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夜合玲瓏日,萬枝香裊紅絲拂。”這是溫庭筠描寫合歡花比較有名的詩句。
合歡,又名絨花樹,馬纓花,落葉喬木,夏季開花,頭狀花序,合瓣花冠,雄蕊多條,淡紅色或白色等。合歡的主要品種有合歡、金合歡、大葉合歡、美洲合歡、海南合歡、白花合歡、巧家合歡、闊莢合歡、毛葉合歡、香合歡、滇合歡等等。其中,滇合歡產于云南,樹形高大,開花時節,滿樹芬芳,最惹蝴蝶和蜜蜂喜愛。
合歡樹材質好,樹皮可提制栲膠,花和葉有廣泛的藥用價值。威海市還把合歡樹確定為市樹。
民間傳說,泰山腳下有個村子,村里有位員外,晚年得一女,聰明美貌。16歲那年清明節,小姐到南山燒香,回來得了一種難治的病,員外貼出告示,重金酬謝尋醫。一位窮秀才看到告示,便揭下告示;見到小姐,窮秀才猛然知曉病情,原來那小姐南山燒香,與秀才邂逅,一見鐘情,回家后相思成病,此刻見到秀才,病就好了大半。
窮秀才告知員外:小姐是因心思不遂,憂思成疾的,需到南山取“有情樹”的花;“有情樹”羽狀復葉,片片相對,而且晝開夜合,其花如絲,清香撲鼻,煎水飲服,可治愈小姐疾病。小姐服用后,果然痊愈。后來,員外資助秀才進京趕考,秀才考中狀元,回鄉與小姐結為連理。人們便把這種“有情樹”叫作合歡樹,這花也就叫合歡花了。
“萱草解憂,合歡蠲忿,皆益人情性之物,無地不宜種之?!惨姶嘶ㄕ撸瑹o不解慍成歡,破涕為笑,是萱草可以不樹,而合歡則不可不栽。(清·李漁)”
合歡花在我國是吉祥之花,認為“合歡蠲(音juān,免除)忿(消怨合好)”,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在宅第園池旁栽種合歡樹的習俗,寓意夫妻和睦,家人團結,鄰居友好。
合歡,也常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里。
“陽關一別歸無期,翠煙幾度秋螢飛。當時手種合歡樹,今已蒼蒼云雨垂。(宋·羅與之《寄遠詞》)”
“惆悵彩云飛,碧落知何許?不見合歡花,空倚相思樹??偸莿e時情,那得分明語。判得最長宵,數盡厭厭雨。(清·納蘭性德《生查子》”
“相思樹上合歡枝,紫鳳青鸞共羽儀。腸斷秦臺吹管客,日西春盡到來遲。(唐·李商隱《相思》)”
“贈君以丹棘忘憂之草,青棠合歡之花。馬瑙游仙之夢枕,龍綜辟寒之寶紗。天河未翻月未落,夜長如年引春酌。昔人安在空城郭,今夕不飲何時樂。(宋·范成大《行路難·贈君以丹棘忘憂之草》)”
…
合歡,不僅是一縷縷的思念,更是一頁頁的美好、一束束的忘憂……