白,部分年老的雪鸮全身會接近純白色,而雌性雪鸮身上的一些斑點終身不消失。雪鸮的羽毛非常濃密,這些濃密的羽毛使它們能在氣溫零下50℃的環境下還能保持38-40℃的體溫。因此,如果它們遇到強風,就會找到石堆、雪堆或是干草堆作為避風處,然后蜷縮身體貼在地面上,這樣它們濃密的羽衣就能為它們御寒。它們雪白的羽毛在冬季是非常好的偽裝。
雪鸮,在夏季主要棲息于北極的凍原帶、凍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鄰近荒原與沼澤等,冬季則主要棲于苔原森林、平原、曠野和森林中,特別是開闊的疏林地帶,也曾見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針葉林帶。它是一種幾乎完全在白天活動和覓食的鸮類,因為北極一帶的夏季一天24小時都是白晝。但到了冬季,一天24小時又全都是漫漫長夜,只好往南游蕩。
雪鸮,主要以北極地區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主要包括旅鼠和幼巖雷鳥,食物匱乏時也會游蕩到其他地域取食其他嚙齒類動物、雉類、雁鴨類和雪兔等。它們也會捕食多種小型哺乳動物,如草原田鼠和鹿鼠,而且常會利用大型獵物沿布阱路線找到更多食物。這些大型哺乳類獵物包括野兔、麝鼠、旱獺、松鼠、草原犬鼠、老鼠、鼴鼠、狗、狐貍和其他毛皮獸,鳥類包括巖雷鳥、鴨、鵝、涉禽、雉雞、松雞、美洲骨頂、鷗、鳴禽及短耳鸮。它們也會吃魚類和腐肉。當它們捉到一只雪兔后,會緊緊抓住雪兔的背并拍擊,直到雪兔精疲力盡為止,然后它們就會用喙折斷雪兔的脖子。如果捕到的獵物有剩余,它們就會將剩余的獵物存放到附近的樹枝上。每只雪鸮每天要捕食7-12只小鼠,每年能消耗1600只旅鼠。
雪鸮,常會選擇高高的枝頭棲息,這樣它們就能獲得良好的視線。它們的眼球不能轉動,但是頭部的轉動角度范圍可達到270°,這使得它們對捕獵區一覽無余。它們常常以蹲姿等待獵物,然后用它們的利爪在地面、空中或是水面上將獵物迅速抓起。當它們憑借視覺或聽覺定位一只獵物后,它們就會迅速追趕,并用利爪抓住。雪鸮的視覺極為靈敏,因為它們的眼睛比人眼包含更多的聚光細胞,可以觀察到極遠處的小物體,正是它們雙目極佳的視力,使它們擁有極強的判斷距離的能力,這一點在捕獵中是非常重要的。
雪鸮,它們的聽覺也非常靈敏,即使是在茂密的草叢中或是厚重的冰雪下,它們也能僅憑聲音來捕獵,它們擁有如此靈敏的聽覺,是因為眼眶周圍的羽毛豎直并排成圓環形,而這些羽毛剛好可以將聲波反射到處于眼睛正后方的耳孔內。正是它們靈敏的聽覺使它們能在昏暗的環境下覺察到獵物的蹤跡。雪鸮常會將獵物整個吞下,18-24小時后將不能消化的部分變成唾余吐出。它們常在固定的地點吐出唾余,唾余數量較多,通過分析唾余中的殘骸可以準確地了解它們的食性。當大獵物被撕成小塊食用時,唾余就不會產生。
雪鸮,雪鸮的天敵很少,但成年雪鸮也在時刻保持警戒,對任何可能對它們或它們的子女造成威脅的事物都做好了防御準備。雪鸮在繁殖期外是安靜甚至膽怯,但是進入繁殖期后,它們對入侵者就會很不客氣。在繁殖期間,它們常常會面臨北極狐、賊鷗以及狗、狼和其他鳥類掠食者,而人類則是它們最危險的天敵。雄雪鸮的地盤行為包括發出吠聲、鼓喉、揚尾并弓下身,并準備俯沖。它們非常小心的看護蛋,從來不會讓蛋無人看管。雄雪鸮會在產卵地附近守衛,而雌雪鸮會孵蛋和照顧雛鳥。
雪鸮,在白天活動,所以求偶炫耀時也具有其他鸮類所沒有的特技飛行表演。雪鸮求偶表演復雜精美,由空中表演和地面表演兩部分組成。求偶表演以空中表演開始,首先雄雪鸮會用喙叼住或雙爪抓住一只巖雷鳥,并不斷高低起伏地飛行,接著不斷攀升,最后以優雅地垂直降落而告終。降落后,雄雪鸮就會進行地面表演,首先它會背對雌雪鸮直立,然后將頭低下,身體向地面傾斜,尾羽呈扇形不完全展開,整個身體幾乎貼在地面上。另一種常見的表演是雄雪鸮在空中飛行時將巖雷鳥傳遞給雌雪鸮;雄雪鸮會將貯存的獵物展示給雌雪鸮,而且常把食物喂給雌性。
雪鸮,繁殖期為5-8月。開始產卵時往往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通常營巢于苔原的地面上,特別是較為干燥的小山坡上。巢僅是在地面上扒出的一個凹坑,或者直接利用地面上的天然凹坑。每窩產卵通常為4-枚,有時多至11枚,甚至13枚,有時又少至3枚,窩卵數的變化較大,但通常與北極地區的旅鼠的數量增長周期相一致。卵為白色,橢圓形,產出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化,通常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的附近警戒和為雌鳥供應食物。孵化期為32-34天。
雪鸮,冬候鳥,冬季游蕩到歐洲、北美洲、亞洲中部、朝鮮、日本和中國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陜西、甘肅、新疆等地。此時雌鳥會定居一處并劃分地盤,而且會保衛領地,阻止外來者入侵,直到春天它們才會離開此地向北遷徙。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198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全文完)
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
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
音 樂:馬巖《鷹》
拍攝地:呼倫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